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史上最耿直大臣,因一項特長而惹怒皇帝,活埋七日後依然如故

明朝史上最耿直大臣,因一項特長而惹怒皇帝,活埋七日後依然如故

縱觀歷史,要說哪個朝代的皇帝最有性格,恐怕非明朝莫屬。事實上,明朝大臣的性格也更加突出,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啥說啥,絲毫不畏懼罪責和刑罰,不像清朝臣子們只有唯唯諾諾說一聲「嗻」的份 。比如在「大禮議」事件中,一百八十餘名大臣因堅持己見,在左順門遭受杖刑,四品以上大臣更是悉數奪俸。今天子淵就和大家介紹一位在明朝時就以直言敢諫而聞名的大臣——陳諤。

明朝文臣劇照

陳諤,廣東番禺人,其父希望他能恪盡職守、忠君愛國,故為其取字克忠。永樂年間,陳諤鄉試中舉而進入太學,獲授刑科給事中(從七品)。雖然這一職務的品級算不上太高,但由於協掌刑科事,權力很大,負責監督審查刑部的工作。比如皇帝下詔要求由刑部處理的案件,刑科將定期進行核查督辦,辦理結束後便予以銷號,若發現刑部無故拖延,則可直接向皇帝上奏彙報。

畫作上的明朝官員形象

客觀地說,明朝的體制設計還是頗費心思的,皇帝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一方面讓各部門相互分工、協作,同時又能適當監督制衡,算是一種有效的御下之術,也對國家發展有利。與此同時,大明體制也鼓勵臣僚們積極發言,甚至是據理力爭,畢竟這樣才能朝政不至於被皇帝或奸臣帶偏。然而制度是好的,但卻高估了皇帝們的忍耐程度,如果遇到一個脾氣不好而且討厭聽諫言的皇帝,這套制度就全成了擺設,甚至會成為臣子們的催命符。

明成祖朱棣坐像(局部)

比如陳諤,就太過於恪盡職守,而且是「遇事剛果,彈劾無所避」,然而明成祖朱棣卻很不喜歡他。本來直言進諫有時候就讓皇帝心煩或是覺得丟臉,偏偏陳諤的嗓門還特別大,在朝堂上說話時聲如洪鐘,迴音還在大殿之中反覆會向,有種「如雷貫耳」的感覺。時間久了,朱棣覺得這人是有意為之,於是決定治治他,就想了個「坎瘞奉天門」的辦法。所謂「坎瘞」,其實是古代統治者在舉行祭禮時用來掩埋玉帛及祭牲的特製坑穴。為了懲治陳諤,朱棣讓人在奉天門外挖了個土坑,然後將陳諤埋入其中,只把他的腦袋露出來。

明代祭天禮儀復原

更重要的是,朱棣下旨斷掉了陳諤的飲食。按照正常情況,一個人要是不吃不喝,很快就會死掉,然而陳諤堅持了整整七天。皇帝把他放出來後一看,發現陳諤的聲音還是那麼大,才知道這是天性使然,於是就給陳諤起了個「大聲秀才」的綽號,然後宣布陳諤官復原職。不過沒過多久,陳諤又觸了霉頭,這次被罰修建象房。陳諤本來就是清官,品級又不高,壓根付不起請工匠的薪酬,所以只能自己親自和泥砌磚。然而陳諤畢竟是一介書生,哪裡干過這種粗活,沒幾天就成了個蓬頭垢面的泥人。一天,朱棣過來視察,居然認不出這位「大聲秀才」了,還問旁人這是誰。陳諤匍匐在地彙報情況,朱棣心中很不是滋味,於是再次予以赦免。

明仁宗朱高熾像軸

經過這兩次懲罰,陳諤依舊如故,成祖朱棣也不再為難他,深知這是一位難得的秉直之才,於是大加提拔,陳諤遂陸續出任順天府尹、湖廣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職。然而在山西任上,陳諤又不幸「坐事落職」。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宣布大赦天下,陳諤按理說應該復職的,然而他在湖廣任職期間,經常揭發發楚昭王朱楨的問題,為王府所忌恨,因此王府趁機參了陳諤一本,使他從正三品按察使貶為正七品的海鹽知縣。此後,陳諤升遷荊王長史,但又因為性格耿直而被荊王朱瞻堈討厭,最終在鎮江同知(正五品)的位置上去世。明末史學家談遷對此評價道:「陳公之鯁直,九死不移,宜其簡在帝心,徒以執政不悅而竟不果召。惜哉!」倘若陳諤地下有知,怕是大呼「真乃知音」了。

參考文獻:

《明史·職官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非洲有一白人民族,近代陸續建立三個小國,擊敗英軍40萬精銳
此人出自黃埔一期,是抗戰名將卻常臨陣脫逃,兒子成明星風靡一時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