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些換位思考,「換」醒親子教育里的相互理解

多些換位思考,「換」醒親子教育里的相互理解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段子

——





「晚上十點多,樓上傳來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



我那顆八卦的心撲通撲通地跳了起來,忍不住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等下文。



女人繼續咆哮道:『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跟這段子一樣被瘋傳的,還有一則「五年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住院做兩個支架」的報道,及一篇《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網帖。

說到陪孩子寫作業,許多家長都是淚——簡直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陪娃寫作業氣得快跳樓」。



讓那些奶爸寶媽們愁的,當然不止陪寫作業:他們愁不知道怎麼教孩子,愁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愁自己跟孩子的代際鴻溝越來越深,愁孩子變得「不聽話」,愁「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這些「愁」也可歸為育兒焦慮。

育兒焦慮是一種「病」,得治。但不得不說,此病已成高發之勢。




有人說,

生孩子前,無論你有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後,你都會有顆

愛心

+

細心

+

擔心

的玻璃心,特別是涉及對孩子的教育時。

育兒焦慮的本質,是對家庭教育方式、親子關係模式是否合理的不確定。問題來了:家長該跟孩子保持怎樣的關係?又該怎樣教育孩子?



老實說,這兩個問題註定不會有「一把尺子量所有」式的普適性答案,畢竟教無定法。可這不代表,就沒有正確選項。

近段時間播出的一檔節目——西瓜視頻推出的全國首檔代際觀察答題秀《考不好,沒關係?》,還有該節目於1月18日在廈門大同小學推出的一場社會實驗——嘗試「由爸爸參與全真模擬小學考試答題,孩子考前輔導、觀察及助力爸爸現場取勝」的父子身份互換「新玩法」,就給出了可資參照的「方法論」。





其精髓就是: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


是時下家庭教育里的稀缺品



「換位思考」是很多人口頭的高頻詞,饒是如此,這仍是很多家庭育兒教育里的稀缺品。



在不少家長那裡,其家庭教育只有被「焦慮」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換位思考」的容身之地:


明明患上了「恐輔症」,卻仍將孩子推向題海戰術和各式培訓班;孩子一考差了,就「虎媽狼爸體質」立馬上線,對孩子一邊破口大罵一邊念叨起「別人家的孩子」;對孩子各種包辦,卻說著「都是為你好」;孩子接受的是「喪偶式教育」,甚至變成了「城市留守兒童」,卻不肯犧牲無謂的應酬多些陪伴,還總對孩子說「爸(媽)都是為了這個家」……



此前有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媽媽是家庭教育主力軍,「學習從娃娃抓起」,孩子不知道為何要學習,孩子自控能力滑坡,是家庭教育面臨的幾大痛點。幾大痛點指向的正是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背後,則是育兒方式的寬嚴失衡。



許多家長「問題連著問題」的育兒方式,是為了實現對自身未遂心愿的替代性滿足,也是為了撫慰自身的焦慮。某種意義上,他們在意的,名為孩子,實則自己。


在他們眼裡,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和私產。他們將育兒標準對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值,讓孩子參加琴棋書畫興趣班、編程培訓班,以期將孩子打造成「完人」。至於孩子開不開心、能不能承受,他們沒那麼在意。



這些家長的育兒界面上,其實寫著五個大字:不理解孩子。他們只肯按下「要求孩子理解自己」的權利按鈕,卻不肯摁下「真正讓自己理解孩子」的義務開關。



本質上,輸不起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乍看起來,他們在為孩子的教育買單,可實際上,他們是讓孩子為他們的焦慮買單。



親子交流中的理解與尊重

需要被「換」醒



缺乏真正的換位思考,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硬傷」,也充分證明了一點:比起孩子,更該被「教育」的有些家長的親子觀和教育觀。



美國青少年教育機構主席吉姆·博恩斯就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三分之二是教育父母,三分之一是教育孩子。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看了再多親子類書籍、聽了再多育兒類培訓,都解鎖不了育兒的正確姿勢。



對家長來說,拿捏好親子關係分寸和家庭教育力度,確非易事。這終究需要正確的親子教育觀作支撐。

如果說,父母的陪伴關懷才是孩子的起跑線,那設定孩子成長天花板的,往往是父母們的價值觀教育觀。而要讓孩子在健康成長的跑道上走得更遠,在個性興趣合成的界面上躍得更高,就需要在家長的教育觀里嵌入幾個字——「換位思考」。



多尊重孩子的人格與意願,多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訴求,多些陪伴關懷和身體力行的示範,少依賴「蜜糖」和「棍棒」,是為人父母者該有的自我修養,其前提也是多些換位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不少人想到的是「將心比心」。但比起依託「代入感」切換視角,身臨其境地換位體驗,無疑能讓人更充分地想他人所想,理解他人所為。



既然我們常說家長孩子要「換位思考」,那就別止於淺層次的雙向交流,要「換」就換得更徹底。西瓜視頻這檔沉浸式親子觀察節目《考不好,沒關係?》開啟新玩法,最直觀的訴求就在於此——將父親和兒子角色反過來,讓他們真正的「換位」。



雖然沒法像電影《小爸爸大兒子》里那樣上演「父子身體互換」,但《考不好,沒關係?》用換位體驗的方式實現了父子身份互換:不是家長陪孩子應考,而是孩子陪家長應考;不是家長點評孩子表現,而是孩子「評價」家長表現。到頭來,「父親答題,孩子觀戰」的反常規情節設計,帶來的不只是好玩,更是對親子互動交流的深層次「換」醒。





在人們對育兒話題敏感度極高的語境中,這檔綜藝節目連接了頗顯微妙的父子關係、呈現了多樣化的代際矛盾,還反映出部分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展示了很多家庭育兒焦慮的強度。這些也決定了,它註定不是簡單的智力闖關型或益智類答題節目,而是觀照家庭教育症候群的透視鏡和多稜鏡。



1月18日,《考不好,沒關係?》還走進了校園,進行了一場父子互換身份答題的社會實驗,既讓那些爸爸們體會到了孩子考試的緊張,也讓孩子體會到了家長陪讀的不易。據了解,這項實驗擬在全國百餘所中小學逐步展開。將網上綜藝節目落地,從線上走到線下,實現交互反饋與社會價值拓殖,這是綜藝創新,也是「換」醒更多親子互動的可行路徑。



較之於那些雞湯味濃郁的育兒帖,這檔節目和這起試驗,無異於一副「醒腦劑」。在很多家庭對孩子從「散養」變成「精養」的背景下,不少家長需要的,正是這種能對抗焦慮與迷惘的「醒腦劑」。



比起孩子,很多家長更需要被「教育」,他們的親子教育中相互尊重與理解的意識當被喚醒。而西瓜視頻《考不好,沒關係?》這檔綜藝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用別具意味的形式,對眾多家長完成了一場「喚醒」——「換位思考」,就該來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月談 的精彩文章:

刷題時以為75+,實戰卻只得65,問題出在哪?
公考 | 聽君幾句話,勝刷千道題

TAG: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