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至大漢,中國騎兵的崛起

先秦至大漢,中國騎兵的崛起

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

—馬援,東漢名將

漢軍手持長戟的重騎兵在集群突擊

比起文明及軍事起源較早的南歐地區及中亞西亞地區,遠東地區的文明中心——中國的騎兵崛起是相對較晚的。

作為個人技術,馬匹騎乘在公元前6 世紀於中國出現,當時也有極其少量的騎兵,但這些騎兵主要是用於驛傳及追捕逃奴,沒有用於戰爭。春秋時,中原騎兵有了初步的發展,但是數量很少,通常和戰車混合編製。到了春秋末期,《戰國策·趙一》寫趙襄子「使延陵王將車騎先之晉陽」,將車、騎並提,說明騎兵已開始向獨立兵種過渡。到了公元前4 世紀末,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實行了重大的軍事改革,中原騎兵才從戰車時代走出,這時重騎兵還沒有出現。而此時,東、南歐及中、西亞重騎兵的裝備與戰術已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比如創造輝煌戰績的馬其頓夥伴騎兵,以及斯基泰與波斯的重裝騎兵。

不過,中原騎兵的發展非常迅速。偽托姜太公所著,但實際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兵法書《六韜》,以及同樣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兵法書《孫臏兵法》和《吳子》,都有成建制騎兵與騎兵戰術的記載。在一些當時人的描述里,也有戰國七雄擁有「騎萬匹」(秦、趙、楚)、「騎六千匹」(燕)、「騎五千匹」(魏) 騎兵部隊的記載。當時戰爭中也有大量投入騎兵部隊的記載。比如趙國名將李牧在攻擊匈奴時,投入了1.3 萬名騎兵。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秦國名將白起作為機動部隊所投入的5000 名騎兵,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雖然關於原始史料人數爭議一直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戰國騎兵的規模與運用較以往顯著增加了。

不過因史料缺失,戰國騎兵的具體裝備和作戰方式還有待考證。一般認為,在公元前3 世紀末,中原騎兵只有很少一部分裝備了盔甲。他們主要使用弓箭進行機動作戰而非近身搏殺,至於當時弩是否已經被應用在騎兵上還不確定。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戰國末期到秦帝國建立期間,中原已經有了重騎兵,但沒有具體的作戰記錄和考古發現作為證據。

秦軍出現了萌芽狀態的重騎兵

一般認為,當時制約中原騎兵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優良的馬種。雖然秦之先祖曾在汧水與渭水之間,替周天子養馬。而其後歷代「好馬及畜,善養息之」,但這個時期的中原騎兵馬匹主要是小型的蒙古馬。根據陝西歷史博物館王世平先生的研究,秦代馬匹的體量,大都還是不適於作為重騎兵進行肉搏作戰。從兵馬俑中的馬俑形象來看,馬匹的耳朵特別長,馬蹄較小,馬鬃短,馬尾細,肩高也很不理想。

不過就算如此,秦漢交替之間的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的戰場上,騎兵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了。比如著名的彭城之戰,西楚霸王項羽就用三萬騎兵,突襲並擊潰了以漢王劉邦為首的數十萬聯軍(兵力人數均為原始史料記載)。此戰後,劉邦也以收編的前秦軍騎兵為基礎,組建了自己的精銳騎兵軍團—郎中騎兵。

郎中騎兵組建後,就在京索之戰中與楚軍騎兵正面交手,並替劉邦一血彭城慘敗之恥,大破楚軍。此後的楚漢爭霸中,郎中騎兵屢立戰功。井陘之戰,郎中騎兵拔旗易幟,大敗趙軍;滅齊之戰,郎中騎兵破田橫,擒齊王廣;後又深入楚地,縱橫掃蕩項羽的大後方。在楚漢最終的大決戰垓下之圍中,正是郎中騎兵對項羽緊緊追擊,並迫其自刎的。

漢帝國建立後,中原騎兵得到了進一步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北方匈奴帝國的威脅逐步增大後,軍事衝突規模增大必然導致軍事裝備的升級,這使得漢朝必須具備同匈奴一樣強大的騎兵部隊。

當然,早期的漢軍騎兵在面對公元前2 世紀擁有強大游牧騎兵的匈奴帝國時,顯然力有不足。公元前200 年,漢高祖劉邦曾經被匈奴大軍包圍在白登山,之後只能通過屈辱的和親來求得和平,但匈奴軍隊依然不斷地襲擊漢朝邊郡。

之後由於國力增強,在漢文帝到漢景帝,特別是到漢武帝時期,大量的騎兵部隊被建設起來。

史料記載和相關考古發現也確認,這個時代的中原騎兵,除了依賴弓箭與弩進行機動作戰,一部分也開始身披札甲,裝備鐵質頭盔,使用矛與戟作為肉搏武器,上陣搏殺。在中國傳統的說法中,這種騎兵是用於沖陣的「突騎」,言其驍勇,可衝突敵陣。

漢初的重騎兵

比如漢帝國初年有猛將灌夫,七國之亂時與父出征,披甲持戟,與親隨十幾騎,馳入敵陣,殺傷數十人。漢武帝元狩二年,李廣遭遇匈奴圍攻的那一仗中,李廣的兒子李敢,就率領幾十名突騎,直透匈奴陣勢,打掉了匈奴人的銳氣。

因此,可以說,漢朝是中國重騎兵時代真正的開始。

另外,雖然漢軍重騎兵真正表現其卓越作戰能力是在漢武帝時代,但其基礎則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上的。漢帝國早期,由於嚴重缺乏馬匹,「天子不能具鈞駟」,大臣只能乘坐牛車,自然也就很難保證騎兵部隊的規模。

之後,漢帝國很快將精力投入建設馬政上去,開始重視良種馬匹資源的引進與飼養。漢景帝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益造苑馬以廣用」。他主持擴大邊境游牧地區軍馬牧場的規模,在隴右建立有三十六個「牧師苑」—每一個都是規模巨大的養馬場。他同時鼓勵民間養馬,「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這些措施都極大提高了漢帝國軍隊的軍馬數量。

漢武帝則繼續強化前任的政策,並且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他的時代,漢帝國的養馬數量達到空前的40萬匹。同時,他重用對馬政做出重大貢獻的原匈奴王子金日磾,授予他「馬監」之後,又授予其「駙馬都尉」的重要職位。

漢武帝還致力於改善馬種品質。隨著漢帝國的擴張,漢武帝特別注意大力從國外引進良馬,在這方面他的決心與熱情都是罕有其匹的。

當時在新疆伊犁河谷的烏孫國,出產良馬,現代有的學者認為烏孫馬就是現代伊犁馬的前身。漢朝人認為烏孫馬是極其優秀的,尊為「天馬」。漢武帝為了得到烏孫天馬,不惜將江都王的女兒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而她是和番公主中身份最高的,即最接近「真」公主的一位。烏孫王則以三千匹烏孫天馬回報給漢朝。而在面對更優秀的,當時世界頂級戰馬資源—汗血馬時,漢武帝更是不惜血本,發動大量軍隊對擁有此馬資源的大宛進行遠征。最終一千多匹大宛馬進入玉門關,漢帝國得到了以汗血馬為代表的優秀中亞馬種。這些戰馬起源於河中地區,與帕提亞重騎兵的尼薩馬在大種上並無太大區別,是當時原始馬種中作為戰馬最卓越的馬種之一。而與漢帝國相同時代的著名的薩爾瑪提亞重騎兵騎乘的肩高可達1.50米的圖拉馬,可能就是與阿克哈-塔克馬,也就是漢帝國相當推崇的「汗血馬」擁有共同的祖先。

就這樣,當時的漢帝國作為一個馬匹種群相對不佳的地區,通過歷史上罕見的非凡努力,獲得了一部分世界上最好的戰馬的資源。於是,漢帝國不但保證了組建強大騎兵的巨大馬匹數量,而且也盡當時所能,使得自己的戰馬具備較高的品質。從漢朝的楊家灣騎兵俑來看,漢代戰馬馬耳變短,馬蹄增大,口裂更大,胸脯更寬,肩高也明顯增加。

在此基礎之上,作為公元前2世紀偉大的大帝與征服者,漢武帝讓中國陸軍有了革命性的大幅度進步。他執著與堅決的努力,使中國軍事力量飛速提高,並且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在他即位之前,中國漢帝國軍隊基本沿襲秦朝的作戰系統,即以步兵為戰場作戰主體,戰車為輔,騎兵作為次要力量使用。他即位後,大力擴建並改組中央軍,建立了諸如「期門軍」(在漢平帝時代後被稱為「虎賁軍」)、「羽林軍」等多支精銳的中央軍部隊。中央軍部隊中的精銳騎兵,即是漢軍新式騎兵的開始。不僅如此,許多漢軍騎兵中的精英將領乃至之後漢匈戰爭中的著名統帥,比如衛青等,就是在其中誕生。

本文摘自《戰場決勝者:重騎兵千年戰史》(上下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蘇軍戰役理論的勝利,1944年夏盟軍的突破戰役法實踐
戰爭總動員:二戰美國通用公司的備戰宣傳戰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