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值得收藏)

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值得收藏)

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值得收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在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會破壞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其實,下面這些做法才是真正會傷害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

警惕1:學習和體驗的信息不符合兒童發展水平

兒童不是一個消極的容器,這邊信息輸進去,那邊原封不動地把信息輸出來。恰恰相反,兒童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在接收信息之後,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信息。他們輸出的信息也不是原封不動的,而是經過了處理,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輸出。所以,信息的內容和輸入方式要符合他們的發展水平,只有這樣的信息才能被他們理解,繼而以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輸出。

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尊重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不要強行輸入一些知識。0~2歲的寶寶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探索和了解世界的,千萬不要讓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脫離具體的事物去學習。比方說,讓這麼大的孩子看著卡片「冰」認字,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什麼用處,有什麼特點,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即使每天念好多遍,通過強化,他們看到這個字就能念出來,也不代表他們能把字和事物聯繫起來,學習到了這個事物的特性。這種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灌輸式」的信息輸入方式是我們要警惕的。因為這種方式實際上破壞了孩子探索世界、發現各種規律的積極性,割裂了知識和體驗,破壞了他們的興趣和內在動力,最終破壞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0~2歲的孩子可以玩冰塊,他們自己會感覺到涼冰冰、滑溜溜的。父母還可以和他們一起觀察冰箱里的冰塊、放在飲料里的冰塊,向他們提一些問題,鼓勵他們也提一些問題。讓他們具體地學習一個事物,以後他們看到這個字,由於有了事先的體驗,有了理解,學習、聯繫起來會更快,記憶、運用相對也會更好。這些是打下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基礎。

學齡前兒童甚至學齡兒童以具體思維為主,他們以動手、親身體驗的具體方式去學習。如果我們只用直接灌輸的方式,會破壞孩子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我在網上看到有的父母讓學齡前兒童背乘法表。如果他們不理解數與數的關係,即使能把乘法表死記硬背下來,也無法運用這些知識或者只能僵化地運用。這和我們想培養他們想像力、創造力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其實,一開始可以慢一些,給孩子時間去發現、理解和思考,不一定要直接讓他們背乘法表,可以讓他們數實物,先挨個數,接著跳著數,比如2、4、6或者5、10、15……孩子在這些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發現數與數的關係和規律,他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一個五等於五,兩個五等於十。即使孩子自己沒有發現,以實物操作作為依託,父母再指點一下,他們也能理解。通過這些具體的操作而獲得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通過這些具體的操作而獲得的觀察力、思考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源泉。

所以,我們首先要注意信息輸入的內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兒童當前的發展水平。如果輸入的內容兒童尚不能理解,我們只是把兒童當作消極的容器,信息雖然輸入到兒童的大腦,可是兒童不具備分析、整合這些信息的能力,就無法和他們的經歷產生連接,也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要求他們輸出的時候,他們也就無法以自己的方式輸出,只能以當初輸入的方式輸出(這就是所謂的死記硬背)或者乾脆忘記了。

所以,我們時常要提醒自己,在信息輸入的過程,有沒有允許他們觀察、思考、提問、犯錯,有沒有激發他們的興趣。這些做好了,輸入信息才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不要忘記,孩子置身於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的生活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源源不斷地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值得收藏)

警惕2:學習的過程不容許兒童試錯和探索

兒童的學習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對輸入大腦的信息,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理解,從而變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我們要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

兒童的學習往往是嘗試錯誤的過程。如果我們等不及,用一種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輸,其實是剝奪了兒童嘗試、學習和發現的過程,破壞了兒童獨立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現象很普遍。寶寶在玩玩具的時候,經常有長輩「指點」:應該這樣玩才對!寶寶拼火車軌道時,突然拿起軌道,當作手機,假裝給正在上班的爸爸打電話。爺爺說:不對,這是火車軌道,應該放在這裡!這樣的「指導」在生活中很常見。父母有沒有意識到,我們不遺餘力地指導反而破壞了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希望成人能以遊戲的心態面對孩子的遊戲,耐得住性子,管得住嘴巴,多給他們點兒自己的時間。

有個媽媽給寶寶買了個釣魚的玩具,18個月的寶寶非常喜歡玩。可是,媽媽發現寶寶經常把魚竿和魚鉤的方向弄反了,老釣不上魚,真替他著急,就去幫他把魚竿轉過來。可是,每次媽媽一幫忙,他就再也不玩了,這是怎麼回事啊?

當孩子正在專註地遊戲,思維不會因為專註而停滯,他正在開動腦筋,思索為什麼魚就是不上鉤呢?而媽媽的出現干擾了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他當然會不高興了。所以我們要忍住!在開口之前,看看孩子的狀態吧,是專註的還是想尋求幫助了。如果媽媽只是在旁邊觀察孩子,等他要求自己幫助時才去幫助,孩子就不會不高興了。如果孩子沒有來求助,還是不要急於幫助吧。讓孩子專註地嘗試一件事,賦予寶貝靈光閃現之前的觀察和探索的時間,可能多次嘗試以後,他自己就能發現問題了!這種發現帶給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會比父母直接教給他強烈得多。以後他再碰到問題,就還會先嘗試自己努力解決。這種良性循環會讓他們學習得更多,也強化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正是他們探索世界奧秘的最強勁的動力。有了這些動力,才使得想像力和創造力有持續發展的可能。

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值得收藏)

警惕3:追求標準答案,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表達

我們怎麼發現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呢?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可以通過說、書寫、畫畫、搭建某些作品等方式,讓他們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要允許孩子自由表達。不允許孩子以自己的特點自由地輸出信息,也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父母和老師不知不覺創造出一種「追求正確答案」 「追求唯一標準」的教育氛圍。有的媽媽問,孩子本來挺喜歡畫畫,上了畫畫課或者看了示範,反而不願動手畫了,怕自己畫不好,怎麼辦?這樣的問題比較普遍。周圍的成人要省視一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

父母和老師的一些評價有時候會不自覺創造出一種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氛圍。如果評價只關注最終結果,跟樣本比,跟老師比,跟別的小朋友比,評價孩子畫得好還是不好,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感覺,「我需要達到某種標準,這個標準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如果有的孩子認為無法達到那樣的標準就是失敗,那自然就不願意再畫了。所以父母和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評價,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表達。不要用「好」「正確」等詞語去評價,可以具體地評價每個孩子的特點和閃光點。沒有了唯一標準的框框束縛,孩子才會輸出各種可能性。

更何況,很多時候並沒有一個最好的或正確的答案,比如藝術的表現,再如自己對一個問題的想法。只有當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想法,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他們才不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疑慮:「我想的是不是唯一正確的?」也沒有人會嘲笑他們,他們也不會嘲笑別人。沒有了這樣的後顧之憂,孩子才敢於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相反,讓孩子追求條條框框里的答案,當然會破壞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講到創造力,我們通常會提到集中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和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的不同。集中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唯一一個最佳的辦法解決問題。通常標準化考試甚至智商測試要求這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針對一個問題能想出好幾種不同可能的解決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都很重要。有時候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初期,利用發散思維,評估各種信息,提出不同可能性,然後組織、整合這些辦法,找到一個最佳辦法。

當周圍的教育氣氛偏向鼓勵集中思維的時候,像剛才提到的,學校里鼓勵孩子去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那麼,父母可以做一個緩衝帶,多帶著孩子做一些體現發散思維的任務,讓他們有提出自己想法的勇氣和信心,有開放的心態,容納不同的想法,想像不同的可能性。這一點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

相信看到這裡,父母們已經明白了:學習並不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關鍵在於我們怎麼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在想像力和創造力產生的每一個環節,獲得充分的包容和鼓勵。

一個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具備很多特點,比如,他們對萬事萬物有著非常細緻的觀察力,對解決某一問題能傾注很強的專註和熱情,並且有面對困難不輕易放棄的精神等。父母要從兒童整體發展出發,幫助兒童打好厚實的基礎,給予他們充分的包容,培養他們各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耐心搭好每一塊通向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磚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發展比較均衡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良的小阿獃呆 的精彩文章:

佛說:千金難買,一個在乎你的人!(深度好文)
取悅自己,才是最高級的幸福!(深度好文)

TAG:善良的小阿獃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