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富二代自掏腰包搞科研,拿過兩次諾獎卻稱自己是「普通人」?

富二代自掏腰包搞科研,拿過兩次諾獎卻稱自己是「普通人」?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堅持認為自己是個普通人。

弗雷德里克·桑格,圖片來源:Wikipedia

智商一般,成績普通,學生時期沒拿過獎學金[1];

靠不拿工資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實驗台就緊挨著養小白鼠的籠子[1];

一輩子只做了兩三個課題,幾乎沒怎麼發論文[2];

更沒有任何行政職務,甚至連個教授都不是[2]。

就是如此普通的一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兩次

吃鯨的我~

一個富二代的選擇

桑格數學不好,因此大學就選了生物化學專業。

1939年,21歲的桑格本科畢業,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問出了那個年紀所有人都困惑的問題:「我將來應該幹什麼工作?

打量了下自己,覺得做研究還蠻有意思,於是桑格寫信給一些學校,看能否爭取到相關的工作。

講道理,以桑格如此普通的簡歷,是難以打動各大教授的。他想了想,於是在求職信後面加了一句「我不缺錢,可以不拿工資」。

恩,桑格家有錢。如果不做科研,他就只能去繼承萬貫家產。

不出意料,教授們很歡迎這種自帶工資的勞動力,紛紛給他遞來橄欖枝。最後他選擇了劍橋的一個實驗室。

就這樣,桑格開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蛋白質測序

埋頭苦幹換來的諾獎

桑格確實不是聰明人,起初他所能做的,只是跟著研究員一起做實驗。

當時,桑格的實驗室在地下室,終日不見陽光。而且因為跟人合用的關係,他工作台緊挨著養小白鼠的籠子。然而,除了覺得鄰居們味道不好,桑格對自己的實驗室十分滿意[1]。

逐步適應了科研之後,桑格漸漸獨立開展起了工作,而他的目標是給蛋白質測序。

受技術條件所限,當時人們對蛋白質的結構了解不多,甚至一度認為蛋白質是一種無序的高分子結構。

為了明晰蛋白質究竟長什麼樣,桑格選擇了胰島素作為研究對象。這一選擇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胰島素作為生物體內常見的蛋白質激素,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另一個原因則是易於獲得,胰島素是當時世面上少數幾種可以買到純凈蛋白質之一。

桑格研究發現,胰島素並不是一種無序結構,而是由兩條長肽鏈組成,分別含有21和30個氨基酸。

桑格和胰島素模型。圖片來源:achievement.org

為了測定這些氨基酸的序列,桑格自己發明了一種試劑,可以把這些長肽鏈分解成只含有兩到三個氨基酸的短肽鏈。隨後,在通過電泳等方法確定每個短肽鏈的頭和尾的次序。

這還沒完,桑格還要將測序好後的短肽鏈重新拼湊回原來的長鏈,以最終確定整個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

這項工作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中卻有著巨大的工作量。大體相當於把完整的拼圖拆碎,之後蒙著眼睛再把它們恢復原狀。

就這麼拆解、測試、拼合氨基酸,如此反覆,很難談得上有多大的成就感。這個看不到盡頭的拼圖遊戲,即使充滿天真的孩童,也不見得堅持很久。

但而且這項工作,桑格一做,就是10年

「我很喜歡這項研究,不用跟別人攀比進度,只要做好分內事就可以了」,桑格如是說[1]。

結局當然是個勵志故事,他成功了。

桑格推翻了原本蛋白質是無序高分子的推論,證明了它其實是氨基酸的特定序列。這項研究極大推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並給桑格帶來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58年諾獎得主合影,桑格(左4)年僅40歲。圖片來源:achievement.org

如果要分析桑格取得這項成功的原因,基本可以用「大力出奇蹟」來形容。

正如諾獎委員會對他的評價:「有些時候,重要的科學發現是突然出現的——如果時機恰當,而前期研究也足夠成熟的話。但桑格的發現卻不屬於這一種,測定蛋白質的結構是多年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結果。」

DNA測序

他的第二個諾獎

一般來說,科學家的一生,從辛苦努力開始,到榮獲諾獎結束,起承轉合,已經接近圓滿。尤其是桑格這種不算天才的人物,取得如此成績,已經是上天待他不薄。

給蛋白質測序後的漫長十年,桑格在科研上幾乎毫無建樹。他沒發任何一篇文章,成果幾乎空白。人們更加堅信了這樣的猜測。畢竟,我們對諾獎得主也不必有更多的奢求。

然而,桑格對外界的這些質疑滿不在乎,還是老樣子,默默做著實驗,哪怕家中的抽屜里躺著一枚金色獎章

他現在的研究目標是DNA。

書寫著人類生命終極密碼的DNA。圖片來源:Pixabay

DNA,全稱脫氧核糖核酸,其中書寫著人類生命的終極密碼。20世紀中葉,隨著表徵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一點點地揭開DNA的神秘面紗。在這一浪潮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克里克和沃森,他們如有神助般證明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在此基礎上,人們想更進一步確定DNA的組成。當時的學界已經探明了DNA是由四種核苷酸排列組合而成。如果能解析這些核苷酸的順序,勢必能更為深入地解讀人類這一本天書。

桑格現在的工作,就是想給DNA測序。

這項任務要比蛋白質測序難很多。主要因為在序列的數量上,一條DNA上的核苷酸數量要比胰島素中氨基酸數量多幾個量級。

面對如此艱巨的挑戰,桑格的應對策略只有一個——埋頭實驗

按他自己的話說,「科學家主要有三個能力:思考、交流和行動。我比較擅長最後一個,思考也還行,但是不太會交流」[3]。

為了這個課題,他推掉了幾乎所有的行政職務,包括研究所的主席,課題組的負責人,或是項目的評審專家等等。

而且,在旁人看來,桑格幾乎沒有什麼愛好。據說他嘗試過板球,這項運動在當時風靡一時。但多長時間就失去了興趣。顯然,他還是喜歡顯微鏡和移液槍。

他唯一的休閑活動就是坐在一艘船上,到河中間靜靜地漂一會兒。

即使堅韌如桑格,實驗的難度仍然超乎想像。

那個時期,桑格的實驗記錄本上,出現最多的結論是「這個方案就是浪費時間……得從頭再來」[1],心酸程度如同一個為畢業掙扎的研究生。

命運倒是不虧待勤勉者。從測序蛋白質後,經過近20年隱修般的工作,這位自認並不聰明的科學家,終於開發出了一套高效的DNA測序方法,名為「雙脫氧鏈終止法」。後來也被稱為「桑格法」。

桑格在觀察一個DNA分子模型,圖片來源:achievement.org

通過這種方法,桑格帶領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一種噬菌體的基因測序,其中共有5386個核苷酸。而之前,人們所能測定的核苷酸數量,最多只有80個。

隨後,這套方法逐漸演變成了世界通用的DNA測序手段,並為浩蕩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拉開了帷幕。

1980年10月,一通來自瑞典的電話,再次在桑格的案頭響起。

因為「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弗雷德里克·桑格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尾聲

同你想的一樣,雙份諾獎加持的桑格,仍然活躍在實驗室中。

只不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極限,「DNA測序是我科研的高峰,隨後的工作只是在走下坡路了」。

1983年的某一天,桑格突然感到自己已經夠老了,於是停下了實驗並宣布自己退休。

他放下了移液槍,從此離開了實驗室,離開了科學。

桑格拒絕了女王的封爵,搬到鄉下小屋,一心打理起了花園。

桑格和他的花園。圖片來源:achievement.org

2013年,95歲的弗雷德里克·桑格在睡夢中離世。

一個普通人,安然結束了一生。

這樣一位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普通人,為人類解讀「生命之書」翻開了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Sanger, F. (1988). Sequences, sequences, and sequences.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57(1), 1-29.

[2]Brenner, S. (2014). Frederick Sanger (1918–2013). Science, 343, 262.

[3]Berg, P. (2014). Fred Sanger: A memorial tribut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3), 883-884.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得不了諾貝爾獎的富二代不是好科學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科學來源於生活,更多精彩活動等你來參加!
月亮背面有外星人?嫦娥四號將徹底終結這個流言!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