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態越低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態越低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態越低。

轉載請聯繫國學一刻

你知道《紅樓夢》中哪個家奴功勞最大嗎?

是焦大。就是那個跟著太爺出生入死,把太爺從死人堆里救出來的僕人。

而在賈家混得最慘的家奴也是他。

為什麼功勞最大,最後卻沒有好職位,甚至還被人往嘴裡塞馬糞?

一個原本舉足輕重的人,最後落得如此沒有分量,和他姿態過高是分不開的。

他動不動就自稱「焦大太爺」;把賈府的人從小字輩開始罵,一路罵上去;而且當著客人的面揭露家族醜聞。他這樣的人,自視太高,如果給他一個總管的高位,他很可能會像一個緊箍咒一樣,讓賈家的人頭疼死。

所以,他的高姿態害了他,讓他成了最落魄的那一個。

如果焦大生在當代,曾經跟著李嘉誠血戰商場,那麼他就會發現:越是有分量的人,姿態越低。

放低姿態,收穫祝福和夥伴

很多商界名人都親身感受過李嘉誠的低姿態。

地產商馮侖曾經親眼見到李嘉誠請人吃飯時的情形:在電梯口等待每個小人物,挨個和大家握手、交談。廣告商林珊珊曾經驚訝於李嘉誠作為甲方的體貼:告訴屬下不要太煩擾廣告公司的人。

這種低姿態,讓人肅然起敬,讓人不由地衷心祝福他們成功。

受到祝福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對於有分量的人來說如此,對於身處困境的人來說,低姿態也往往能收穫更多的尊敬和幫助。

《紅樓夢》中的邢岫煙,雖然是迎春的表妹,但從不仗著這個親戚的身份胡作非為。反而安守本分,從不惹是生非。她的低調做法受到了大觀園眾人的肯定,覺得她可敬可愛。從鳳姐起,漸漸有人送她衣物,和她交好。最終賈家的長輩為她覓得了一門好親事。

一個父母不疼、姑母不愛、表姐不管的可憐人,最後結局竟然比大多數紅樓女子要好。不得不說,是她的低姿態幫了她。

反之,能力不行卻仗勢欺人的人,結局大多不太好。

迎春身邊的大丫頭司棋,論能力,比不上賈寶玉身邊的襲人、王熙鳳身邊的小紅、林黛玉身邊的紫鵑等。但要論囂張,丫頭裡她算是頭一個。因為小廚房不肯伺候她這樣愛發號施令,但是不願意給飯錢的大丫頭,司棋於是帶領一堆小丫頭,把小廚房給砸了。

她平時對身邊的婆子們也是呼來喝去,以至於被逐出時想和人告個別,那些婆子都不讓,還要打她。

可見,真正的分量不在於自己擺出的高姿態。而越是有分量的人,越愛惜羽毛

一個人把姿態放低,不僅會收穫祝福和人緣,更重要的是可以遮擋防不勝防的暗箭。

放低姿態,謹防暗箭傷人

職場如戰場,暗箭難防。最好的辦法是展示實力,但不與人交惡。想做到這一點,必須牢記放低姿態。

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素養舉世公認。他也覺得自己懂得很多,於是竟然諷刺起宰相來。

當時,他去拜訪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看到王安石寫了兩句詩:「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他於是續了兩句:「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吟。」

什麼意思呢?蘇東坡覺得王安石缺乏常識,菊花都是在枝上枯萎的,哪裡會落呢?建議王安石再好好琢磨琢磨。

但是,蘇東坡並不知道,黃州有一種菊花是會隨風吹散的。所以,王安石後來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時看到菊花滿地,才恍然大悟。

如果當時蘇東坡看到王安石的那首詩時,姿態是放低的,那他就會向王安石請教,王安石也會欣然講解。那麼這可能會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就像賈島向韓愈請教,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而不是在被貶之地,悔恨當年的輕狂。

三國時的孔融,論文章,並不比蘇東坡差。不過論傲氣,蘇東坡可比他差遠了。

當時戰爭不斷,糧食珍貴,曹操於是下令禁酒,也就是糧食不許用來釀酒了。不過曹操找了個道德理由——喝酒毀德誤政。結果孔融旁徵博引,把禁酒令批了個體無完膚,還大肆飲酒,公然對抗,終於被曹操尋了個理由給殺了。

《後漢書》曾評價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意思是孔融志向遠大,但恃才自傲。他的姿態如此之高,幾乎每次做官都與人不和,一次次地失敗。然而他依然不懂低頭,終至被殺。

一個人在職場中就算是能力強大,姿態也要低。最怕的是,明明沒什麼能力卻做出「離了我不行」的姿態,高高在上,不肯踏實做事。那樣的人在職場上,一定比那些居功自傲的人潰敗得更加慘烈。

放低姿態,儘力學習新知

放低姿態不僅能收穫祝福,能抵擋暗箭,還能讓人不斷精進。

李嘉誠85歲時,接受《南方周末》的採訪。當時記者問他:「您都85歲了,怎麼還投資高科技呢?」李嘉誠反問道:「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李嘉誠早已功成名就,還用得著學什麼高科技投資?再說了,年紀那麼大了,學的好嗎?

殊不知,在那些有分量的人眼裡,永遠沒有功成名就這一說。他們從不認為自己已經抵達至高無上的巔峰,從此以後只需要坐在那裡,悠閑悠哉地接受眾人的敬仰就行。他們認為學習這件事,沒有止境。

《最強大腦》最儒雅的主持人蔣昌建,在正式成為主持人之前,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比利時自由大學訪問學者」。然而,教授身份並沒有讓他高高在上,而是年近50時學習主持,高齡跨界。

楊絳在90歲以後都沒有放棄寫作。93歲時出版《我們仨》,96歲時出版《走到人生邊上》。

《我們仨》是家庭回憶錄,說是散文,倒像是愛情、親情小說。雖然調子有些沉重,但文字本身鮮靈、活潑,讓你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90歲老人寫的。老人家從沒有把自己放在高高的神壇上,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普通人。

這樣的低姿態,讓楊絳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而且是自得自樂,就算別人不知道也無所謂的那種逍遙。

所謂低姿態,不是讓人低到塵埃里。而是像李嘉誠所說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我們永不止步,追求精神和經濟的自立;同時放低姿態,享受他人的祝福和相伴,享受內心的安寧,享受永遠在路上的快樂。

國學一刻,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國學溫暖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古人畢生的智慧,都用來吃火鍋了
休息都不會,談什麼奮鬥?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