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失敗一次,別再落入再失敗的怪圈

失敗一次,別再落入再失敗的怪圈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創業者 | 品牌人 | 性格分析師



《紙牌屋》一開頭,下木大人就說,

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 另一種毫無價值,只是徒增折磨,我對沒價值的東西也沒耐心。這種時刻,需要有人採取行動,或做一些不好的事,但也是必要的事。




                                                                  

                  


失敗一次,別再落

入再失敗的怪圈


作者:湯湯和爆米花


來源:胡慎之(ID:hushenzhixl)

  

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馬太效應,其實指的是一種極端兩極化的現象。就像有錢的人越有錢,貧窮的人越貧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個效應來源於聖經中《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

很久之前,有位國王要外出遠行。臨行前,他給三位僕人每位一錠銀子,讓他們去做生意,等他回來後,再去找他。

國王回來後,三位僕人輪流向他彙報自己的收穫。

第一位僕人說:「主人,我用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池。

第二位僕人說:「主人,我用你交給我的銀子,賺了5錠。」於是,國王也獎勵了他5座城池。

第三位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那錠銀子,我一直用手帕包著,怕丟失,沒有拿過出來。」

聽到第三位僕人報告的國王,命令他把那錠銀子賞給第一位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出處,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兩極化情況,贏家通吃。


  

我不出名,就不配得到榮譽?

在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次使用這個效應來描述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即使在同一個項目上,不出名的研究者和聲名顯赫的科學家獲得的成就相似,但榮譽更多的是歸到已經出名的科學家身上。」

馬太效應的作用:

總體來說,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舉個例子,就像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布置同一難度的作業,成績好的學生會覺得很簡單,能快速完成,甚至還可能有多餘的時間去做多幾套練習題或去玩耍。

而成績差的學生,作業完成時間會比較長,還可能會覺得作業難度較大,無法全部完成,這也進一步導致他們吸收知識的時間和速度比成績好的學生長和慢。

  

馬太效應的影響:積極和消極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


消極作用:


1.在任一領域積累的優勢越多,就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幾率獲得榮譽;


2.由於獲得成就的幾率增大,會導致某部分的人因沒有客觀的自我認識而居功自傲;

3.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都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和縮減差距的能力,馬太效應就成為他們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借口;

4.社會中兩極化的現象加劇。

積極作用:

1.馬太效應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於默默無聞的人有莫大的吸引力,會促使他們為此而奮鬥努力,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2.當獲得一部分的成功時,馬太效應會給予你更多獲得成功的方式,進一步激勵你變得更好,如此循環;

3.在通向成功的路上,馬太效應會讓人更加理智去看待所面對的問題,同時為人也更加謙卑。清楚明白自己與名家之間的差距,也明白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為出眾的人。

  

我們如何才能將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將它的消極作用減到最小呢?

1.不要試圖完成全部的事情,只需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

2.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但實際已經超越自身能力的事;

3.目前所做的事情,要儘可能能在未來帶給你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4.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增加自己的閱歷;

5.最重要,並且是最關鍵的一點是,執行力。當你確定一件事,而這件事能給你提供儘可能大的資源和機會時,你需要不斷重複地去完成它。

只有這樣,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效果發揮到極致,並盡量向成功靠近。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胡慎之(ID:hushenzhixl)。作者:湯湯和爆米花,胡慎之公號電影專欄作者,愛養羊,愛吃爆米花的電影愛好者。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夢想,只是大多數人缺少進行自我設計的結構化方式。日新月異的變化,使我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職業和生活機遇。

迪克·波爾斯對於職業生涯有這樣一個看法:大多數求職者找不到夢想的工作,原因不是他們缺乏工作信息,而是缺乏對自己的了解。

而一個人是否能擁有一個理想的生活工作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決於你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完美與天賦與能力與興趣結合。

上期的會員語音,彭縈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解決職業迷茫」。下面是精選的會員反饋:

@會員 皓軒

誠如斯言,大多數的人並不是缺少工作的信息,而是缺乏對自己的了解。人活一世,對自己真正了解的並不多,這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毅力,畢竟與自己相處才是最難做到的。到目前為止,職業迷茫一直伴隨著我,因為責任心得緣故,我把目前的工作做得兢兢業業,但遠沒有那20%的人所擁有的工作激情與熱情。

我的興趣是演講、寫作、健身,技能是演講,性格比較隨和,想法簡單,不喜歡勾心鬥角的環境,所以覺得自己可以做講師一類的工作,但是自己目前在四線小城市,沒有什麼機會;目前從事土建類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土建知識與經驗,在工程圈幹了2年多了,人脈基本在這個圈子裡。
面對職業規劃時,要有遠見。可遷移性的經驗挺重要,溝通說服能力,哪一項工作都是需要的,所以做每項工作,都要有能力的提升與經驗的積累,否則時間成本付出會很大。持久的夥伴也就是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擁有愉悅的工作環境,還可以在你晉陞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定義自己,記錄自己的感受。這一點挺好的,雖然目前自己是迷茫的,但堅持去做,並記錄自己的感受,相當於在和自己對話,從而真實的了解到自己的想法,慢慢的Get到自己的激情點!

職業迷茫,並不是簡單的一次性解決的,需要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實踐。願你我早日找到自己的激情點!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彭縈的會員專屬語音《如何解決職業迷茫》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

閱讀原文

,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2019年,我只願你活得功利一點
一個人最終混得好不好,就看這兩點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