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佛舉出觀自在菩薩作為我們修行人的典範,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這是兩位菩薩嗎?不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因為觀世音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島上聽漲潮落潮的聲音,追問自己這聽見聲音的是誰?聽不見聲音的又是誰?這即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修法。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講到海潮音,整個佛法都可以說是海潮音。一因佛對眾生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機緣、眾生的根基而說的,能深能淺、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漲落一樣;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瀾壯闊,勢不可當。漲潮時,雷霆萬鈞,聞者喪膽;落潮時,風平浪靜,聲息毫無。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人們往往認為聽到了聲音是有聞,沒有聲音的時候是無聞。其實,有聲音時你聽到了聲音,沒有聲音時,你同樣也聽到了,你聽到的是沒有聲音。如果你沒有聽到,你怎麼會知道沒有聲音呢?就象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了,就說是見到了。瞎子看不見東西,就說是看不見。其實,他不是不見,還是見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見到了黑暗也是見。這就是我們的見性和聞性的作用,它是永遠不壞的。至於有光無光、有聲無聲,那是色塵和聲塵,不關見性和聞性的事。塵有生滅而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夠見色是我們的眼根——眼球完好無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壞了,雖不能照見色塵,但見性還在。猶如電燈泡,燈絲斷了,燈泡不亮,但還是有電,不能說沒電,只是電燈泡壞了。如果換個好的燈泡,它還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見光是見,見黑還是見。聽到聲音是聽,聽到沒有聲音還是聽。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觀世音菩薩就從耳根聽聞上悟了道。海水漲潮時,潮聲生;落潮時,潮聲滅。潮聲是有生有滅的,但能聽聞的自性無生滅。正因為它不滅,所以才聽到有聲和無聲。能聽聲音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聞聞自性,不跟著聲音跑,叫作迴光返照,即觀照。用觀照世間的聲音,參究聽見聲音者是誰?聽不見聲音者又是誰?就象禪宗所參的一句話頭:「念佛者是誰?」究竟是誰呢?就是自性,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一切處都是它的作用。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處。」「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見性並不難,當下一覺悟。噢!原來這一切作用就是我們的靈明覺性!這就是佛性!然後就保護這個佛性,時時刻刻地觀照,除盡習氣,方能究竟成佛。觀世音菩薩在因行之中,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了無上道。同時,在因中發大願,凡有眾生受苦時,聞其苦聲,即以相應之法緣解脫其苦惱,即世間所謂「聞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是由觀照這個娑婆世界上的聲音而命名的。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觀自在菩薩」是以果號命名的。「觀」,我們剛剛說過,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們明見了佛性,就時時刻刻地觀照。「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們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認識它,真實不疑了,這就是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見到性後,不迷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圓覺經》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時才算是真修。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心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這才叫「一把擒來」、「真報佛恩」
如何是古佛心?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