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常回家看看:家人想要的 從始至終不過一個你罷了

常回家看看:家人想要的 從始至終不過一個你罷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唱了小二十年。

纏綿悠揚的旋律徘徊在我們的腦海,揮之不去;每聽一次,都會激起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波瀾。

揮之不去的不是簡單的歌詞,而是字裡行間所蘊含的真情實感。不可否認,每家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但是他們更希望能夠經常見到自己的兒女,更希望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夢想與團圓也很少能夠兩全。追求夢想的腳步必定是要走過歸鄉之路,在與家人團圓的邊緣擦肩而過。

就像是一張老式留聲機上的唱片,外沿是廣闊天地、花花世界,中心是故園鄉里、高堂白髮,唱臂則是我們,總是在這兩者之間來回遊走。

僅是這一矛盾,人生的況味也可品咂得難以言表。即使是「詩聖」「詞聖」也不能免俗。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小兒女為什麼不理解母親思念長安?母親是在思念長安這個地方嗎?不是,母親是在思念身陷長安的父親,杜甫。杜甫藉助想像,抒寫了妻子對自己的思念,更寫出自己對妻子和兒女的思念

天寶十五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登基即位,杜甫知道後便從鄜州羌村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已經陷落的長安。

妻離子散,家不能回。曾經的「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真的成了「當時只道是尋常」。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蘇軾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以自嘲的方式給自己做了一個小結,那一年是建中靖國元年——你沒看錯,宋徽宗趙佶只用了一年的年號,也是蘇軾的最後一年。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貶再貶。

前兩年,年過花甲、病魔纏身的蘇軾來到了儋州,「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葯,出無友」,只有一個兒子蘇過陪在身邊。這年歲末,父子二人用為數不多的積蓄買了幾壇好酒,舉杯痛飲。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喝著喝著,蘇過以為蘇軾還沒有老,或者說返老還童,驚喜萬分;蘇軾一笑才知道,臉頰紅潤其實只是酒精的作用。

兒女總是希望父母能夠永遠年輕、長命百歲,殊不知,兒女的一天天長大,正是踩在父母的肩膀上,等有一天兒女足夠高大,父母也就足夠衰老。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親不只在重陽。如今,不分工作日和節假日的趕稿、開會、應酬、出差……致使我們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是距離遠的,每年一次已是不易。

如果每年真的只有一次回家的機會的話,我想,最有可能的、最應該的就是春節了。不如這樣說,每個思念的日子都是除夕,每個相見的日子都是春節。

一直以來,都有一份真誠的親情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珍惜。春節年年有,但是每一個春節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天不會給我一個一模一樣的機會,更不會在這個日子上加一個一萬年的期限。

所以,我們也不要總對家人說那三個字:明年見

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的相輔相成。沒有遊子不思鄉,沒有父母不思兒女。其實,家人想要的,從始至終不過一個你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你聽到的 究竟是觀點還是事實?
生活之道: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