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參加科舉落榜,考生們憤憤不平,罷考抗議,皇帝親自出面解決

此人參加科舉落榜,考生們憤憤不平,罷考抗議,皇帝親自出面解決

同治十三年(1874年),京城考場上出現了一次罷考風波,起因是:雲南舉人謝煥章原本獲得的功名在複試中被革除。

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引起一片嘩然,大家紛紛表示這次評卷不公平,有違朝廷以才取士的原則。謝煥章的八個授業弟子更是憤憤不平,認定此次閱卷必有黑幕:自己的老師才華橫溢,是公認的滇中名宿、文章大家,怎麼可能通不過複試呢?他們一怒之下紛紛捲鋪蓋回家,發誓不再參加朝廷舉行的考試了,以示抗議。

複試本來是為防止考生初試時靠作弊矇混過關而設置的一個過濾網,清朝初年規定「士子被言者,必再試」,後來,凡是已通過鄉試的考生都要到北京再參加複試,以保證取士的公平與質量,並且只要複試時表現不佳,無論之前是否有作弊行為,一律會被革除功名,謝煥章就是由於「文理不通」而被革除的。

場外的輿情很快就被朝廷知曉,同治決定重新選人再評謝煥章的試卷,並嚴令受命的閱卷大臣必須實事求是,給天下士子一個交代。

複試的題目是《論語》中的「性相近也」二句,要求謝煥章對孔子提出的這個人類的永恆話題闡發自己的獨到見解。幾個皇命在身的飽學大臣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大意,都看得十分認真,結果發現,謝煥章的文章不僅不是「文理不通」,而且是「通」得不得了,可謂文采華瞻,字字珠璣,令人嘆為觀止。

直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當初那名閱卷大臣因水平有限,連謝煥章複試文章的句子都沒有斷開,因此沒有讀懂文章,更別說領略其中的妙處了。感慨不已的飽學大臣回去如實上奏後,同治不僅處罰了原來那個昏庸的考官,還對謝煥章的試卷點贊:「謝煥章試卷,用意艱深」、「非文理不通」。謝煥章由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將軍用這種方法為父報仇,輿論嘩然,皇帝卻表示理解:這是孝道
軍史上最荒唐一幕:架起槍炮嚴陣以待,不防禦敵人而防禦後續部隊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