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青春期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要碰到的問題,逆反心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厭學情緒的根源有哪些?有著豐富的精神科臨床診治經驗、心理諮詢和治療經驗的沈家宏一一道來。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逆反父母和朋友親密

一項關於中學生逆反行為的調查表明,25%表示經常有,59%偶爾有過,16%為其他。調查中,10%的人從小學時開始有逆反感覺,67%從初中開始逆反,23%在高中時逆反。沈家宏介紹,孩子在成長時,有兩個特殊時期有逆反心理,2—5歲是第一反抗期。12歲至15歲進入第二反抗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發展很快,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增加,就出現父母不讓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師對著干。

「對於孩子來說,最親密的應該是父母,但是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時,第一個選擇傾訴的對象卻不是他們。」沈家宏說,調查表明58%的孩子會在第一時間找朋友傾訴,5%會找家長說,而23%的孩子則選擇憋在心裡,14%為其他。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沈家宏介紹,孩子雖然跟家長逆反,但對於同齡的夥伴卻變得親密。從初一開始,孩子對家庭的依戀會向夥伴群體轉變,形成親密的夥伴關係,形成比較穩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舉止、愛好、打扮都受夥伴們的影響,信任夥伴勝過家長和老師。

與之相對應的是,沈家宏介紹,現在很多父母卻都自認為很關心孩子,可是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他們似乎對孩子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才會出現越來越難溝通。

孩子成長需「無條件」關注

據來自部分中小學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小學生厭學率已達到30%,而實際情況比這個數據還要嚴重。厭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沈家宏就說,厭學情緒形成有主客觀因素,關鍵是家長也採取正確的輔導方法。

沈家宏說,隨著社會的競爭加劇,擇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更加促使父母們望子成龍,而且往往偏重於智力教育,不顧子女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子女提出過多的苛求。有的家長除了要孩子完成課內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加餐」,購買多種輔導材料等等,超越了學生的心理負荷。因此,他建議不要對小學生要求太嚴。

特別是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績,但對獲得成績的過程、途徑卻採取漠然的態度,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置之不理,只是要求孩子學習再學習,結果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如果孩子的成績好,就給予無微不至地關愛;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撤回」了關愛,甚至冷眼相待。這是許多家長的兩副面孔、兩種態度。沈家宏就說,,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的。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他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外在的獎懲、地位而變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孩子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往往由興趣而定。」沈家宏說,家長希望孩子有怎樣的興趣,就應提供相應的環境刺激,要使他們的興趣持久,更需要家長對他們的成功有所關注,小小的讚賞也能激發他們百倍的熱情。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及積極性格的形成,與家長的褒獎密切相關。沈家宏認為,對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當然要注意避免過分的獎勵。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更不能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態度和子女多交流、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

沈家宏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這是激發興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對某門功課缺乏興趣,就不容易學好。就像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要求學習本來就是一種需要,但學習枯燥無味,必然壓抑孩子的求知慾望,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讓青春期的逆反和厭學——遠離孩子

作為家長應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變枯燥無味的學習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學習,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沈家宏表示,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講古今中外的名人有關學習的故事,給孩子樹立榜樣;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參觀、旅遊,邊玩邊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