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學問是做人好,做事對!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學問是做人好,做事對!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學問是做人好,做事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真正的學問是做人好,做事對!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做「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里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講到做人,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莊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後,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呂真人」。如今的人聽到「真人」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於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標準。發揮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真人」,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人。於是一個「學」字,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隨時注重「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論語別裁》

什麼叫做學問?我在《論語別裁》中首先提出來,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知識就是學問,事實上學問並不是知識,知識最多只能算是學問中的一部分。我看大學畢業的人,碩士也好,博士也好,只是專業訓練的一種學位而已,只表示已具有了某項專門知識,但並不見得就有了學問。文章寫得好,只是文學好;詩作得好也只是詩好;繪畫好也只是繪畫藝術好,不算是學問。一字不識的人,他做人做得對,做事做得對,這就是真學問。學學問問,問問學學,如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學問以人格行為為基礎。所以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養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為第一,這才是學問的道理。所以孟子也在這裡說明,不在書讀得好不好。

年輕人或者要以這個道理,似是而非的當作借口,不去讀書,說是在做學問,所以功課不好。這是強辭奪理,在學校求學的學齡中,沒有好好去讀書,就是做人做事沒有做對,就是沒有達到人格行為的標準,又怎麼會是在做學問?學問沒有別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氣中,此心永遠清明,養成永遠高潔的氣質,這是中國學問的精華,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的精華。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人看書時容易將好的比成自己,看《三國演義》,每把自己比成諸葛亮,絕對不自比曹操,讀經書也是一樣。但書中的道理是否能進入自己的心中,成為自己的精神,落實於自己的行為上,這就是真學問了。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們要注意的地方。讀書時,對書中的道理懂了,可是當實際的狀況臨身時,能不能依道理做到,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讀書做學問的目的在此,不在於認識字,也不在於解釋文字。

我曾經告訴一些聽講的青年朋友,我這裡不是學校,來這裡混是不行的,我並不歡迎,我沒有精神跟大家做遊戲;如以在一般學校混文憑的態度而來,則大可不必費這個精神。對於書上的文字解釋得出來,懂得書上所說的道理,那只是知識,不是學問;真正的學問,是將所懂的道理變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為,而且能實行、做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學問。知識處處都有,學問卻要自己去做出來。

像孟子這段文字,人人看了都會叫好,可是叫好歸叫好,必須事到臨頭照這個道理去做才行。所以須得把這個道理會之於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讀通了,才算是有學問,才算是成功了。成功不一定是升官發財,並不是公司開得大,那與一個人完成學問無關。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拯救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孟子與離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這個小動作,補腎氣,治腰痛!
南懷瑾老師:真空如何生妙有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