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蘋果為什麼不能遷回美國生產?

蘋果為什麼不能遷回美國生產?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28日一篇報道,解釋了為什麼美國總統川普不該堅持蘋果回到美國生產。

一顆螺絲釘的重要性

2012年,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在電視上宣布,蘋果公司將在美國生產蘋果的Mac Pro電腦。他當時表示,這將是美國工人多年來製造的首款蘋果產品。但是,據參與該項目的三名匿名人士說,當蘋果公司開始在得克薩斯州生產這台計算機時,它卻找不到足夠的螺絲。

蘋果為什麼不能遷回美國生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3年末Mac Pro的螺絲

而1月29日來自參考消息網的報道,美媒稱,儘管美國和中國之間存在貿易爭端,特朗普總統也曾警告要「開始在這個國家(美國)製造電腦」,但蘋果公司不大可能將其生產線遷回美國國內。個中緣由,一個小小的螺絲釘說明了一切。在中國,蘋果公司依靠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定製螺絲的工廠。但是在得克薩斯州這樣一個據說各方面都發展得很好的地方,卻找不到合適的螺絲供應商。

據消息指出,螺絲短缺就是推遲產品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蘋果的承包商的加工車間每天頂多只能生產 1,000 多個螺絲,等到能大規模生產時,蘋果早已向中國購買螺絲。受訪的蘋果高管也表示,現在整個供應鏈都在中國,他表示,當你需要 1 千個橡膠墊圈只要去隔壁工廠要,要 1 百萬個螺絲,隔一個街區就有一家能給,需要客制化?那大概要多等個 3 小時。

執行者庫克也曾說過,中國非常的關注製造業,而美國卻開始停止擁有儘可能多的職業技能,中國的工具和模具製造商是美國的數十倍之多,所以蘋果在美國的生產很難順利。當然為了應對中美貿易戰的風險,蘋果公司正試圖讓供應鏈多樣化,包括移往越南及印度。但無論如何,蘋果都不可能再回去美國。

所以庫克令蘋果公司在2014年轉向與外國製造業合作,此舉大幅削減了公司成本,並提供了生產 iPhone 所需的巨大製造業規模。那些蘋果承包商廠房能綿延數十里,並僱用了數十萬人來組裝及測試蘋果產品,所有來自其他國家的零組件都運往中國。不過庫克對於 iPhone 被打上中國製造的卷標也是頗有微詞,大部分重要的高技術零組件還是美國公司所提供。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迫使蘋果陷入到兩難困境

去年在蘋果新品發布會召開之際,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擬議的關稅清單涵蓋許多蘋果產品及蘋果公司在美國業務中需要使用的產品,這些產品價格將因政策而有所提高,這些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即便蘋果把工廠遷回美國,美國的製造成本也將迫使iPhone等產品都將因成本提升而賣出更高的價格。其實,不管回不回美國,蘋果都將因關稅而導致產品價格上漲,這或導致蘋果產品因價格遭受銷售損失與用戶流失。

當前生產蘋果iPhone等產品的工廠與供應商不是蘋果的個人私產,而是蘋果的合作夥伴,蘋果769家供應商,350家來自中國,其次是日本,達到了139家,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中國,這幾個國家承擔著iPhone的主要元器件供應和製造生產。根據一份統計顯示,iPhone原材料及零件供應鏈來自於31個國家,蘋果手機裡面的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天線,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揚聲器,觸控馬達,玻璃蓋板,玻璃後蓋,金屬結構件,精密連接器等都由中國供應商供貨。因為這些,蘋果也不能搬回美國。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蘋果供應鏈的規模與廠商越來越多,牽一髮而動全身,蘋果要把工廠搬回,供應鏈廠商不一定答應。畢竟,供應鏈廠商雖然為蘋果提供相關元器件與組件,但畢竟雙方是合作關係,並不是隸屬關係。

不會撤離中國,廉價勞動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美國商務部前首席經濟學家 Susan Helper 也表示,還有很多是美國業者做不到的,中國是威權主義,很容易召集數萬人來為你工作,且美國工人也不可能全天候工作,但在中國卻能辦到。她強調,除非蘋果肯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而不是依賴大量低薪工人,那麼蘋果或許能夠回美國生產。

當然供應鏈外移的現象也與中國工人更為廉價有關,美國工人成本遠高於中國,許多廠商寧願進口中國零件,導致原本美國的工具機械商更加式微,不願意再擴大投資。但除了廉價勞動力外,美國政府的就業培訓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供應鏈基礎設施的發展也需要改善,才能真正挽回製造業。

此文引發了不少辯論,不過總體而言,美國製造業外移現象不僅是中國勞動力便宜的問題而已,中國政府對塑造製造業環境及基礎建設的投資遠高於美國,甚至可以說中國的政治及文化造就了最好的大規模的製造環境,不僅是刻苦的技術員工,其工程師也非常的聰明及高效,對緊急狀況的快速處理以及長期加班文化,當然也相對便宜,美國的製造業早已瞠乎其後。

就算現在科技業者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大概也只是將這一套生產方法帶到其他國家去,其中估計是不包含美國。當然美國在高科技研發上仍然非常有優勢,擁有更多的精銳人才及先進技術及專利,學術環境也相當的優秀,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文綜合Technews及參考消息內容報道

廣告商務合作,請聯繫0755-3324814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子商情 的精彩文章:

格力擬30億元購買安世半導體資產,入股聞泰
市值相差50倍,聯想為什麼不如華為?

TAG:國際電子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