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歡迎關注「墨汁君」!這是墨汁君為你推送的思享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01

我的同事大張,有個人人稱羨的兒子小張。

大張在公司是個中層領導,妻子是外資銀行的HR經理,兩人忙得滿天神佛,遠在東北老家的父母也無法前來幫帶孩子。

也許是精力的有限,無意中促成了他們「放養」、「粗養」的原則,從小他們就給了兒子極大的自由空間,只要不觸犯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什麼都敢讓他嘗試。

對他的很多「搗蛋」行為,比如在牆上畫畫、把遙控器拆散架、把N種顏料攪和在一起,把好好的牛仔褲剪出破洞……,基本都是一笑了之,極少干涉和斥責。

他們還非常樂意讓兒子參與家務,即使他洗一條內褲用掉了半塊肥皂、打個蛋弄得蛋液四濺,他們也從不抱怨兒子幫倒忙,只是耐心地收拾掉殘局,然後微笑著鼓勵他「幹得很認真,下次繼續」。

從小被「放養」的小張,像是故意要打那些為孩子操碎心的模範父母的臉似的,讓人省心得不可思議。

早些年,公司組織了一次赴南京親子游,當很多孩子一路上被父母不停地擦汗、喂水伺候著還連聲喊累的時候,五歲的小張已經跟著大張蹭蹭蹭一口氣爬上了中山陵。

遊覽秦淮河時,沉浸在「秦淮八艷」凄婉故事中的大張渾然不覺兒子已不在身邊,有同事提醒,他淡定地嘿嘿一笑:「沒事,他不會把自己弄丟的!」轉身望去,果然小張正和幾位年輕同事玩得起勁,笑作一團。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當爹的心確實大了點,但是小張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著實令人讚歎。

小張上小學後,大張夫婦非但沒有像很多陪讀家長一樣開啟夢魘般的日子,反而比原來更自在了。

每天晚飯後不用催促,他早就端端正正坐在了書桌前。大張向來是不陪做作業的,兒子寫兒子的作業,他看他的書,只是做完了大概檢查下對錯,就瀟洒地簽上大名。

小學畢業後,小張考上了一所很有名的七年一貫制中學。今年夏天,又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北大。

大張開心地帶著全家請相熟的同事喝小酒,席間,18歲的小張舉止得體、開朗自信,一邊為大家斟酒,一邊不時地對大家熱議的社會新聞發表些獨到見解。

有同事問他:「你爸媽陪你去學校報到嗎?」他說:「去的,但不是他們幫我去辦入學手續,是我陪他們去北京玩!」

原來,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小張就做好了攻略,決定提前幾天動身,來一次盼望了許久的全家北京游,旅遊費還是他暑假兼職做動漫設計賺來的呢。

一群同事驚得嘴巴張成了「O」型,各種羨慕嫉妒噴涌而出,紛紛要大張介紹育兒秘訣。

大張照例是憨然一笑:「哪有什麼秘訣,無非放手二字!」

「放手?!不怕孩子無法無天嗎?」一位心直口快的同事說,「也許你兒子天性就自覺乖巧,我家那渾小子要是放手了,不上房揭瓦才怪呢!」

大張說:「你錯了。放手是因為相信孩子。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純良的,都值得被信任。」

大張沒有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但是他躬身實踐著的育兒之道,卻是如此巧合地觸及到了「不管是最好的管」這個柔和美好的教育理念。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02

這些年,「放手」逐漸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大熱詞。

以70後、80後為主體的新一代家長,整體上具有超越上一代的文化素質和精神視野,使得他們有機會、也有能力接受到更多先進的育兒理念。「管得越少,孩子越自覺」正在逐漸成為家長們的共識。

而「放手」的心理基礎,是基於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

但是,我們如何把它融會貫通於實踐中嗎?

或許,列出「負面清單」是比較可行的方法,即家長不去做哪些事情,就是達到了「放手」的境界。

◆ 不要習慣性用成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的不足。

孩子吃飯灑了飯粒要挨訓,洗好澡沒擦乾就跑出來要挨訓,見了叔叔阿姨沒問好要挨訓,昨天學的單詞今天忘了一半要受罰……

試想,如果孩子整天遭遇的是這樣的教育,他還會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有信心嗎?他還會對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慾望嗎?

在孩子生命能量蓬勃展開的幼年期,家長切忌求全責備,尤其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苛責兒童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好,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和完善。

可以給予適當的推動和引導,但這種推動和引導限定在方向和理念層面,不要在具體做法和細節上過多糾結。

比如,孩子喜愛繪畫,家長經常帶他去參觀畫展,去親近大自然、汲取創作靈感,給他講著名畫家的故事,這就是適當的推動和引導,具有激發孩子興趣和潛能的正面作用。

而如果在孩子作畫時總愛衝上去指出這裡不像那裡不對,那就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批判和限制兒童,是不利於他的繪畫才能發展的。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 不要嚴格操控孩子的日常作息。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幻想:什麼時間叫孩子做什麼,他就二話沒說去做了,叫他不準幹什麼,他就不越雷池一步,像只溫順的小寵物。

生活中有這樣的孩子嗎?有,但是不多,而且仔細觀察這些孩子,會發現或多或少存在著自信不足、做事主動性差、創造性思維薄弱的問題。

我認識一戶鄰居,女孩從小由外婆帶大。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她每次練書法前還總要怯怯地問:「外婆,我寫幾張啊?」

夏天的傍晚,外婆帶她下樓去玩,規定她「洗過澡了,不準再出汗,只准乘涼」,她就靜靜站在一邊看小朋友們玩,臉上浮現出渴望的表情,卻不敢加入進去。

這位外婆一直為外孫女特別好帶而自豪。然而,隨著女孩升入初中,學業難度增大,她在自我管理上的短板日漸暴露,不能合理分配各門功課的時間精力,自主思考能力又弱,常常做作業到深夜12點,更別提課外閱讀和運動休閑,身心健康狀況越來越不容樂觀。

嚴格操控孩子日常作息的家長,可能會在眼前得到一個事事服從的乖寶貝,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是有潛在的隱憂。

既然你什麼都想在他前面了,他又何必燒腦費神?既然你什麼都提醒他了,他又何苦動用自己的心思去觀察和感受?

孩子思維的惰性和自我管理上的無力感,就這樣被家長嚴格精細的監管培養出來了。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 不要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介入太深。

在孩子的一切學習活動中,無論是課業學習、才藝學習還是技能學習,家長的參與最好限定在「外圍服務」上,就是了解孩子學習的進度和要求,為孩子創造必要的學習條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推動,但千萬不要大包大攬、介入太深。

家長如果表現得太積極,學得比孩子還要精熟,甚至全面參與到孩子的作業、習題中去,很容易消解孩子的興趣和責任感,讓他覺得是為家長學的。

以學樂器為例,在孩子初學時,家長可以在旁邊幫忙聽聽音準和節奏,提醒他存在的問題,但不必硬性規定他每天練習的時間、遍數、曲目,偶爾忘了練或不想練也可以允許。

學習本來是充滿了快樂和成就感的一件事,家長的職責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幫助他養成自主自覺的學習好習慣,而不是在家長強制下做出學習形式的「習慣」。

◆ 不要在孩子做事的時候「搶拍」表達質疑和否定。

我的好友F曾經對我抱怨過她母親的一個「怪癖」---- 總是在她將要去做某件事之前,搶著提出質疑和否定。

比如,下班回家剛脫了鞋,母親就訓她:「怎麼不把鞋放到鞋架上去?什麼都要我提醒!」吃過晚飯,剛躺在沙發上神遊幾分鐘,母親又說:「怎麼不去把明天要帶的午飯準備好?瞧你那拖沓樣!」

此類場景幾乎每天上演,讓她煩不勝煩。她說,那些事她全都知道,也一定會去做的,只是不想被人催逼著去做,為什麼母親就不能尊重一下她的節奏呢?

母親的做法,讓她有一種智商和能力被懷疑的挫敗感,甚至影響到她的職場心態,即使入職多年、表現一貫優秀,她卻始終不敢挑戰更高的台階。

F的慨嘆讓我忽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作為一個急性子而又有點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我也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搶了太多的拍。

外出帶她上廁所,我擔心她想不起擦小PP,總會搶先說一句「寶貝,別忘了擦小PP」,而事實上,她已經伸出手去拉捲筒紙。

她剛開始自己洗澡的時候,我總是橫豎不放心地叮囑「快點搽沐浴露」、「腳丫子也要洗乾淨」、「身上都擦乾了再出來」。

終於有一天,女兒朝我大喊:「煩死了!我都知道的呀!」原來,我自以為的盡責,在女兒看來都是多餘的嘮叨、廢話。

我開始學著放手、「閉嘴」。既然女兒說她都知道,那我就相信她吧。即使實在需要她記住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我也採取「親身示範+只說一遍」的方式,剩下的交給時間。

令人欣喜的變化就這樣悄然發生了,雖然女兒的節奏比我預想的要慢一些,但是她的確把該做的都做好了,不經意間學會了安排自己的很多事情。

而且沒有了整天縈繞在耳邊的各種提示和質疑,她在自信、愉悅的心情中,做事效率不斷提高。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 不要像防賊一樣防著孩子。

這裡借用「防賊」這個概念,想表達一語雙關的含義。既是指狹義上的金錢教育方面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要整天盯著孩子有沒有偷拿、多拿家裡的錢,也泛指家長要戒絕一切不信任孩子、容易讓孩子讀出負面潛台詞的訓誡。

比如,周末孩子在家溫習功課,媽媽出門之前非要不放心地說一句「別趁我不在偷看電視啊!」「別偷玩遊戲啊!」

孩子心裡會是什麼感受?就覺得自己是個天生有壞的基因、不被信任的人,好像真的是只要家長不在,就會偷看電視、偷玩遊戲。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認為可以不好好學習、不遵守規則,反而是家長的不放手、不信任促成了這一切。

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覺、越來越不思進取、越來越像「針線荷包」——怎麼刺都無所謂,不是因為家長教育得不夠嚴、提醒得太少,而恰恰是因為高大上的教育目標之下對孩子充滿懷疑和蔑視的心態,導致孩子有一種始終被提防的感覺,久而久之,低自尊、「道理免疫」、缺少自律精神的不良性格就形成了。

03

從上述的「負面清單」中,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關於「放手」的正面原則:

在每一件具體事務、每一個具體情境面前,

不要控制,要引導;

不要做得太有痕迹,要無痕;

不要懷疑和否定,要信任;

不要插手和干涉,要接納。

檢驗成效的標準是,孩子因此更自覺、主動了,還是更依賴、懈怠了;我們作為家長是越來越省心了,還是越來越脫不了手了。

「放手」的本質,是基於「人性本善」、回歸本真的教育理念。

固然,孩子的性格和稟賦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天性里向上向善的本能卻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確信,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有獨立人格、憑自己的能力立足於世的人,那麼就請堅定地相信孩子與生俱來的向上向善本能,努力地呵護孩子內在的自我完善、自我調節機制吧。

正如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完美獨立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麥穗的要素。

我們只管安心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而不是精細安排它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長成一株野草。

開始「放手」的時間也是越早越好,最好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堅持運用這樣的教育理念。孩子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

家長越懂得放手,孩子的「小宇宙」爆發得越厲害!

不打不罵,只靠這兩個字,「問題兒子」考上北大!

來源:尹建莉父母學堂

作者:七彩仙人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