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明的見證——碑帖淺識

文明的見證——碑帖淺識

北齊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

碑與帖原來是兩個概念,因為書法的原因常常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廣義的「碑」是指除了刻帖以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如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誌、塔銘、造像記等,它們散布在寺廟、陵園、名山大川的崖壁上。狹義的「碑」特指這些石刻文字形式中的一種,就是盛行於漢、唐時期的一種石刻形式,主要是墓碑、功德碑等。

「帖」一詞漢代以前出現,原指帖在帛書上的題籤,後擴展為帖有題籤的紙、帛書本身。魏晉以後直至唐代「帖」才被用來稱呼「法書」,指的是可供後人取法的名家墨跡。為了廣泛傳播、保存這些「法書」墨跡,借用刻碑、拓碑的複製方法將「法書」墨跡摹刻於石板或木板之上,經模拓以拓本的形式傳播,稱為「刻帖」或「法帖」,這就是碑帖學中所指的「帖」。

漢代 鮮於璜碑 圭首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刻帖大約產生於唐代,唐代流行的刻帖有《十七帖》、《蘭亭序》、《樂毅論》等。南唐以後刻帖這種形式逐漸被大眾接受,兩宋時期得到空前發展,直到明清歷久不衰,清代中後期「帖」的含義進一步擴大,裝裱成冊的拓本文字、照片、碑拓等都稱為「帖」,民國至今臨帖、讀帖的範本已不是法書、拓本原件,而是稱為「帖」的印刷品。

碑帖指的是刻帖以及刻帖以外的所有石刻文字形式。碑帖都是以拓本的形式流通,但兩者常常被混淆,主要區別有:

《閣帖》 王羲之書法

1.功用不同。刻碑以實用為主,以記事、儒道經典、諸家學說、紀事、祭祀、頌德等為主要目的,借頑石之堅彰明當代,永垂後世,供人們憑弔、瞻仰、誦讀,主要在傳載文字內容,書法水平高低不是重點。但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大量碑刻成為後世研習書法的範本,並涉及漢字演變,為文字學的重要佐證。

刻帖主要為書法愛好者提供臨摹書法的範本,將優秀書法藝術傳播後世,書法水平的優劣是主要標準,文字內容不是重點。

烏金拓 (清代康乾年間盛行)

2.內容不同。碑是有相對固定格式與內容的文體,如功德頌、墓碑文、墓志銘等,主要是頌德、記事、追念、悼亡等;帖以書法水平優劣為選擇標準,內容龐雜,形式多樣,多為信札、跋語、詩詞歌賦等,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經常使用的文體,多為帝王、名臣、文人等所作。

3.書體不同。碑多選擇莊重的篆書、八分隸書、正楷書,樹碑刻銘是為了昭示天下,文字力求清晰、莊重、整飭。篆、隸、楷書正好符合碑刻莊重肅穆的要求;帖則涉及行書、草書、小楷等多種書體,為日常的筆墨遺迹中即興佳作,傳情達意,見字如面。

《漢君車畫像題字》 硃砂拓片

法國巴黎博物館藏

4.形制材料不同。碑都是石刻,多高大豎石,如摩崖、墓碑、造像記等,有其獨特形制;帖多為橫石、板,高一尺上下,寬一尺至三尺,形制相對單一。北宋的《淳化閣帖》就是刻在棗木板上的。

5.上石方法不同。碑多書丹上石;帖則是摹勒上石。

6.刻法不同。刻碑不要求忠實於原跡;刻帖要求忠實原跡,要求還原書法本來面目。

7.錘拓不同。拓碑多在野外,受氣候變化限制,一般多選春秋無風雨天進行;拓帖多在室內,四季皆可。

原文作者:殷華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8月刊《文明的見證 源遠而流長——碑帖淺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頭條號

百家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金陵畫壇中最為重要的畫家——龔賢作品賞析
鄭振鐸買古玩鮮少當場付錢!這些珍貴的陶俑又是從何而來?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