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舌尖上的烤乳豬 歷經千年依舊美味

舌尖上的烤乳豬 歷經千年依舊美味

香氣四溢的烤乳豬,繼承了古「炮豚」的精髓,歷經兩千多年仍讓人垂涎。那麼,古「炮豚」是什麼,是如何發明的?

烤乳豬(圖片:www.pxto.com.cn)

「八珍」中的「炮豚」

彈去歲月的塵埃,尋找烤乳豬的坐標原點,已成為飲食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

在周代的《周禮·天官》中,有「珍用八物」的說法,「八珍」原指八種珍貴的食物,其具體內容則隨著時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周禮?天官》(圖片:news.tuxi.com.cn)

按照《禮記》的說法,「八珍」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珍、熬珍和肝膋八種食品。其中的炮豚指的就是烤乳豬。炮豚作為周代八珍之一,具有中原飲食文化的風格,展示了當時的烹調技術水平。

周朝八珍(圖片:dy.163.com)

《禮記內則》中詳細記載了製作炮豚的原料、調料以及烹制工藝,因此是研究炮豚的珍貴資料之一。炮豚中的「炮」,意思是指炮炙,就是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豚」的意思是指小豬,也可作為豬的泛指。

那麼,炮豚是如何發明的呢?據悉,豬是最早的家養動物之一,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豬肉作為人們的食物,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但炮豚的發明則起源於一個偶然的事件。

在遙遠的過去,有戶人家的院子里發生了火災,院子被燒得一片狼藉,主人趕回家之後,面對著這些廢墟一下子就懵了……在清理家園時,他發現養的小豬被烤熟了,搬運的過程中中,一種從未品嘗過的香味撲鼻而來,當用舌頭去舔粘在手上的豬肉時,他幾乎忘記了剛剛遭受的滅頂之災,實在太美味了。事後忘不了那隻小豬的味道,他就創造了炮豚這道菜。

關於炮豚的起源還有許多說法,但大多基於民間的類似傳說。至於炮豚起源於何時,恐怕也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年代。世人記得的只是炮豚賦予了乳豬迷人的風味。

炮豚的傳承與發展

炮豚大多是被當做應節之物,即使在今天仍是某些地方祭祖的重頭戲。不過,祭完祖之後還是會讓生人一飽口福的。

烤乳豬(圖片:spro.so.com)

祭祖用的乳豬一般個頭都不大,炮豚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傳統的燒制方法分為明爐燒烤及掛爐燒烤兩大類。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炮豚的烹飪技藝進行了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 這說明炮豚顏色金黃,吃起來皮脆肉滑,肉質鬆軟多汁,非常好吃。

《齊民要術》(圖片:www.sohu.com)

到了清代,烤乳豬更是走進了宮廷盛宴。康熙年間,烤乳豬成為了「滿漢全席」中的一道主要菜肴。搭乘「滿漢全席」的盛宴和名氣,烤乳豬也逐漸走到了大江南北。

在舊京食饌中烤乳豬應算是一種十分高貴的菜肴了,只有宮廷中的達官富紳才能享用。在其他各地,烤乳豬也都是一款舉足輕重的特色菜。

走向大眾的烤乳豬

烤乳豬經過歲月的沉澱,如今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烤乳豬品牌。

享譽海南的東方烤乳豬,選擇當地小耳花豬作為烤乳豬的原料。出生30天體重3-4千克的乳豬為最佳食材,此時的小豬還沒有長脂肪,也沒有食用人工餵養的飼料,這樣做出來的品質才好。

小耳花豬(圖片:CCTV7)

廣西特產烤巴馬香豬以鮮嫩優質的小巴馬香豬為原料,經過味料湯浸泡後放到炭火上炙烤,並且邊烤邊上蜂蜜,這樣烤熟後就變成金黃偏紅的顏色了。並且香味撲鼻,外焦里嫩,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歡。

巴馬香豬個體矮小,性野早熟,營養豐富,肉質鮮美,額頭有白線或倒三角型白斑,俗稱「兩頭烏」、「芭蕉豬」。巴馬香豬是製作烤乳豬的上乘食材。

贛南地區烤乳豬是用出生一個月的龍豬作為原料的,「重一二十斤,小耳庳腳細爪。土人腌熏,以竹片綳之,皮薄肉嫩。」這道贛南名菜又叫燒龍豬子,也叫烤全豬。烤好的龍豬,香氣四溢,品相極好。

如今,中國大地上的烤乳豬已經走進了大眾視野,並成為滿足人們味蕾的一道佳肴。

————————————————————

參考文獻

【1】鄒立 施勝勝.《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與地方名點教程》,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周松芳.《民國味道:嶺南飲食的黃金時代》,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山竹怎麼保存?咋那麼愛壞?
鯉魚怎麼能不腥呢?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