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為何長期禁止關內人民闖關東?

清朝為何長期禁止關內人民闖關東?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是清代到民國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作為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如果不是被逼無奈,絕不可能下定決心走上充滿血淚的遷徙之路。而這三次人口大遷徙中,尤其漢人闖關東規模最大、歷史最久、持續時間最長。

闖關東

然而,關內大批漢人闖關東,面臨的不僅僅是東北嚴酷的環境和漫長遷徙路上的艱辛,在清朝初期和中期,他們還面臨著清政府的阻撓。清朝入關之後,大批原居住於東北地區的滿洲八旗進入了關內。

尤其當清廷遷都北京之後,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入關的人口就有近百萬之多。東北地區的人口也因此銳減,曾經沃野千里的東北地區變得荒涼起來。既然面臨如此情況,為什麼清廷仍不允許百姓出關屯墾,以增加稅收,反而設置種種禁令呢?

闖關東

事實上,清軍入關之後,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與關內人民闖關東持反對意見。在清順治年間,清廷也曾鼓勵百姓出關屯墾,並多次頒布政策獎勵這種行為,當然,順治期間允許闖關東的地方,僅止於遼東地區。然而,當康熙繼位之後,康熙7年,清廷廢除了關東招民開墾令,對於關外,也就是關東地區進行了封禁。

為了阻止闖關東的關內人民,清廷甚至在東北地區修築了著名的柳條邊。所謂的柳條邊,就是在順治和康熙年間修築的一條用柳條編織的籬笆。到康熙20年時,從開原威遠堡到吉林法特東亮子山,清廷甚至不惜民力修築了一條長達345公里的柳條邊。

闖關東

同時,清廷又在柳條邊上設置邊門,駐紮兵丁,嚴禁人員出入,並對違反禁令進入這些地區的的人進行了嚴厲的刑法。在隨後的100多年間,無論是雍正、乾隆、嘉慶還是道光,都多次頒布政策,重申禁止闖關東的禁令。

為什麼清政府對闖關東的行為頒布如此嚴格的封禁政策呢?

第一,防止大量漢人闖關東之後,鳩佔鵲巢,佔據、破壞滿清八旗崛起的「龍興之地」。眾所周知,滿清正是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崛起並逐步壯大,最終蛇吞鯨,以不可思議的運氣一舉佔據天下。

因此,對於清廷而言,東北就是他們「發祥之地」,是八旗賴以建立王朝的「龍脈」所在。如果他們放任漢人大量出關屯墾,勢必破壞滿洲「根本之地」,傷害滿清皇室「龍脈」。

東北地區

更何況,由於中國反清的鬥爭從未停止,因此清廷對於漢人存在極強的警惕之心,自然也不可能放任大量漢人進入東北,威脅滿清「龍興之地」。

第二,滿清八旗一直將東北視為他們最後的退路。以幾十萬人口的小族撿漏般的奪取天下之後,清廷在欣喜若狂之餘,也始終惴惴不安,他們時刻擔心上億人口的漢人造反並最終顛覆他們的統治。

因此,滿清八旗始終將他們的龍興之地——關外,視為他們的最後退路。他們時刻準備一旦關內的形勢無法挽救,他們就將帶領曾經入關的八旗子弟門重回東北。既然是退路,自然絕不可能允許漢人大量進入。

八旗

第三,為了保持滿洲固有風俗,保留一支最後有戰鬥力的八旗騎兵。早在康熙年間,面對中原的花花世界,曾經不可一世的滿清八旗就已經基本墮落。到雍正乾隆年間,關內的滿族八旗已不堪使用。

但此時,位於東北、仍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部分八旗子弟,由於生存環境的原因,仍保有一定的戰鬥力。因此,清廷為了保持這一支具有戰鬥力的八旗部隊,也為了防止滿人被漢人徹底同化,「保持滿洲固有風俗」,清廷有意的保持著東北地區的原始狀態,使得當地的八旗子弟能夠熟練騎射,保持滿人風俗。

康熙皇帝

第四,則出於滿清的私心。清廷成為中國統治以來,一直對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漢人抱有警惕提防之心。在清廷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也一直將東北地區視為旗人的自留地,無論是為了獨佔東北地區人蔘貂皮等特產,還是為了維護滿洲旗人生計,清廷都不可能允許太多的漢人進入關外。

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在清軍入關後的近200多年裡,清廷一直對於闖關中的行為持禁止和阻撓的政策。然而清廷的這種政策,面對著沙俄的侵略,變得不合時宜起來。因為先後侵佔中國北方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對於中國東北地區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為保住東北這塊「龍興之地」,移民實邊,成為清廷最好、也是最後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鳶飛九天 的精彩文章:

日軍進攻山西時,到了富裕的喬家大院,為何卻轉頭就走?
民國時期,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