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細數小年三大疑問:第一個太傳奇,第二個太牽強,第三個太給力

細數小年三大疑問:第一個太傳奇,第二個太牽強,第三個太給力

不知不覺小年又到了。小年意味著正式開始新舊交替的時刻,老百姓們放下手中的日常活計,開始打掃衛生,準備年貨……下面就來聊聊和小年有關的那些趣事。

一、小年為什麼要祭灶王?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而關於祭灶王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當然,民間普遍的說法是說,大家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為灶王爺升天做各種準備,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總之,這個說法對現代人來說就是一個傳奇。

二、到底哪天過小年?

嚴格意義上說,小年並非是一個特定的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盡相同,除了一些少數民族和地區外,我國基本上以北方廿三南方廿四為小年, 「南北之爭」也是小年一大特色。

為什麼時間會相差一天呢?

其實,古代一直把祭灶和小年聯繫在一起,並且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然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間,雍正每年臘月二十三祭拜各路神仙,於是「順便」也把灶王給拜了,宮裡慢慢流行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慣。上行下效,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地區,都開始在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地區則保留了傳統二十四過小年。

總之,雍正皇帝因一已之私而改動節日,顯得太牽強,於是就留下了南北過小年相差一天的特色習俗。

三、小年吃什麼?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列位看官如何仔細看各地的小年美食,無外乎就是一個「甜」字。山西人心靈手巧做出的花饃饃世界聞名,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浙地區的粘糕粉嫩可愛,蓬鬆易入口,微微清香和甘甜,代表了水鄉的祝福和溫柔;陝西人的爆米花糖,將麥芽糖和爆米花合二為一,爆米花的香脆和飴糖的甜糯,哪個灶王無法忍得住;廣西人最愛的年粽只有過年才有,長方形的大粽子裡面有2-3斤糯米,取個「年粽年粽,年年高粽(中)」的好意頭。

總之,小年的美食如此豐盛,不光小孩子們喜歡,對於大人們來說,是不是也很給力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子是努爾哈赤欽定接班人,卻遭9牛人逼宮,他說了8個字掉地獄
冒頓寫一封求愛信給呂后,呂后的舉動出人意外,後此皇帝為其泄憤

TAG: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