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注意!這十類藥物最傷肝!養肝要這樣做

注意!這十類藥物最傷肝!養肝要這樣做

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患者因納差、腹脹、厭油、皮膚黃染等癥狀前來就診。筆者詢問患者病史,經常會得知患者近期因感冒或其他原因服用了某些藥物,孰不知這些癥狀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

藥物性肝損害在臨床中並不少見。據文獻統計,目前約有500-1000種藥物可引起藥物性肝炎,下面筆者就為大家整理出幾種常見的可引起肝功能受損的藥物。

1、抗結核藥物

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鏈黴素、乙胺丁醇等,抗結核葯致肝功能損害在結核病的治療中較為常見。

異煙肼在治療3個月時可出現可逆性轉氨酶升高,35歲以上患者肝毒性發生率較高,大部分停葯後肝功能可迅速恢復。利福平引起肝功能受損的發生率相對較低,程度輕,但聯合異煙肼後發生率明顯升高,可由1.1%上升至2.5%,主要與誘導細胞色素P450有關,吡嗪醯胺引起劑量依賴性肝損害,多引起急性肝炎。

2、解熱鎮痛葯

這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藥物,由於其化學結構和抗炎機制與糖皮質激素甾體抗炎葯不同,故稱為非甾體抗炎葯(NSAIDs)。常見藥物有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萊普生、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等。

其中以對乙醯氨基酚最為常見,是歐美國家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禁食狀態下,特別是48小時內未攝入碳水化合物成為引起肝損的主要危險因素,可在48至72小時出現肝衰竭,常伴有腎功能不全,服用該藥物需禁酒,其餘藥物則相對較少引起肝功能受損。

3、抗生素類

以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引起的肝損最為常見。

大環內酯類按抗生素上市的早晚,將其中克拉黴素、阿奇黴素、羅紅霉素劃分為新品種,紅霉素、螺旋黴素、麥迪黴素劃分為老品種,新品種類抗生素不良反應較少,但其肝損害所佔比例較大。

羅紅霉素是紅霉素的丙醚肟衍生物,引起的肝損害比紅霉素較為少見,但一旦發生,危害可能更嚴重。紅霉素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出現以膽汁淤積為特徵的綜合征,約有2%-4%病人會釀成膽汁淤積性黃疸。

四環素類抗生素主要包括金黴素、土霉素、四環素及半合成衍生物甲烯土霉素,若用量過大,可引發中毒性肝炎,妊娠期婦女應特別注意,四環素可造成妊娠期婦女嚴重肝損害甚至死亡,一般人也容易遭受同樣的厄運,所以腎功能不全及妊娠後期應禁止使用。

4、心血管系統用藥

常見藥物為胺碘酮,25%應用患者轉氨酶升高1至5倍,0.6%出現明顯肝臟疾病,可誘導產生慢性肝臟疾病,發病遲緩隱匿,可能發生肝硬化失代償後才發現,病理主要為脂肪性肝炎表現,15%至50%出現小結節性肝硬化。

胺碘酮引起的較輕的肝損害可在停葯後2周至4個月肝功能逐漸恢復,但進展期肝損患者,即使停葯胺碘酮,肝損也呈進行性變化,死亡率高。

5、抗精神病藥物

氯丙嗪是抗精神病藥物中最容易引起肝損的藥物,易引起肝內膽汁淤積,其所致的肝損害與計量無關,約80%至90%的病人在用藥1至4周內會出現發熱、皮疹、黃疸與消化道癥狀,少數病人會因肝衰竭而死亡。氯氮平、奧氮平、阿立哌唑等相對較輕。

6、降脂藥物

他汀類作為二級預防,甚至是一級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藥物組成,是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一線的降脂藥物,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其可能導致無癥狀血清轉氨酶升高,但大多數是可逆性的,在停葯後數周很快恢復,但也有少數患者出現藥物性肝損傷甚至肝功能嚴重異常。對於無肝損的患者,服用他汀類一般不會引起肝損傷,但對於有慢性肝損傷需要服用降脂藥物的患者則應根據病情謹慎用藥。

7、降糖藥物

格列酮類可產生致命的肝毒性和肝功能衰竭,應用此類藥物應注意監測轉氨酶水平,如ALT升高3倍以上應停用此類藥物。

8、抗真菌藥物

酮康唑屬於光譜抗真菌葯之一,可引起血清轉氨酶升高,口服後可出現噁心、乏力、食欲不振、皮膚及鞏膜黃染等癥狀,偶可發生嚴重肝毒性,主要為肝細胞型,發生率約為0.01%。

對於以往有肝炎及飲酒病史者,可加重其肝損害,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患者,療程越長,發病率也越高,病死率也很高,故應謹慎使用。

9、抗腫瘤類藥物

巰嘌呤、氟尿嘧啶、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更生黴素、絲裂黴素等抗癌藥物可抑制肝細胞功能,影響肝細胞代謝。其中巰嘌呤極易引起黃疸,發生率可高達20%-40%。

10、中藥類

中草藥物品種眾多,其中最為典型的當數土三七,土三七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莖或全草,有破血化瘀,止血消腫的功效,可治療吐血、咳血、跌打損傷、蛇蟲咬傷等,可導致肝小靜脈閉塞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肝大、腹水、黃疸等,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損,病死率較高,其發病可能與服藥過量、炮製不當、未經配伍、個體差異有關。

除此之外,過量服用蒼耳子、雷公藤、草烏、川楝子、黃葯子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桑寄生、生半夏、蒲黃、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可引起肝功能損害等。

藥物引起的輕度肝功能受損,一般在停葯後肝功能可逐漸恢復,但一旦發生重度肝功能損害,則預後一般較差。特別是對於本身有肝炎病史、長期飲酒所致酒精性肝病的患者,服用藥物時更需注意,盡量避免使用肝損藥物,若需服用,也應在醫生指導下,切不可盲目用藥。

養肝你可這樣做

最好的一道養肝茶!

江蘇省中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中醫師邵銘為我們介紹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養肝茶,原料簡單又常見。

所需藥材

菊花

菊花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長於平肝明目;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常用於疏散風熱;所以在這道茶飲中,您最好選用白菊花。很快又到了吃火鍋的時候,如果您在涮羊肉的火鍋里放些菊花煮湯,清淡味美,更是別有風味。

枸杞子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久服能堅筋骨、耐寒暑,輕身不老,乃中藥中之上品。」《本草綱目》記載 「枸杞子甘平而潤,性滋補……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葯。」枸杞子具有補腎養肝、潤肺明目等功效,非常適合日常保健,尤其在秋季飲用非常適宜。

山楂

山楂具有消食健脾,行氣散瘀功效,在這道茶中加入酸味的山楂,因為酸屬陰,酸味入肝膽,補的是肝膽之陰。陰代表水液,也就是說,酸味能促進肝血和膽汁的生成。酸味入肝,能平息肝火,有利於疏泄肝膽濕熱。除此之外,酸味還入膽,促進膽汁分泌,可以解油膩、降血脂。

荷葉

中醫認為荷葉味苦性平,服用之後對於肝、脾胃還有心經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荷葉泡水喝還具有很好的分解脂肪以及利尿的作用,並且對於便秘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石斛

石斛可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在秋季將石斛與麥冬或百合搭配煮水或是泡茶,都是養陰很好的選擇。

製作方法

將上面幾種原料準備好,各取適量後用開水沖泡,邵主任還提醒我們,泡好的茶一定要清亮,如果裡面有一些渾濁的懸浮物或者很多的泡,這種藥茶最好不好喝,因為這種有形沉物也要通過肝臟的排泄,會增加肝臟負擔。

太沖穴,養肝護肝離不了

太沖穴的位置比較好找,它在腳背上,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大腳趾縫往腳背上大約4厘米處。

它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人們常常把它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

所以按摩太沖穴,可以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讓肝臟更有精神。同時,太沖穴也是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所以,特別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整天強顏歡笑、心中鬱結的女性,還有那些經常鬱悶、焦慮、憂愁的女性,也不妨經常按揉太沖穴。

身為人體第一大要穴,太沖穴的功能可不僅僅是這樣,它對我們身體的保護作用非常多。比如:

當你頭昏眼花的時候,按揉太沖可以讓你神清氣爽;

當你怒火衝天的時候,按揉太沖可以幫你平心靜氣;

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太沖可以幫你寧心靜神;

當你有氣無力的時候,太沖幫你補充氣血。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穴位,有事沒事都可以多揉揉。

那我們該怎麼按揉太沖呢?大家在自己的腳背上,找到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然後往腳腕方向推,推到兩個骨頭連接的盡頭就是太沖穴。

大家仔細找到最痛的點,然後把握到力道,不輕不重地按揉3到5分鐘。

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衝出去。

如果想要把肝火泄出去,可以從「太沖穴」開始,往「行間穴」的方向推揉,這樣就會有助於清肝火。

這麼好的知識,也發給朋友看看吧~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哦!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作者:夏雲,CCTV4中華醫藥及網路,由天下養生網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的好友都在看

領券再購物

省錢就是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養生網 的精彩文章:

婦科老中醫透露:兩種食物別吃!記住這個女人一輩子的私家調理方!
第一筷子菜該夾給誰?中國的這些老規矩不能忘!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