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走好中醫路:談談中醫人的讀書問題

走好中醫路:談談中醫人的讀書問題

多少年來,人們都崇尚讀書,古有「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影響深遠。書,在人生中不可或缺,這是有所共識的。

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現實生活中,我們身不由己地為物慾名利而浮躁。物質是豐富了,但心靈始終是空洞的、乾涸的。心靈空洞了自然難有幸福可言。《史記·太史公自序》指出:「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對於每一個人,心靈都需要滋養和充實,最好的營養應該是書籍,而不是物慾。法國作家雨果說:「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

要想走好中醫路,必須讀書,要想成為好醫生或是明(名)醫,尤其必須用心讀書。

從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醫,儘管他們的成長道路不同,或家學,或師承,或自學,但都認真讀過醫書。

徐靈胎在《慎齋芻言》中說:「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葯數種,而可為醫者。」《醫宗金鑒·凡例》中也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明代劉純《雜病治例》說:「每日勤讀醫書,手不釋卷,倘有良友,常宜請益。蓋學海無盡,此乃務本之計。」清代寧松生《書林選青》也指出:「不讀書窮理,則所見不廣,認證不真,不臨證看病,則閱歷不到,運用不熟」。

此外,《靈樞經·敘》說:「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葉天士告誡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

因此,不讀書是無法傳承中醫學的,更談不上創新與發展了。走好中醫路?讀書是第一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調查顯示,今天讀書的人在逐漸減少,臨床醫生用心讀書的人不多,尤其讀中醫歷代典籍的人更少。有的人辯解說:「上網多方便,還讀書?」這種借口為不讀書找理由,早年就有,如在《醫醫病書·不讀古書論》說:「今人不讀古書,安於小就,得少便足,囿於見聞,愛簡便,畏繁重,喜淺近,懼深奧,大病也。」

在學校為了應付考試,被迫讀書;為了裝飾門面,假裝讀書;實用主義,像蜻蜓點水樣的讀書者,觸目皆是。至於為了事業為做學問之需讀書者不多,把讀書當作自己生活之需,作為一種樂趣者則少之又少!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能夠達到享受讀書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說的,用心去讀書!

針對目前在中醫界,有些年輕人,只知銀翹散,而未通讀《溫病條辨》,臨床上用過鎮肝熄風湯,但從來就沒有讀過《醫學衷中參西錄》,很難讓人相信他們能學好中醫。經驗證明,我們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第一步就是要求讀書,而且必須通讀原著。

讀什麼書,如何讀書,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一、讀哪些書?

「凡讀書須識貨,方不用錯功夫,如《四書》、《五經》、《性理》、《綱目》,此所當終身誦讀者也,水利農政天文兵法諸書,亦要一一尋究,得其要領。其於子史百家,不過觀其大意而已,如欲一一記誦,便是玩物喪志。」(明·陸桴亭·《思辨錄》) 書是讀不完的。當今書刊、網路資源太多,不可讓書控制你,而要爭取你控制書,否則,書可以把你壓扁,而不能學到知識與智慧,所以讀書必須有所選擇。

不要被無味之書佔了你的時間,佔了你寶貴的生命。因為這本書佔了你三天時間,這三天永遠不能回來了。

讀最需要讀的書,最好從師長、同道處去打聽。發現有適合於你的書,千方百計去找來讀。讀自己能讀下去的書,實在讀不下去,不要勉強。

中醫要按各家師承關係去選書讀,更能事半功倍!「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季羨林語)。按自己的方向與選題去選擇書。

以中醫臨床為主應該讀如下之書:

五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經》、《溫病條辨》,應反覆精讀,重要章節應背誦。

選讀:《醫學入門》、《醫宗金鑒》之「刪補名醫方論」、「內科心法」、「婦科心法」、《醫學衷中參西錄》、《脾胃論》、《傅青主女科》《景岳全書》、《醫門法律》

記誦:《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陳修園方歌編得好,且有劑量,這是現代方歌不可比擬的。

翻閱:《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臨證指南醫案》。

溫習:《易經》、《論語》、《大學》、《老子》、《莊子》以及部分佛學經典……

讀無用之書,包括小說、野史。台灣作家張大春說:「不要抱著即學即用的心態,比如怎樣掙錢、贏得地位、掌握權力等等。」

二、如何讀書?

朱熹認為讀書應該「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書三要》)又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訓學齋規》),我看還還應加「手到」才全面。

這裡有一個重要方法,是「用心」,如何才能「用心」?王夫之指出:「擬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傳·卷四》) 所以首先是「實用」,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臨床「實用」,科研選題「實用」,人格修鍊「實用」,生活保健的「實用」。其次,邊讀邊想,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把自己的職業擺進去,並記下你隨時的思想火花,即自己的按語,寫在書中空隙處。第三,先讀序、敘、前言、後記等,以及有關導讀。

對於一些全書,或醫外的參考書,不需要像經典一樣去常讀,這種書多是翻閱、查閱。我的經驗是把厚書變薄書,方法是在書之封二、封三空白處,記錄要點與頁碼,可以供日後再讀或需用時查找,當然也可以在書眉處記錄自己的思維與啟發點。第四,抓住書中某一觀點,按圖索驥,窮追到底。

三、讀書的博與約

我認為,大家讀的書還是頗多的,因此這裡不重點談博,只談約。一個人一生的學問,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黃帝內經》是一部百科全書,大而博,我們如何去約呢?約就是「專精」,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學貫中西,他說:「專精是指對古代經典之作必須下基礎功夫。古代經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盡讀。因為我們的知識範圍擴大了無數倍,無法集中在幾部經、史上面。但我們若有志治中國學問,還是要選幾部經典,反覆閱讀。不但中國傳統如此,西方現代的人文研究還是如此。」

精讀的書給我們建立了作學問的基地,有了基地,我們才能擴展,這就是博覽了。博覽必須要有重點,不是漫無目的亂翻,我們必須配合自己的專業去逐步擴大知識範圍。這裡需要訓練自己的判斷能力,哪些學科和自己的專業相關?在相關各科之中,又怎樣建立一個循序發展的計劃?各相關學科之中又有哪些是屬於「必讀」的?因為即便是博覽之書,也還是要擇其精者,做有系統的覽讀,至少要一字不漏的細讀一遍。稍稍熟悉之後,才能「快讀」、「跳讀」。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於讀古書的,最好是盡量先從中國舊傳統中求了解,不要急於用西方的觀念作新解。中西會通是成學之後,有了把握才能嘗試之事。

我可以負責地說一句: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關中國學術的著作,其最有價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因為,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後,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中醫學至少也有二千多年,存在就是道理。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個真正讀書人所必須力求達到的最高境界。讀書的第一要義是盡量求得客觀的認識,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創造力」,能「發前人之未發」。

我絕不是要提倡任何狹隘的「中國本土」觀點,盲目排外和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態。只有「溫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陳」才能「出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顛撲不破的關於讀書的道理。

四、常讀案頭書 (放在床頭、案邊、診斷室內或者隨身攜帶可以隨時翻讀)

建議把《中醫臨床必讀名著30種》中列出的,與你的專業有關的書,放於案頭,然後再按書中的介紹去讀。這些書有概說、作者簡介、內容概要、背景回顧、傳承導讀、必讀理由、前賢點評、延伸閱讀等。可以幫助短時間了解這些書的特點。

平時在包中放上一本書,睡前、診余、等車有空時翻一翻、記一記,日積月累,必有好處。

五、在討論中讀書

說的是邀約5~7個同好者常在一起漫談、討論或閑吹,無所顧忌地談讀書體會,老、中、青,師、徒、兄弟等都可以,無年齡與地位的隔閡,只要是讀書之同好即可!其好處在於:

1、相互通報近時讀書收穫、體會!互通有無!互相啟發!

2、提出自己的「假說」、「胡說」、「瞎說」與選題,以徵求他人的意見與看法,論證其科學性、實用性與可行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3、相互提出質疑,進而批駁、爭論,在學術上爭得面紅耳赤,拍桌子、拋茶杯都沒關係。在爭鳴中求得提高,甚至可以達成共識!

4、「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假如你心灰意冷,不願上進,假如你對某書有疑問,假如你患有「學術抑鬱症」等,都可以通過這種讀書小組討論獲得「治療」。

注意:小組人員不宜過多,一般七人以下,人多了可能有些人沒有發言的機會!

這種讀書的方法,是受諸葛孔明的啟發,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怎能提出三分天下之謀略?其實主要得益於那讀書小組的功勞。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培根)

六、「盡信書不如無書」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莊子·齊物論》)任何行業過筋過脈的地方是寫不清楚的,有時雖然勉強寫出來,也印成了書,其中關鍵的地方,還是不十分明確的。我們臨床看病,用中醫的方法去治病,具體應如何操作?是很難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清楚的,很多可貴之處要通過長期實踐去「體會」,這就稱為「悟道」。

一般情況下,書上能夠寫出來的,常常不是最關鍵的,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需要通過讀書去領會,才能變成我們自己的智慧!切不可死讀書,把讀書讀迂腐了,毫無用處!《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所稱「小人之儒:為務雕蟲,專攻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對於讀書人來說,虔信書本與反思書本不是對立的,因為反思可能引發對真正道理的認識。

要想學好中醫,我們一起讀書吧!

版權聲明

本文源「中醫出版」,作者/王輝武,編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他說,一個好醫生就要讓窮人看得起病!
偉人看中醫:毛主席談中醫最全輯錄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