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貴妃在馬嵬驛香消玉殞後,種種奇聞傳說卻在民間流傳

楊貴妃在馬嵬驛香消玉殞後,種種奇聞傳說卻在民間流傳

楊貴妃在馬嵬驛香消玉殞後,種種奇聞傳說卻在民間流傳

楊貴妃在馬嵬驛香消玉殞後,種種奇聞傳說卻在民間流傳

美艷風流的絕代佳人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的逃難中,因為嘩變的隨行將士所逼迫,使唐玄宗無法兌現曾經承諾過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最終只能選擇「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保命策略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唐玄宗在馬嵬坡(今陝西省興平西)驛站,命人用白綾縊死了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也就這樣成了「安史之亂」的犧牲品。由於閉月羞花的楊貴妃在馬嵬驛的香消玉殞,她的傳奇故事就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以至出現了後來的種種奇聞傳說。

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漁陽鼙鼓動地來」,招降納叛,蓄謀已久的安祿山,在楊國忠的激逼下,打著「奉密詔討楊國忠」的旗號,在范陽(治所幽州,今北京西南地區)造反了。《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以上(玄宗)待之厚,欲上晏駕(死),然後作亂。會楊國忠與安祿山不相悅,屢言安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由是祿山決意遽反。」

四十餘年的太平天下,唐玄宗早年的雄心壯志早已讓位於晚年的奢侈遊樂了。安祿山的造反,讓朝廷猝不及防,反軍銳不可擋,勢如破竹,很快便攻佔了河北各鎮,東都洛陽也陷落了。後來,由於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頑強奮戰,老將軍哥舒翰對天然屏障潼關的駐守及河北諸將的紛紛反戈一擊,使形勢略有好轉。但由於楊國忠懼怕哥舒翰得勢權重,對自己不利,便再三攛掇唐玄宗命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結果,失去屏障的哥舒翰很快就中伏兵潰了。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及楊氏家族在隨行禁軍的護衛下逃離長安,準備入蜀避難。六月十四日中午,逃難的車隊到達馬嵬坡驛站,一路下來,饑渴交加,士卒怨憤滿腔。右龍武將軍陳玄札(隨玄宗參與滅韋氏的政變,地位很高)擔心士兵叛亂,便對士卒們說:「今日天下崩離,萬乘震蕩,就是由於楊國忠分裂大臣,盤剝黎庶,以至於此。若不誅之,何以謝天下!」將士們齊呼:「早有此心,念之久矣。」恰在此時,楊國忠被吐蕃和好使者攔在驛門外說事。有軍士大呼:「楊國忠與番人謀叛!」一聲呼喊,猶如引發了一座火山,多年來對楊國忠專權和對楊氏家族驕奢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楊國忠很快就被亂兵殺死肢解,頭被挑在槍尖上。趕來阻止的楊國忠之子戶部侍郎楊暄、御史大夫魏方進及楊氏族人也被殺死,嘩變的士兵圍住了皇帝駐蹕的馬嵬坡驛站。唐玄宗聽到喧嘩,問左右:「何故?」左右答:「國忠謀反。」玄宗扶杖,走出驛門,安撫六軍。六軍仍不解圍,玄宗環顧左右,令高力士責問其故。陳玄禮奏道:「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玄宗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見六軍仍不散,恐釀大禍,忙近前奏道:「國忠負罪,諸將討之。貴妃乃國忠之妹,猶在陛下左右,群臣能無憂怖?伏乞聖慮裁斷,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轉身入驛站,不忍回到行宮,在驛門內的小巷中,倚杖低頭而立,神情慘切,久久不能移動。京兆司錄韋鍔見狀,忙跪奏道:「乞陛下割恩忍斷,以寧國家。」玄宗逡巡踟躅一陣,進入行宮。隨後,手撫貴妃走出廳門,至馬道北牆口,流涕而別,由高力士賜死。貴妃知死期已至,泣不成聲,語不勝情,鳴咽著說:「願陛下好生注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玄宗答道:「願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遂於佛堂前的梨樹下,用白綾縊死了楊貴妃。貴妃才氣絕,南方進貢的鮮荔枝就到了。玄宗睹物情悲,長號數聲,吩咐高力士:「與我祭之。」祭畢,六軍仍未解圍。高力士只好用錦繡紫衾遮蓋著楊貴妃,將其置於驛站的庭院中,命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庭院觀看。陳玄禮抬起楊貴妃的頭,知其已死,說:「是的!」繼而圍解。唐玄宗命高力士將楊貴妃埋葬於馬嵬坡西郭之外一里許的道北坎之下。絕代佳人楊玉環就這樣香消玉殞了,時年,貴妃三十有八。

然而,有關楊貴妃的傳說,並未因她的離世嘎然而止。由於楊貴妃是在國家遭遇大難時不幸玉殞的,所以,關於她的種種奇聞傳說,反而越傳越多,越傳越神了。

先是,江湖術士李遐周有詩曰:「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之後,市井小兒皆唱。事後有人解析:「燕市人皆去」,即安祿山起兵漁陽,燕人從軍去也。「函關馬不歸」,即哥舒翰之敗,潼關不守也。「若逢山下鬼」,即嵬字,指馬嵬驛是也。「環上系羅衣」,即貴妃小字玉環,是以羅巾縊死也。故說楊貴妃死於馬嵬坡早就有了預兆。

又傳,玄宗天寶末年,京師曾有童謠傳唱:「義髻拋河裡,黃裙逐水流。」 因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且喜好穿黃裙。故而有人說,安祿山起兵,至楊貴妃賜死,皆為落花流水去之應驗矣。

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郭子儀收復兩京。是年十一月,唐玄宗自成都返回長安。返京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祭奠楊貴妃。後來又想改葬,禮部侍郎李揆奏道:「龍武將士誅楊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唐肅宗遂制止改葬。太上皇李隆基無奈,只得密令高力士將貴妃移葬於他所。貴妃初葬時,以紫衾裹身。至移葬時,已經兩年,肌膚已壞,只遺胸前錦香囊無損。高力士葬畢,以錦香囊獻給太上皇,太上皇睹物思人,欷歔下淚。又令畫工畫貴妃圖形懸於別殿,朝夕視之。

李隆基移居大內甘露殿後,仍無日無刻不悲悼楊貴妃。遂辟穀服氣,就連張皇后(肅宗皇后)進獻的櫻桃蔗漿也不食。一日,太上皇對侍兒宮愛說:「吾奉上帝所命,為元始孔升真人,此期可再會妃子耳。」即令準備熱湯沐浴,並吩咐:「我若就枕,慎勿驚我。」宮愛聞睡中有聲,駭而視之,已崩矣。時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甲寅,時年七十八歲。

又傳,因楊貴妃下葬時匆忙,馬嵬驛一驛卒拾得貴妃遺落的錦繡鞋一隻,回家後交給其母。老婦人便將繡鞋對外展示,凡過客觀玩一下,需交一百錢,老婦人前後獲得銀錢無數,遽致大富。由此可見,楊貴妃的名氣之大了。

又有傳說,楊貴妃生時,腳上有一隻玉環,所以父親給貴妃取了個小字叫玉環。

由於移葬時未見楊貴妃的屍骨,正如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寫:「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又傳貴妃當時並未死,死的是長得像貴妃的一個侍女,用掉包計死裡逃生的楊貴妃,最終還是去做了女道士。

楊貴妃的奇聞傳說,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後來遠渡重洋,流傳到了日本。據傳,楊貴妃在馬嵬坡雖縊而氣絕,但後來又復甦了。蘇醒後的楊貴妃,在舞女謝阿蠻和樂師馬仙期的幫助下,乘日本遣唐使團的海船逃到了日本山口縣的久津。也因此在日本出現了貴妃墓和貴妃雕像,甚至連著名日本影星山口百惠也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也許這也是從白居易的千古絕唱《長恨歌》中:「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演化而來的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庭草無人隨意綠
西藏是神秘的,神秘在有無數我們無法理解和窺透的現象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