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孕早期肥胖與嬰兒先天性心臟病風險相關,可達到132%

孕早期肥胖與嬰兒先天性心臟病風險相關,可達到132%


  來源: 奇點網


  「兒媳婦也真作臉,越躺著越餓,點心點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餅:吃得順著枕頭往下流油,被窩的深處能掃出一大碗什錦來。」——老舍《抱孫》


  備孕和孕期,營養自是不能缺了。但補充營養也有補充營養的講究,要是像《抱孫》里的王老太太那樣,一味地給媳婦兒吃大魚大肉,可不僅僅是難產,出生後的寶寶也會更容易肥胖[1],甚至還與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畸形有關。

  近日,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Martina Persson和Sven Cnattingius等研究發現,寶寶先心病的風險會隨著媽媽BMI升高而上升。相比體重正常(孕早期BMI在20到25之間)的准媽媽,孕早期BMI在25到30、30到35、35到40,以及40以上的准媽媽,與寶寶先心病風險分別升高7%、21%、37%和60%相關。尤其是大動脈轉位、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在BMI超過40的准媽媽生下的寶寶中,風險分別升高85%、65%和132%。該研究發表在JACC上[2]。


BMI升高與多種先心病風險增加有關

BMI升高與多種先心病風險增加有關


  先心病是最常見的一類先天畸形,大約佔嚴重先天畸形的1/3,影響約1%的新生兒[3],是新生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遺傳異常、孕期吸煙飲酒、使用某些藥物、孕早期的一些病毒感染、以及孕前肥胖,都有可能增加先心病的風險[4,5]。

  在這些危險因素中,除了抽煙喝酒,孕前肥胖恐怕是最容易預防的了。機制上,肥胖帶來的代謝異常、炎症等[6],有可能會對胚胎髮育產生不利影響,造成表觀遺傳學改變,導致畸形[7]。而肥胖人群中更為常見的糖尿病,也是先心病的一個危險因素[8]。


  此外,肥胖還會影響媽媽的葉酸代謝。肥胖的育齡婦女葉酸水平更低[9],普通劑量下補充葉酸的效果還不好[10]。而葉酸恰恰是寶寶發育的一個關鍵營養物質,缺乏葉酸會導致各種神經管畸形和心臟畸形[11]。


富含葉酸的食物

富含葉酸的食物


  不過,以往關於准媽媽BMI和先心病風險的臨床研究,大多是相對不太靠譜的病例對照研究,其中的BMI數據還常常是參與者自己報告的,可靠性又小了一點。

  為此,Martina Persson和Sven Cnattingius等,從瑞典的醫學出生登記冊和國家病人登記冊中獲取數據,前瞻性地分析了孕早期BMI與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關係。


  最終,研究人員納入了1,747,412名數據完整,母親沒有糖尿病的新生兒的數據,統計了這些新生兒中,法洛四聯症、大動脈轉位等5種複雜心臟畸形,和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7種單一的心臟畸形。


  在5種複雜的心臟畸形中,大動脈轉位和主動脈弓畸形的發生率隨媽媽BMI增高而升高。相比BMI正常(18.5~25)的媽媽,3級肥胖(BMI≥40)的媽媽生下的孩子,大動脈轉位和主動脈弓畸形的發生率升高了85%和87%。而1級肥胖(BMI在30~35之間)也與單心室畸形概率升高64%相關。


大動脈轉位和主動脈弓畸形風險隨BMI升高而增高

大動脈轉位和主動脈弓畸形風險隨BMI升高而增高

  而在7種單一的心臟畸形中,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生率也明顯隨著媽媽的BMI升高。相比BMI正常的媽媽,3級肥胖與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風險升高65%和132%相關。


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風險隨BMI增高

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風險隨BMI增高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把孕婦BMI升高帶來的先心病風險增加,歸因與肥胖帶來的糖尿病。這次排除了糖尿病孕婦的研究中,孕婦BMI對寶寶先心病風險的影響確實比那些研究低了一些,但依然顯著。

  孕婦肥胖本身,就與多種先心病風險增加相關!


  各位正在備孕的准媽媽,除了鍛煉身體、補充營養,也別忘了適當的減減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賽先生》專稿:聽從內心的張首晟
狒狒六個月,人類一大步 靈長類心臟異種移植獲突破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