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沙特1976年石油國有化的成功在於美國有求於它

沙特1976年石油國有化的成功在於美國有求於它

題記:上文「富過嗎?美國控制委內瑞拉石油經濟的80年真相」,我們講了自從美國控制委內瑞拉經濟後的百年並沒有帶領該國經濟發展。為此,許多石油國家開始用「國企化」形式。1970年代的產油國的「石油國有化」運動的根本在於:產油國希望用「國有化」打破西方石油消費國對石油地打壓。

而這些反抗是從歐佩克成立開始的。1960年9月,委內瑞拉、伊拉克、伊朗、沙特、科威特創立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之後,石油輸出國力量逐漸壯大。

到了1973年,各國開始統一制定石油價格,目的就是為更多地獲得本國石油利益,為此逐步控制本國石油工業。委內瑞拉和沙特等中東國家也開始邁入石油工業國有化實質階段。其中,以沙特的阿美公司最為成功。

沙特首任國王

(1)阿美公司控制沙特2/3國土,頃刻間被收歸國有:沙特比委內瑞拉的優勢在於,沙特在1970年代更獨立,而且有制衡勢力存在,美國不敢為所欲為

1932年,沙特建國,建國伊始,美國就對沙特的石油十分覬覦。1933年,加利福尼亞美孚公司獲得了沙特東部地區66年的勘探、開採、加工、運輸、銷售石油特權,同時建立「加利福尼亞—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

三年後,該公司與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合併。到了1939年,沙特國土的三分之二都被「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石油公司」租賃。

同美國在拉美各國所建立的公司一樣,在沙特的石油公司在沙特內部也成為獨立王國。有自己的行政系統、司法系統、執法系統、交通設施、教育衛生機構等。而同期在美國的「後院」的拉美地區,包括聯合國品公司、各石油公司也建立起由電網組成的「隔離牆」。

比沙特更危險的是,在各個拉美國家的公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美國影響所在國政治的工具」,比如大選時期,這些美國公司的員工的選票就都投向了美國心儀的候選人。

沙特相比拉美國家在這點上很不同。作為君主制國家沙特統治者不需要選票,因此,在政治上就註定比拉美各國更獨立。美國資本、勢力沒有辦法控制選舉。再加上,沙特遠離美國本土、1930到1940年代尚有英國給予制衡、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蘇聯制衡等原因,沙特在與美國合作的過程中主要是經濟方面。

哈立德:國有化時第四任國王

美國和沙特直到1943年才正式建交。因此,沙特在政治獨立性上比拉美國家要強大得多。因此,兩國在合作中,美國更需要沙特的幫助,一者降低對以色列的威脅;二者抑制蘇聯對中東勢力的滲透。

在石油工業上,沙特和美國的合作主要就在阿美公司上。到了1944年,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名稱變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簡稱「阿美公司」。又過了4年,阿美公司取得了沙特的海上石油特許經營協定。

(2)「石油戰」後1976年阿美公司被沙特全面接管,進行國有化

除了石油合作,美國最關心的就是抵抗蘇聯的勢力滲透。

沙特在1943年和美國建交後,「二戰」後為了對抗蘇聯勢力,兩國間的軍事合作開始熱絡。但雙方的矛盾其實並不小。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建國問題。因此,沙特一直想走自己的道路。在經濟上首先就是擺脫美國地控制。

1960年,歐佩克成立,產油國之間開始逐步統一意見,準備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因為當時石油價格比較低,歐佩克的價值還是沒有顯現出來。

到了1967年,因為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和沙特之間的關係非常冷淡。之後,矛盾越來越深。到了1973年的「十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因為美國支持以色列,沙特等中東國家聯合歐佩克各成員國對美國發動了「石油戰爭」。

現任國王薩勒曼

短短兩個月,石油價格從3美元增長到12美元。由此,人們認識到了石油的威力。特別是,因為石油價格增長加速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既有矛盾,形成了「二戰」後最大的經濟危機。

由此,歐佩克各成員國間為了擺脫美歐地裹挾,以及石油價格對國力的提升,紛紛開始國有化。

1976年,沙特開始實行「國有化」,將阿美公司全部接管。四年後,清償了相關賠償費用。由此,沙特政府全面控制阿美公司。通過,贖買政策。沙特獲得了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絕對控制。

沙特王儲、阿美公司主管者

沙特之所以成功,其原因無外乎三點:

其一:蘇聯制衡力量;

其二:沙特對以色列非常重要;

其三:美國對中東石油的關注點不再是直接獲取利益,而是通過對沙特地影響,間接控制歐佩克,從而影響世界石油價格。也即美國是為了長遠利益,放棄了短期的現實利益。而自克里米亞戰爭以後,油價的走低證明美國的一定妥協換來了巨大利益。不但以此打擊了眾多反對國家如俄羅斯、委內瑞拉,而且對本身利益傷害並不大。

相比沙特的阿美公司,委內瑞拉的「委內瑞拉國有石油公司(PDVSA)」,幾乎在同一年完成國有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那個把和珅拽下馬來的人,也終被嘉慶絞了
《南京條約》葡萄牙垂涎澳門,《馬關條約》義大利慾取三門灣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