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盈虧差距驚人、頭部穩佔鰲頭、後來者熱衷「開放」

盈虧差距驚人、頭部穩佔鰲頭、後來者熱衷「開放」

在上篇中,零壹財經闡述了我國17家已開業的民營銀行的「前世今生」,從監管政策角度分析民營銀行的發展機遇與現實難題。本文我們從業績表現角度出發,通過梳理民營銀行2017年報披露的經營數據與戰略定位,剖析各自的發展路徑,幫助行業從業人員快速掌握其經營邏輯。

2017年報數據顯示,10餘家民營銀行的盈虧表現各異,有些利潤水平驚人,而有些仍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微眾、網商兩家「頭部」民營銀行的凈利潤,佔據行業領先地位。在民營銀行成立4周年之際,我們盤點了各家銀行的存、貸、匯業務布局,發現整體上表現為信貸業務為主、業務結構單一的特徵,彼此之間的差異化特徵不明顯。在「開放銀行」戰略下,未來民營銀行將逐步由C端市場轉向B端,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形成開放式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在細分市場領域摸索出盈利方式。零壹財經分為上、中、下三篇,為您解讀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歷程、業務發展困惑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以便對於民營銀行擁有更清晰的認知。本篇作為民營銀行系列的中篇,為您剖析我國民營銀行的「業績表現中潛藏的開放發展基因」。

一、利潤比拼:盈虧差距驚人、「頭部」民營銀行穩佔鰲頭

在我國已開業經營的17家民營銀行中,有12家銀行披露了2017年報。從業績表現來看,前三名(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與華瑞銀行)的凈利潤明顯遠超其他民營銀行,並且呈現出藍海銀行、新網銀行這兩家凈利潤為負的虧損結果。

表1:我國民營銀行2017年業績情況分析

資料來源:各家民營銀行年報零壹財經製表整理

註:17家民營銀行之中,有12家披露了2017年報,因此上表所列為12家銀行的業績數據情況。

1.3家「頭部」民營銀行盈利根源

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2017年末經營業績差距如此之大?我們發現,凈利潤最高的3家「頭部」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均屬於第一批試點的民營銀行,因此在發展上更具優勢。一方面,三家的設立時間最早,獲得諸多政策紅利與較早積累了優質的客戶資源,品牌效應顯現;另一方面,通過股東進行獲客與線上放貸,尤其是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兩家,依託大股東騰訊、螞蟻金服等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優勢,在發展初期的3年之中,更容易通過純線上信用貸款來賺取利差,迅速抬升整體利潤空間。

2.虧損的2家均屬於互聯網銀行

我們發現,已披露2017年報的12家民營銀行之中,有2家處於虧損狀態,分別是藍海銀行凈利潤-0.98億元、新網銀行凈利潤-1.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們此前在上篇指出民營銀行劃分為互聯網銀行與非互聯網銀行兩大陣營的定位,這兩家同屬於互聯網銀行,卻與微眾、網商的凈利潤差距相當明顯。當然,從成立時間較短這一理由來解釋,也可以被市場大眾所接受,畢竟新網銀行成立於2016年12月、藍海銀行成立於2017年5月。

然而,同樣是在2017年5月開業的武漢眾邦銀行,並且也屬於互聯網銀行,2017年末已實現盈利1600萬元。通過查閱武漢眾邦銀行的發展歷程,發現它在開業僅半年時間後,就宣布推出開放平台,與目前多數銀行實施「開放戰略」不謀而合。該行將API介面、SDK、H5等全部開放,連接更多的外部合作夥伴與線上場景,加速發展供應鏈融資、投資、賬戶及支付等四大業務。由此可見,與虧損的2家民營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在沒有物理網點的情況下,「廣連接、促開放」才是求生之道。

二、生存壓力:信貸業務為主、業務結構單一引關注

談起民營銀行,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線上貸款,而對於其他業務的優勢亮點並不十分了解。從已公布的2017年報來看,民營銀行凸顯了業務結構單一、高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弊端,作為「輕資本」運營的新型金融機構,更應關注負債端的資金拓展與中間業務的規模提升。

1.資產端:完全依賴貸款產品

從資產端來看,民營銀行發展的最大問題在於——過於依賴股東的資源稟賦,以發展單一的明星貸款產品為主,導致盈利主要依賴於存貸利差。以兩家「頭部」民營銀行為例,微眾銀行採用ToC模式的「微粒貸」,2017年末貸款餘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網商銀行則採用ToB模式的「網商貸」與「旺農貸」,主要服務於小微經營者(包含超過100萬的線下碼商,指通過二維碼收款的商家)與農村客群。從下表可以看出,純信用貸款模式是主要盈利來源,也是我國目前17家民營銀行普遍採取的發展路徑。

表2:網商、微眾「頭部」民營銀行信貸業務對比(截至2017年末)

資料來源:2017年報公開資料零壹財經製表

數據顯示,從累計貸款規模這一指標來看,微眾銀行8700億元幾乎是網商銀行4468億元的兩倍,而不良率也比網商銀行低不少。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主要源於微眾銀行合作的聯合貸款機構已達50家,而且這50家機構分享了75%的微眾銀行業務。然而,「微粒貸」這種經營模式在未來幾年,能否為微眾銀行帶來利潤貢獻?其他民營銀行紛紛效仿的線上貸款模式,是否能夠改善目前看到的凈利潤為負的發展頹勢?

帶著這一問題,零壹財經查閱近兩、三年以來,微眾銀行對於「微粒貸」發展走勢的論述,發現李南青行長在2018年7月發文指出:「資本對業務發展支撐不足、小微業務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個人業務結構較為單一等問題」。可見這種純信用貸款的模式,在初期藉助騰訊大股東的流量優勢與寬鬆的監管環境,可實現較快盈利;但隨著競爭者的增多與日趨嚴格的監管約束,必須轉變經營模式。我們注意到,2019年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出台的《關於加強互聯網助貸和聯合貸款風險防控監管提示的函》(以下簡稱《監管函》),專門強調了銀行業「屬地放貸」的監管原則,可看作是對民營銀行與外部機構合作風險的一次警示,聯合貸款模式未來將面臨較大的阻力。因此,未來民營銀行要拓展供應鏈金融、投貸聯動、涉農信貸等複雜程度較高的產品,豐富資產端的業務種類。

2.負債端:攬存有限、同業存款佔比大

受限於民營銀行「無任何一個物理網點」或是「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1家營業部」的限制,已開業的17家民營銀行在攬儲方面的整體規模增幅有限。2018年,多家民營銀行推出「智能存款」業務,事實上就是為了破解負債端的難題,但也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因此,如何在合規要求下拓展負債業務來源,已成為眾多民營銀行的經營難題。我們選取截至2017年末的4項負債業務指標,即吸收存款、同業存放、同業拆借與應付債券(含同業存單),並與總負債數值進行比較,可發現民營銀行的負債業務主要是由這4項指標所構成。

從下表中的各家銀行對比來看,可以明顯發現「同業存放」這一項的數值佔比較大,因此民營銀行在發展的前幾年之內,包括「頭部」玩家的網商、微信銀行在內,均存在過度依賴同業存款的問題,尤其是微眾銀行體現的更為明顯。此外,標註出來的4家非互聯網銀行的「吸收存款」超越了「同業存放」,與他們拓展小微企業客群、吸收企業端存款有較強關聯性,因此拓展B端市場或許是民營銀行拓展存款資金規模的一條出路。

表3:2017年末我國民營銀行負債結構分析(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民營銀行2017年報零壹財經製表

註:

(1)17家民營銀行之中,有12家披露了2017年報,因此上表所列為12家銀行的業績數據情況。由於各家民營銀行的負債業務指標存在差異,因此部分指標數據無法完整統計,另外蘇寧銀行與新網銀行的2017年報均未在官網披露,因此只能得出負債總額;

(2)上述標紅的4家銀行,是「吸收存款」指標數值超越了「同業存放」數值。

3.綜合經營管理:高管任職變動影響業務連續性

民營銀行成立的短暫4年時間內,不斷爆出高管離職的報道,並且多家民營銀行的高管人事履職都未滿一年,譬如:2015年9月份,原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請辭,任職僅10個月;2017年10月份,中關村銀行行長王萌辭職,任職僅3個月;2018年出現董事長或行長一職變動的民營銀行,涉及武漢眾邦銀行、福建華通銀行、重慶富民銀行、吉林億聯銀行、湖南三湘銀行與上海華瑞銀行等。

高頻率的民營銀行「換帥」背後,正是由於「一行一店」模式帶來的存貸款業務經營範圍有限,導致高管們面臨較大的展業壓力。同時,民營銀行的主要客戶是傳統商業銀行覆蓋度較低的這類群體,包括大學生、青年、農戶與小微企業等,這類客群的違約成本較高,因此在經營管理上會面臨更大挑戰。高管人員的頻繁變動,也導致了民營銀行的業務經驗方向不斷變化,影響了業務持續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

三、小結

整體來看,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4年時間內,正在逐步實現扭虧為盈,尤其是從微眾、網商2家的凈利潤規模來看,相信其他民營銀行也將逐步爆發增長潛力。2019年到來之後,民營銀行正在將目光從C端轉向B端市場,以「開放銀行」戰略融入更多的場景之中,並更加註重數據深度挖掘產生的價值。譬如新網銀行,通過拓展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在企業信貸、存款與中間業務收入方面,構建全新的金融生態圈,在2018年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

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面對「強監管」政策,民營銀行仍將面臨不小的挑戰。本文指出浙江省出台的互聯網助貸監管文件,未來或對於微眾銀行這樣的頭部民營銀行造成一定衝擊,改變微眾、網商兩家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在業務布局上,民營銀行需要破除僅限於信貸業務為主的發展模式,從綜合金融服務的角度出發,為小微企業、「三農」與個人用戶群體提供多元化選擇,並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保證民營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限期已到!支付機構告別備付金賬戶 野蠻生長時代告終
12月10日P2P風險輿情:鑫格理財、愛福家、投之家等9家平台有新進展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