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人是如何春節送禮的

古人是如何春節送禮的

節慶送禮之風綿延數千年按照國人所講究的「禮節」習俗,端午、中秋、新年這三個傳統節日是千萬不能漏掉的。《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這句話被中國人奉為至理,從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禮儀規則。

我國自古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古人為人做事講究禮數,互相贈禮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因為禮物是增進情誼的方式,古人講究禮輕情意重,在或多或少的禮物中,可以體味到人情締結、友好往來的歡樂。那麼古代人一般送禮都怎麼送有什麼講究呢?

「禮」這個概念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禮」為「敬神」而來的,是古代祭壇上的「犧牲」最開始的禮物多少有著一些殘酷的意味。

而文化從最初的野蠻,逐漸隨朝發展,送「禮」的文化逐漸有了自己的印記。中國春節作為最熱鬧最受重視的一個節日,從古至今自然不乏送禮的禮節。

送禮在古代也叫作「隨分」。《紅樓夢》第二二回:「正值他才過第一個生日,便自己捐資二十兩。次日,先送過衣服玩物去, 王夫人 、 鳳姐 、 黛玉 等諸人皆有隨分的。」

《馬可波羅遊記》寫道古代春節這一天,所有的貴族、王侯和平民都互相贈送禮物,並歡天喜地的互相祝賀:「敬祝一年中萬事如意,百福駢降。」

| 古 代 人 春 節 送 禮 |

據三國時的記載,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戶戶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製作「五辛盤」,互相饋贈親友,一來發五臟之氣,二來歡迎新春到來,萬物復甦,後來逐漸演化為春卷。另外在古時,已有贈送黃曆的習俗。

古代官員之間送禮自唐朝開始,正月初一才開始享受假期,據唐六典記載,過年有七日假期。宋代的時候則延續了這個天數,但到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則縮減成了三天,到了除夕這一天,皇上要和百官守歲,老百姓則要闔家團圓,宴會飲酒,驅邪迎新年。

唐朝,人們會製作一些「新年賀卡」送人。這裡的新年賀卡在當時被稱為「拜年帖」,皇室用金箔製作賜予大臣,而老百姓用梅花箋紙題辭祝賀贈與親朋以表心意,小小的賀卡被賦予濃濃的情誼,在那個封建年代也會顯得尤為可貴。

宋代,有了「饋歲」的風俗。一進臘月,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數量的多少,價格的高低,主要在於祝賀新春之意。

明朝,新春依舊離不開一個「吃」,《二續金陵瑣事》有一則萬曆軼事:除夕的南京內橋,來給兵馬司送春節禮物的隊伍聚集在衙門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

清朝,春節前皇帝會賞賜大臣一塊鹿肉,上寫「福」、「壽」二字,與鹿肉諧音為「福祿壽」,這一習俗不忘滿族游牧狩獵的傳統。還會賞賜御筆親書的「福」字,當然,這些「福」字除極少數外,絕大多數都由近臣代寫。

這個時期,人們還會將親手製作的荷包贈予友人,因為當時荷包是生活的必需品,類似現在的手提包,用來放散碎銀錢、熏香、零食等,也含有一種美好祝願之意。

從《詩經》里「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禮尚往來,到「千里送鵝毛」傳達出的君子情誼,老祖宗們舉手投足間都是「禮」。

如今,古人過春節送禮的傳統和現世相比雖有不同,但整體而言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一脈相承。跨越千年歲月,一個節日把華夏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聯繫在一起。雖處不同的時空,但大家都秉承同一個心愿:新的一年,闔家團圓,幸福安康。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

而禮物之意義在於「禮」而不在於「物」。只願一份禮物到達一份好心意。

(圖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禎福 的精彩文章:

餐桌上的禮儀文化
哪種翡翠玉件適合生意人?看完自購、送人都有譜了

TAG:祥禎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