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國成功逆襲吳國,靠的可不只是勾踐的卧薪嘗膽

越國成功逆襲吳國,靠的可不只是勾踐的卧薪嘗膽

文/王凱迪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被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蒲松齡名言曾經激勵了近代歷史上無數有志者前仆後繼的實現自己的革命志向。不過,勾踐滅吳的勵志故事背後,更隱藏著吳越兩國地緣政治博弈的必然趨勢。


01.大載勾吳

在春秋前期,吳國勢力微弱,是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國,相傳吳國起源於周文王姬昌的兩位伯父——周太伯與仲雍。兩位伯父深明大義,為了讓弟弟季歷(姬昌之父)即位,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在今天的蘇州一帶的江南建立了自己的天地。自此之後,吳國與中原各國長期無甚交往近五百年之久,直至楚莊王十三年(公元前 601 年),楚滅舒、蓼,吳國才重新進入中原各國的視線之內。

吳國長期賴以生存的核心區域是今天江蘇南部的太湖平原一帶,這一地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成為了出現了以稻米為主要農作物的水田。該地區在後世是全國聞名的膏腴之地,水熱條件與地形土壤皆是得天獨厚,以此地立足的吳國在數百年的發展中逐漸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方國。

圖/吳越疆域圖

真正讓吳國崛起的契機來自於春秋中期連綿不斷的晉楚爭霸。進入公元前6世紀,南北爭霸的雙方皆筋疲力盡,扶植敵國的周邊國家進行遠交近攻戰略成為了不二選擇。晉國因之派遣楚國叛臣巫臣前往吳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隨後,吳國始伐楚及楚的與國巢、徐等國,攻入州來。「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吳國依靠來自晉國的軍事技術支持開始自東向西,溯游而上順長江進攻楚國。


02.楚越相通

在太湖平原之南,即今浙江寧紹平原一帶,同樣有一個長期位於中原國家視線之外的國家——越國。相傳越國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但直到允常為越國首領之時,越人才進入中原群雄的目光之中。

楚靈王四年(公元前 537 年),楚王會合諸侯進攻吳國,越大夫常壽過率領越與楚靈王在瑣地(今安徽霍丘縣東)相會,以支持楚人攻吳。到楚平王十一年(公元前 518 年)楚出動水軍攻吳,越國又派大夫胥犴在豫章犒勞楚師。楚國這次又遭到失敗。闔廬十年(公元前505年),越國趁吳軍七戰入郢的契機,向吳正式發起進攻,深入吳地,迫使闔廬從楚退兵的因素之一。

在吳楚爭鋒的當口,楚人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逐漸認識到越國的作用,也將之作為遠交近攻戰略的重要與國。越國方面,越人依靠寧紹平原的農業基礎(自良渚文化之後較為發達的稻作農業)與楚國的戰略支持,成為吳國背後的巨大隱患。


03.吳越爭雄

吳國雖然佔據了水澤密布的太湖平原地區,但當時的「蘇錫常」區域大部分仍然被古代的「五湖」(太湖前身的大片沼澤所佔據),東部地帶也大面積處于海平面之下,因而並不像後世那樣存在大片適宜的耕地。除此之外,吳國境內並無山川為固,尤其是吳國孤城姑蘇(今蘇州)更是無險可守。因此,當勾踐重整旗鼓包圍吳國都城時,吳王夫差確實無路可退。

圖/吳國地形圖

反觀越國,雖然寧紹平原面積不及太湖平原,但是處在丘陵環繞之下,地勢相對較高,越人也因此與南方山嶺之間的「百越」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較之吳國有著更廣大的戰略後方。因此,當越王勾踐只剩下5000 甲兵之時,便可以退保會稽山,與吳國進行戰略相持,夫差所率步兵無力對付縱橫山野的越人,自然只能與越國議和。

圖/越國地形圖

另外,越國與吳國的戰略指向同樣決定了兩國的命運。吳國起於東南,但其既定國策是北上逐鹿中原,與齊、晉等國一爭高下,這就超出了吳國所處地緣戰略環境與資源儲備所能達到的最高限度,而越國則不然,越人在吳越爭霸之後便向宋、魯、楚等國示好,將吳國所佔之地盡數還於各國,安然享受東南霸主的名號,合理的控制了自身的發展目標,從而可以最終取得勝利。

圖/吳國北上中原

參考文獻:1.中國全史百卷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死後,孤臣姜維憑什麼堅持北伐?
斬首一級即可獲一級爵位?「虎狼之秦」想陞官就這麼容易?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