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青銅器鏽蝕分類,學會你就能快速識別真假

青銅器鏽蝕分類,學會你就能快速識別真假

專家為您掌眼

中國青銅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夏代宮殿遺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銅器。

其後在長達1500餘年時間的夏、商、周時期,古代工匠創作製造了許許多多各種用途、各種器形的青銅器,中國青銅文化得到了輝煌的發展。

作為青銅文化載體的青銅器在幾千年的傳承過程中,大多數出自墓葬、遺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儲藏條件、不同的儲藏環境造就了青銅器表面不同結構、不同外觀效果的鏽蝕物。因些對青銅器的鑒定,通過對於青銅器鏽蝕物的分析與鑒別,是為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

青銅器鏽蝕分類

皮殼

也稱為貼骨銹,是青銅器在不同的存在環境中與周圍的多種化學物質長期發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層氧化膜,皮殼色澤溫潤,質感厚實,有棗皮紅、綠漆古、黑漆古、黑綠、黃綠等多種皮殼。

薄銹

薄銹指單層銹,多數呈現出深淺不一的祿銹,比如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出土的青銅器表面鏽蝕以綠色為主,也有一些青銅器表面的薄綠銹體中混雜有藍銹、黑銹、土銹和紅銹。

薄銹多出於青銅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銅器由於沒有與土壤直接接觸,屬於封閉環境中的大氣腐蝕,而青銅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濃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當穩定的。

這就是寶雞眉縣窖藏出土青銅器表面鏽蝕薄,甚至在有些青銅器表面沒有任何鏽蝕,顯示出青銅金屬光澤的原因。

厚銹

厚銹多出自北方地區,以河南安陽地區出土青銅器最為明顯。厚銹層次多,銹色多樣,在最底層的皮殼上面通常分布有紅銹、淺綠銹、深綠銹、土銹等銹層,鏽蝕的層次感非常明顯,而且銹體堅硬。

青銅器銹斑特性解析

青銅器銹斑、地子是年代久氧化而成,故真銹質堅硬,分層次和有斷面,在陽光或日光下有結晶點,真地子晴亮,假銹則相反。因此,銹斑及地子是辨偽的關鍵。真銹因為年代久遠銹色比較老,而且有層次,一般在地子上是紅或淺綠,逐漸加深,最外面的銹色最深。銹色都非常自然,沒有特別做作的感覺。

作銹可分為傳統手工作銹、化學作銹、電解作銹、刷鍍作銹。作舊前要分析原件上的銹色,一般來說有白色(氧化錫)、灰白色(氯化亞銅)、亮綠色(鹼式氯化銅)、淺綠色(鹼式碳酸)、紅褐色(氧化亞銅)、黑色、靛藍色(硫化銅)、藍色(硫酸銅)。其中氯化亞銅、鹼式氯化銅是有害銅。這種銹就是大家常說的青銅病,它能夠將鏽蝕蔓延、擴散、傳染其他銅器。對於有害銹可剔出、轉化或抑制,然後加固、保護、整修、復原。

青銅器鏽蝕做舊形式

生坑:指新出土的器物,或者是出土雖有幾年但器物的表面未被灰塵、油污所染,也未做過任何人工處理,尚保持新出土時的狀態。目前這種銹可以複製出,能達到逼真。

熟坑:多指傳世的銅器或早期出土的器物,經常被賞玩,器物表面因手中的汗和油長期磨擦而呈現出光熟狀態,或者將新出土的器物上蠟擦光,統稱為熟坑。目前用化學方法有時感覺太薄,用傳統方法容易太油,但熟坑的比生坑的容易做。

水坑:器物表面顏色漂亮,或湛綠湛綠,或油黑油黑,一般稱之為水坑,像從水坑中撈出來的一樣。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區,湖北、湖南一帶出土的水坑器居多。這種銹只能用化學方法做,現在有些複製品與真品很難分清。

發坑:器物表面似發酵過,不僅表面有積銹,而且積銹下凸凹不平或有膨裂狀。發酵膨裂程度重者稱發坑,輕者稱半發坑。現在也可作出,只是有時看著不自然。

臟坑:指器物表面附有雜色,極不美觀,而且有不易去掉的惡銹。

地子:是指銹下面貼近器胎的腐蝕層。銅器由於入土的時期長短不同,含銅量不同,土質鹽酸鹼程度不同,表層自然產生的色彩也不同,主要有:黑漆古、綠漆古、水銀沁、皮蛋青、棗皮紅等。

貼骨銹:結實地貼在器物表面的銹。這種銹即使用小錘敲都不易掉。商周青銅器的貼骨銹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種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銅質,那麼此器晚於商周。

洗過澡:有些傳世青銅器,表面被油污侵襲過甚,一些老藝匠用醋酸等液體洗浸,將油污洗凈。這樣的器物表面光亮美觀,但失去了自然風貌,行家稱洗過澡。

國外博物館如美國弗利博物館保存的大量中國青銅器大都非常漂亮,他們大多經過了去銹和作舊處理。解放前古玩商做生意均按人而定,將青銅器生意定為洋庄生意。美國人喜歡黑漆古,商人就指使人將銅器做成黑漆古,這也就是美國庄。英國人喜歡綠漆古,就將銅器作成綠漆古,稱英國庄。

黑漆古、綠漆古、水銀沁:顧名思義,指器物埋藏經久,器物表面地子或黑亮或碧綠或銀白。有的呈現出近似棗皮的紅黑色,則名為棗皮紅。有些器物在不接觸土壤或窖藏情況下容易出現泛金,使其表面呈現出金黃色,彷彿鎏上一層金,故稱此器為返銅或泛金。

漂亮貨則指器物表面乾淨、紋飾清晰、造型精神。

通過分析以上各種銹色,我們將現代高仿青銅器作舊進行一下分析,高仿青銅器要研究銅的合金成分及地子的演變和生鏽的過程,器物出土地質自然環境、地下水、土壤、氣候變化等等。然後採用時期加速的方法,也就是用幾天或幾個月的時間採用化學腐蝕的方法做出多年鏽蝕的特徵。

另外作舊的方法還有:真銹作舊、刷鍍作舊、電解作舊。以上作舊均是採用化學方法作銹,與真銹比起來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環境如溫濕度、酸鹼度、土壤因素等達不到原始狀態。還需要進一步作舊,方法採用上顏色、光照、煙熏、土壤加溫、改變環境等。

青銅器作偽技術分析

青銅器由於千奇百變的造型、華麗而精湛的紋飾以及古樸亮麗的銹色,自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從而引發青銅器造假和鏽蝕作偽行為。建國前就有「北京造」、「蘇州造」和「濰坊造」的仿製青銅器,建國以後至改革開放以前這類活動基本銷聲匿跡。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藝術品收藏熱的持續升溫,仿製青銅器的生產活動又重新開始,形成了河南、安徽等數個青銅器仿製品生產製作區域。

不同區域的青銅器外觀鏽蝕的處理方法各不相同,青銅器仿製品的外觀效果也是各有特色。研究這些地方青銅器仿製品外觀鏽蝕的處理技術,使更多的青銅器愛好者能清楚地鑒別青銅器的真偽。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古代書畫名家如何讓魚在畫紙上「游」起來?
三千年前的絕世珍品:商代白陶的歷史和工藝水平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