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在中國,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大部分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至於很多孩子從小就背上很大的負擔,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孩童時光被無情的剝奪了,但中國人似乎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因為他們非常信仰這句話,叫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那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呢?我們不妨看看德國人又是怎麼做的。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德國的幼兒園是不分大班小班的,只要不到上小學的年齡就都被混在一起。在上了小學以後,他們每天只有上午半天的課,那下午呢?下午就一個字「玩」,和小朋友做遊戲,草地上踢皮球,隨你的便。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英語課是小學三年級才有的課程,那中國的家長肯定會有此疑問,三年級才上英語課,那初中之前只有三年的時間,能和中學銜接好嗎?這個問題明顯是多慮了,因為他們四年級就畢業了……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四年的小學時光度過以後,由老師根據孩子自身的興趣特長來因材施教,如果你在學校中很早的就展示出良好的動手能力,那麼老師很有可能推薦你學習技工或中專,如果你有比較好的運算能力,頭腦比較靈活,可能會推薦你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也就是說,在德國,上大學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唯一的出路,也不是唯一的成才之道,在德國孩子上大學的比例並沒有中國高,當然,他們能夠自由的選擇也和他們國家的良好的社會結構有關,這個我們國家目前做不到。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德國人有著自己對於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們反對過早的對孩子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一塊硬碟,他們要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否則就變成了填鴨式教學,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拔苗助長,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的成長。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但也許有人會問,那德國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就等同於放任自流嗎?當然也不是,德國人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素質教育,而不是灌輸知識。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比如他們會教育孩子基本的社會常識,例如不允許暴力鬥毆、不允許大聲說話、對於女生要禮讓,對於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等這些將來做人的基本禮節,就算將來孩子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但是他們不能作為危害社會的人,不能做一個讓人厭惡的人,這樣的孩子將來不是人才起碼也是個紳士、是個淑女。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他們的孩子在園內的課外活動佔據著全天大量的時間,孩子們登梯上高,追跑玩鬧。老師們基本只是遠遠看著,不進行干涉。而且他們的活動場所從來不存在什麼橡膠操場,都是沙地、草地、石子地,他們要在這裡完成「摔打和錘鍊」,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為大人的必然過程,而放到中國,家長們看見可能會暈過去。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德國的孩子會在幼兒園及小學內掌握一定的動手能力,自己洗澡、吃飯、刷牙、換衣服、穿鞋、這些自己的事情是絕對不會受到成人干預的,並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大人們會把自己和孩子擺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對話,家裡出現一些決策的時候,小孩子是會被當作一個「人」來看待的,比如家裡要買什麼汽車,買什麼電器,房子要怎麼裝修,爸爸要換什麼工作,孩子都是可以坐上檯面參與探討的,他們會被尊重,而不像在中國,一句:」你一個小屁孩,你懂個屁,別搗亂,去一邊玩去」將你拒之千里。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在中國,很多情況就是父母說什麼都是對的,父母是絕對的權威,我是你爸爸,所以我就是王法,即便我說錯了你也不能頂嘴。這對孩子的是非觀念未必能起到良好的引導,在德國父母說錯和做錯事情的時候是能夠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平等的對話,這個是我們最應該向他們學習的。

狂攬半數以上諾貝爾獎的德國這樣教育孩子,令中國人沉思

這個只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包攬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儘管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們也許贏在了起跑線上,卻有可能已經輸掉了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