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在最近一期《少年說》中,上小學六年級的小女孩崔兢,表達了自己對爸爸的看法。

她說在她心裡爸爸是個特別嚴肅、古板的人,不是對自己要求多嚴格,而是他永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在寫作業的時候,一旦拿手機查單詞,不管怎麼解釋,爸爸都會認為她是在玩手機。

但這比起爸爸對妹妹的偏愛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小女孩有一個比自己小六歲的妹妹,已經上一年級了,卻總是無緣無故的招惹她。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每次她想要教育妹妹的時候,妹妹就會跑去爸爸那裡去告狀,爸爸什麼都不不問清楚,一上來就教訓她。

小女孩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只願意相信自己所想的,為什麼不能相信她一次呢?

看著小女孩吧嗒吧嗒的往下掉眼淚,真的很讓人心疼。

本以為爸爸聽了女兒的話會反思,但沒有,女孩爸爸說自己以前可能沒有注意到這方面,但不覺得自己有錯,並拿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誡小女孩,從古至今大讓小是理所應當的。

他仍是堅持道:「還是剛才那句話,爸爸再重複一遍,畢竟她小,不懂事。」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崩潰大哭。

溝通到此,陷入死胡同。

即使努力爭取,女孩也得不到公平對待。因為她年齡比妹妹大,所以受委屈的是她、背黑鍋的是她,被妹妹欺負的是她、被爸爸無視的,也是她。

更讓人心酸的是,台下有個小姑娘,在女孩發言的時候,一直在偷偷抹眼淚。

站在她周圍的同學們都說:「她家也是這樣,她弟弟仗著自己小,經常打她,她都不敢反抗,因為爸媽也不管的。」

都說童年是純粹的快樂,但在這被弟、妹壓住的大孩子身上,卻生生讓我們看到了沉重。

02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不止一個家庭。曾看過一期綜藝節目,胡可談到了自己的兩個孩子。

她也像是很多家長一樣,有了二胎後,因為哥哥年齡比較大,擔心他沒輕沒重,會傷到弟弟。

於是,她經常教育哥哥:「你是老大,要多讓著弟弟,要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兩個孩子搶玩具,她會讓哥哥讓著弟弟;

兩個孩子起矛盾,她會教育哥哥要懂事。

但漸漸的,她開始發現事情有些不對了。

有一天,她發現哥哥狠狠掐了弟弟,在她批評完哥哥以後,哥哥繞到弟弟餐椅後面說了一句讓人愕然的話。

哥哥說:「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孩子心底真實的想法,讓胡可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在她懷孕的時候,哥哥天天期盼著有個小弟弟或小妹妹,每天起來,還要親媽媽肚子一下。

但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她又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告哥哥:「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保護弟弟,不能欺負弟弟。」

在傳統思想里,老大就應該讓著老二,老大就應該保護老二,難道不是嗎?

但是,這一次說完這句話後,胡可看著哥哥抗拒、憤怒的眼神,她後悔了。

她自以為很公平的對待兩個孩子,實際上卻忽略老大的感受,她以為自己是個稱職的媽媽,實際上她不是。

明白了這些以後,她儘可能用對事不對人的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對哥哥要求:「你是大的,應該讓著弟弟。」

慢慢的,她發現,兩個孩子都變了。

有一次,大的搶了小的玩具,小的立馬開始大哭,但當他發現自己哭了以後,沒人理會,就拿起另一個玩具玩了起來。在弟弟找其他玩具的時候,哥哥一直看著,然後他把自己搶的玩具,還給了弟弟。

在非獨生子女家庭中,這個錯誤我們還要犯多久?

看到這一幕,胡可覺得暖心極了。

漸漸的,哥哥對弟弟不再那麼抗拒,甚至還會主動照顧弟弟。

也是這一天,胡可明白,大人越干涉,孩子的關係越激烈。

父母不能用「大的必須要讓著小的」這些簡單粗暴的辦法行事,而是應該在孩子沒受到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尋找關係的平衡點。

03

「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

「你都這麼大了,還跟妹妹搶東西啊,太不懂事了。」

「弟弟還小呢,你跟他有什麼可計較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教育自己最年長的孩子,他們的期望就是孩子們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然而現實是,家裡總有少不了的磕磕絆絆,不是誰先打了對方一下,就是誰把誰的零食拿走了,不是這個大聲哭泣,就是那個委屈落淚,在你總想安靜的時候,這個世界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開始炸開鍋了。

在即將成為兩個孩子的父母時,很多人都有著美好的願望,希望孩子之間相親相愛,年長的孩子能喜歡並且愛護這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而自己也將會一碗水端平,孩子間有矛盾的時候,做一個公正的父母,既不袒護那個「始作俑者」,也不會委屈了被欺負的一方,愛的天平兩端不會有傾斜。事實證明,「想」永遠比「做」容易得多。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被孔融讓梨給誤導了?

正如主持人陳銘說得好:「孔融讓梨的前提是,梨先遞到孔融的手裡。如果一開始這個梨,都沒有遞到孔融手裡,直接說你年齡大,給弟弟(妹妹),那孔融也不一定開心。」

所以,大的讓小的,應該是孩子心甘情願的主動選擇,而不應該是大人的強制要求。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講究兄友弟恭,愛護幼小,但是這種謙讓,應該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被迫。

我們缺的不是道德,而是規則。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值得最好的愛與公正對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91讀好書(ID:jiuyaoduhaosh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