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胃癌」越來越多?奉勸你,少碰的4類食物,你卻一直在吃
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國家,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新發胃癌在中國。
50多歲的王叔平時身體很好,很少吃藥,也沒有什麼大病。近幾個月,王叔總是感覺胃時不時疼痛,越來越沒有食慾,人消瘦了很多。
有一天,王叔正在吃飯,沒吃兩口就吐了一大口血,被家人趕緊送到醫院,到了急診,醫生做了一個胃鏡,初步診斷是胃癌合併出血!!!
家人很不解,為什麼平時身體挺好的,怎麼一查就是胃癌呢?
胃癌,是一個「沉默潛伏」的健康殺手,發病時,很少有明顯癥狀,容易被誤診。
醫生勸說:這4樣食物會誘發胃部癌變,最好少吃!
第1類:太燙的食物
剛出鍋的食物熱乎乎的,是一些人的偏愛,如有些人喜歡吃熱湯麵,趁熱吃,才能暖身。
殊不知,食物太熱時進入體內,容易燙傷食道和胃部的黏膜,誘發炎症,黏膜可自我修復,但在不斷「高溫」刺激下,容易出現增生,使黏膜出現增生性病變,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病變,誘發癌症,尤其是食道癌、胃癌。
「趁熱吃」是一種禮儀,吃東西時,最好不要太熱了。
第2類:含酒精飲品
飲酒是一件養生的事情,現如今,人們將喝酒當做社交上不可缺少的行為,有很多人「不得不」的狀態下,經常酩酊大醉。
胃不好的人,一定少飲酒,最好戒掉。酒精進入胃部,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引起粘膜下血管收縮、痙攣,從而易引發胃潰瘍、胃出血,增加胃黏膜的病變。
喝酒要適中,千萬別喝過量,不僅傷胃,還傷肝、傷血管。
第3類:加工肉製品
加工肉製品多數會加入一些添加劑、防腐劑等,為了有更長的保存時間,包括亞硝酸鹽,它也是常用的防腐劑。
但,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發生反應,轉化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會增加胃癌、腸癌的發生率。
此外,加工肉類的原料也沒有完全的保障,既然要進行加工,一些廠家可能會選擇一些廉價原料。
第4類:腌制類食物
像鹹菜、榨菜等腌制類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增加胃黏膜病變的發生。
此外,腌制類食物製作過程,會加入大量的鹽分,而鹽分過高,容易破壞胃黏膜,加快潰瘍的發生,增加癌變的可能。
此外,高鹽攝入會使血壓升高,誘發高血壓,對高血壓者來說,盡量少吃些鹹菜。
預防胃部癌變,日常做好4件事:
第1件:飲用溫水,少喝飲料
日常生活中,養好胃,最好多喝些溫水,保護胃黏膜,避免黏膜受損,或加重病情。
溫水,最好在35-40℃左右,這個是胃黏膜最舒服的溫度,喝水時,避免太涼、太燙更不要喝一些損傷胃黏膜的飲料,像碳酸類飲料、咖啡等。
喝水時,可放一些花草茶,利於養胃、消炎。
蒲公英根紅茶——養胃、消炎,促進胃黏膜修復
蒲公英,歸胃經,古醫籍上記載,蒲公英「為瀉胃火之葯,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長服久服而無礙。」蒲公英有瀉胃火、消胃炎的作用。
現代研究已證實,蒲公英有廣譜抗菌作用,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臨床上抗生素。
研究表明,蒲公英可促使胃病致病菌幽門螺桿菌轉陰,修補胃黏膜的損傷,促進潰瘍面癒合,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有一定幫助。
因蒲公英性寒,對脾胃虛寒者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經發酵處理後,大大降低了蒲公英的寒性,適合多數人長期飲用。
第2件:飲食規律,定時定量
俗話說「病從口入」,養好胃,一定要管好嘴巴。
不要等到餓了,才吃飯。胃,也是有「規律作息」的器官,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有高峰和低峰。
若飲食不規律,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太多時,胃裡沒有食物可消化,就會損傷胃黏膜。
保證一日三餐,飲食規律,定時定量,保護好胃部,減少胃腸道的負擔,讓胃慢慢恢復。
第3件:少吸煙、少熬夜
吸煙時,香煙中有害氣體隨消化道進入胃部,會增加潰瘍的發生,同時增加胃癌的發病率。
吸煙,不僅會增加胃癌,還會有誘發肺癌、鼻咽癌等,損傷血管,誘發血管堵塞。
最好的選擇,就是戒煙!戒煙!戒煙!戒煙5年後,可明顯減少癌症的發生。
熬夜,會使睡眠不足,從而削減胃的屏障自保能力,增加胃潰瘍的發生。
熬夜的人,多數有吃夜宵的習慣,這樣一來,也會增加胃腸消化負擔,誘發胃病。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寐難安!」胃黏膜修復一般在夜間進行,若睡前吃宵夜,會增加胃腸負擔,還會影響胃黏膜修復。
保證作息規律,減少熬夜、晚睡的機會,擁有良好的睡眠,也是一件好事。
第4件:重視檢查,定期複查
胃內病變,一般最先發於胃黏膜,而胃鏡是檢查胃部疾病的首選。
對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胃癌高危險群的人,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其作為胃癌篩查對象人群: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肝不好,晚上睡覺有4種表現,若一個不佔,恭喜你肝臟還不錯
※為何腎病越來越多?醫生直言:這3類食物再吃,警惕腎「透支」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