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從藏書到讀書 一座江南小城的書香沉澱
蘇州常熟市,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這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江南福地不僅成就了如今的經濟重鎮,更流淌著濃墨重彩的書香文脈。從享譽明清的虞山藏書流派,到如今全面鋪開的書香城市建設,常熟正在傳承與發展中將藏書、讀書、用書篆刻進城市的發展骨骼,將書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凝聚成源源不竭的發展動能。
富而藏書——浸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走過曲曲折折的田間小路,扣開一座不起眼的農家小院大門,第一次去這裡的人很難想像,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小樓里竟然收藏著近50000冊各類圖書,其中不少藏品在國內已很難覓得蹤跡。
這座民間藏書樓的主人叫王清波。九十年代,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但與同齡人不同的是,他將自己收入的70%用來購買書籍,甚至不惜賣掉曾經的別墅,放棄從事十多年的摩托車修理營生,回歸田野去讀書。
王清波正在他的客廳閱讀
坐在被書籍包圍著的沙發上的這位當代「隱士」,在談到當年的經歷時異常平靜。「不可否認,買書、看書是需要經濟基礎的,但書籍帶給我的快樂並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通過讀書,我學會了掙錢,也是通過讀書,讓我能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在常熟,像王清波這樣的民間藏書家大有人在。追溯常熟歷史,「富而藏書」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骨骼。曾幾何時,世家大族們以讀書為榮,著書、抄書、藏書、刻書相互競爭,吸引四方名士匯聚。
明崇禎年間,馮舒、馮班兄弟與常熟藏書家何大成等一行六人為抄寫宋刻《玉台新詠》,頂風冒雪,帶著紙墨筆硯和乾糧來到蘇州藏書家趙均的「小宛堂」,連續抄寫四天四夜,若痴若狂。明末清初的錢曾,藏書以宋元善本為主,藏書目錄取名《讀書敏求記》。書成之後錢曾從不離身,大藏書家朱彝尊苦於無緣一睹,於是借宴請之名把錢曾灌醉,重金買通錢曾書童把書偷出,派10個書生抄寫,半宵而成,成就了一段書林佳話。
吳晗撰寫的《江蘇藏書家史略》中稱:「以蘇省之藏書家而論,則常熟、金陵、維揚、吳縣四地始終為歷代重心。」常熟地方志對藏書家及其藏書事迹也較早地作了記述,《常昭合志稿》第一次在地方志中將藏書家單獨立傳,其後,《重修常昭合志》也附設藏書家傳。
常熟藏書之盛,更因歷代文化名人的加持蜚聲四海。
錢謙益,這位晚明文人出生官宦,其絳雲樓藏書豐富,名貫東南。鐵琴銅劍樓,被譽為晚清四大藏書家之翹楚,其主瞿氏不惜以「一頁宋紙,一兩黃金」購買書籍,歷經五代,世守不替。晚清著名的政治家翁同龢,雖身處高位仍醉心藏書,曾六訪書店求購宋版《集韻》…….
經考證,常熟明代的藏書家有150位,清代的藏書家有125位,藏書家的數量在全國縣級市中遙遙領先。
「常熟自古物產豐饒,士民殷實,虞派藏書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求古本,所藏宋元本特多,如今傳存和入藏國庫的宋元本,大多經常熟派藏書家遞藏。僅瞿氏鐵琴銅劍樓捐贈北京圖書館並載入《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的就達到242種共2501冊。」常熟市圖書館館長李燁說。
如今,位居全國百強縣前五位的常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49066元,藏書也不再是當年達官貴人們的獨有。
每兩年,常熟就會組織評選一次最美藏書家庭,其中既有教師、醫生,也有工人,個體戶,農民等。獲獎者雖只獲得一些簡單的物質獎勵,但是藏書這一文化自覺本就已跳出簡單的物質佔有,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財富。
開放收藏——書香蔓城的生長基石
藏書有流派,常熟私家藏書也頗具特色,被稱之為 「常熟派」或「虞山派」。
「常熟派藏書家藏書致用、流通古籍的思想佔主導地位,藏書人對私藏圖書並不獨享,更多的是秉承開放的態度,通過編印家藏書目來傳播藏書信息,或以刻書為己任來廣傳秘籍,或提供借用以共享私藏。」李燁說。
回顧常熟歷史,共享藏書的案例俯拾皆是。購書、鑒別、抄錄、校勘、裝訂等日漸成為常熟藏書人的重要日常。明代錢仁夫把破舊的道院改成「東湖書院」,集刻書、藏書、讀書功能於一身,利在鄉梓。清代陳揆因感慨刻書、抄書和藏書的艱辛和讀書之不易,把家藏的400部常熟地方志和邑人著述贈送給興福寺,存放在救虎閣供眾人閱覽。
從脈望館的趙氏父子精刻細校大量古籍供人閱抄,到汲古閣毛晉縮衣節食致力於刻書刊印,從愛日精廬的張金吾抱著「樂與人共,有叩必應」的態度公開私藏,到鐵琴銅劍樓瞿氏自發編印家藏書目傳播藏書信息,一代代常熟藏書家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成為了知識的傳播者和讀書的發起者,為常熟文脈興盛打下基礎。當地邑志中記載:常熟儒家子弟購置圖書,彬彬好學,盛於他邑。
「崇文重教讓常熟名人輩出。常熟歷代共出了8位狀元,486位進士,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就翁氏一族,先後誕生翁同龢和翁曾源這兩個叔侄狀元,成為當地美談。時至今日,散落在常熟市井街巷中的藏書樓們仍然是一個個輻射點,為整座城市播撒書香的氣息。」常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健說。
72歲的華瑞芯,被譽為「電影海報資料收藏國內第一人」,如今還保持著每晚讀書的習慣。不到100平米的空間里既是他的藏書樓也是他的卧室,這裡不僅收藏有23200多冊電影圖書,更有21000多張電影海報資料。
華瑞芯在展示收藏的海報
「這張南征北戰海報的完整版,全國連我一共三張,它的下半部分是我用四張電影海報換來的。」華瑞芯說,「收藏讓我結識了很多朋友,54年來,我的很多藏品是朋友無償支持的,而我也樂意開放我的藏品,為需要的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為了向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收藏,華瑞芯搭建了一個小型展廳,吸引不少電影愛好者慕名而來。2018年,華瑞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電影海報展」海報提供者及策展人隨中國電影代表團赴挪威參加活動,向世界分享中國的電影故事。
開放收藏,虞派藏書家的這一特色正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而產生新的變化,分享的東西正從過去有形的圖書轉為無形的思想。近年來,常熟市每年都會由市圖書館牽頭,根據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需要開展多種形式時的讀書分享活動。如圍繞常熟篆刻、書畫等非物質遺產,針對青少年開展體驗式交流,圍繞成年讀者開展朗誦經典著作等活動,吸引了諸多讀者參與。一些活動名額一經互聯網發布就會被「秒殺」。
「閱讀不應該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體驗與交流能夠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讓讀者更好地領會貫通,學以致用。」李燁說。
大隱於市——「圖書館+」助力春風化人
相對於私家藏書樓,公共圖書館在普及全民閱讀過程中承擔著更多的公共服務職責。常熟私家藏書為公共圖書館的建立輸送了珍貴的書籍資源,迄今為止,常熟市圖書館館藏古籍20餘萬冊,有70部古籍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97部古籍列入《江蘇省古籍珍貴古籍名錄》。就在不久前,常熟出生的亞投行行長金立群還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魯迅手稿全集》等珍貴藏書一批共828冊捐贈給常熟圖書館。
館藏如此豐富,如何讓書教化育人成為關鍵。隨著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改變,更加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正給傳統公共圖書館運營帶來新的挑戰。怎麼吸引更多的人閱讀?怎麼滿足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這些共性問題亟待破解。
常熟的辦法是推廣「圖書館+」。根據設計,但凡有打造圖書角、圖書室、圖書館等需求的社會組織、機構,都可以到常熟市圖書館申請,設備、場地由組織、機構負責,市圖書館則根據場地面積、周邊人流量等因素提供一定數量的圖書,並負責定期流轉和管理,每年只收取少量的服務費用。截至2017年底,常熟共建成特色分館28家、圖書流通點63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6家。
這些大隱於市的公共讀書平台,極大提高了常熟各界建設書香城市建設的參與度和閱讀的覆蓋面。
在風光秀麗的尚湖畔就有著一座分館。它位於一家名叫望虞台的茶樓里。一排古色古香的書櫃里擺放有2000多冊圖書,一座中式的屏風恰到好處地把尚湖美景鎖進這一方書香天地中。「茶客們會到這裡邊喝茶邊看書,一些遊人也會進來邊看書邊喝茶,大家各取所需。」望虞台經理蘇錫明說。
走在常熟的大街小巷,不少裝潢講究的咖啡館、茶樓、餐廳已經成為常熟市民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場所。而這些場所固有的社交特徵,也進一步放大了交流分享對讀者的帶動作用。
「書店不是掙錢的方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參加『圖書館+』不僅給我們的生意帶來幫助,更搭建起一個與讀者深度交流的平台。」常熟市圖書館圖書流通點之一,文心書房店長陳海衛說。這間充滿文藝氣息的書店會不定期舉行關於文學、閱讀、生活、人文、繪畫、攝影、音樂、電影等沙龍活動,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書店。
文心書房正在舉行讀書活動
「閱讀不是一個束之高閣的東西,它應融入生活,融入家庭。我們通過舉辦『家庭閱讀才藝大賽』等活動推動家庭閱讀,讓讀書成為一個家庭的聯繫紐帶。」李燁說。
數據統計顯示,每年到常熟市圖書館、圖書室、圖書點等地借閱圖書的人數達到了150萬,相當於常熟市的總人口數。在由中圖學會公共圖書館分會發起的「創新引領未來——第一屆公共圖書館創新創意作品徵集推廣活動」中,常熟市圖書館申報的項目「常熟市基層公共圖書館服務新模式『圖書館+』」獲得「最佳創新獎」。


※王懋和《野客叢書》
※黔南州檔案局:搶救水書古籍進館保護迫在眉睫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