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最低效的思維陷阱,是不會找問題

最低效的思維陷阱,是不會找問題

一個正確的問題,勝過十個答案



我做過一段時間諮詢行業。雖然時間不長,但我往後這麼多年的思維習慣,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今天的這個感悟,就和這段諮詢公司的工作經歷有關。



諮詢工作的本質,是為客戶解決特定的問題。



一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比如商業經營,市場開拓,人力資源,投融資併購等等。


當這些問題無法在內部得到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外部第三方的力量介入。



而諮詢顧問,就是幫客戶解決問題的人。



關注我時間比較久的朋友,知道我喜歡寫一些邏輯分析,結構化思維的文章,但這些其實只是諮詢行業的基本功。



這份工作教會我最有價值的東西並不是邏輯思維,而是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卻十分重要的技能。





一、學會如何找問題


一個正確的問題,勝過十個答案。



這話是帶我的第一個老闆說的,我一直記到現在。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不是

「好問題」

,而是

「正確的問題」



它們的區別在於,「好」和「不好」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評判。


一個問題在某些人看來是出乎意料並能啟發思考的,他可能就會覺得「好」。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個問題早就被討論過多次,能挖掘的價值已經見底,他可能就會覺得「不好」。



然而「正確的問題」就不一樣。




它看上去也許平平無奇,沒有新意,也不怎麼激動人心。但它邏輯簡單,直擊本質,我們經常說「就是這個問題,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這就足矣。



舉個例子,營銷諮詢里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產品銷量不好怎麼辦?」。


我認識一位工作多年的諮詢業前輩。她在這個行業做了15年,是我見過少有的敢對客戶說真話的人。面對這類諮詢,她的總結通常都是:




95%

的產品銷量不好,都是因為產品質量不好。只有

極少的5%

才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然而,大多數諮詢顧問,甚至是客戶都不會直面這個問題。因為它太簡單,太樸實,它不夠「好」。



尤其是有些諮詢顧問們,他們拿著不菲的傭金,做了一大堆調研,如果最後告訴客戶這個答案,是要被炒魷魚的。



但事實呢?就是產品質量不好。



一輛汽車,買回來一年要返修兩三次。即使你做再多的廣告,找再多的明星,建再多的渠道,想再多的「顛覆式創新」,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一杯奶茶,用的茶葉就是不好,口感就是和袋裝沖泡的一樣,即使你提再高的溢價,門店弄得再漂亮,杯子設計得再好看,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同理,一個演員演技爛,即使你上再多的熱搜,雇再多的水軍,參加再多的綜藝節目,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汽車是用來開的,奶茶是用來喝的,演員就該好好演戲,什麼角色就是什麼定位,不要捨本逐末。



這些做法在短期內可能有益,但從長遠來看一定是失敗的。



大家不妨看看身邊,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正確的問題,來自你對事物本質的探求和理解。它不需要華麗的詞藻裝點,也不需要逼格滿滿的描述。



相反,它簡單,清晰,甚至樸實無華。



這世上沒那麼多玄學,很多道理就擺在那裡,只是你不願面對。



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首先要學會去找正確的問題,而不是好問題。



去看它是否完美對應和解釋了眼前的現狀,而不是考慮它說出來夠不夠驚艷。



這是我上的第一課。

二、如何判斷「正確的問題」



我上的第二課是,就是如何判斷「正確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做分析,面對的往往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許多個問題。這時就要抽絲剝繭,找到最關鍵的問題。



如何梳理問題之間的聯繫,甄別不同問題間的因果,這才是最考驗思考能力的地方。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通常會遇到兩類「關鍵問題」,下面分別來講。





  • 第一種「關鍵問題」:高維問題



什麼意思呢?我先舉個例子,大家往下看就明白了。



現在,假設你要開一家奶茶店,你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也許很多人會說,奶茶要好喝,要有自己的爆款,要有規模品牌效應,店鋪要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等等。這些都沒錯,但都不是關鍵。



關鍵是什麼呢?我說一個,

消費者的效益成本比



即,消費者喝完奶茶後獲得的身心愉悅感,與他購買一杯奶茶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甚至體力成本,這兩個數值之間的對比。



這個數值越高,生意越好;反之,則越差。



奶茶好喝重不重要?重要。



但如果奶茶店開在一個人跡稀少的地方,這份「好喝」的奶茶能否厲害到讓顧客不惜走半個小時過來購買?



人流重不重要?重要。



但你的奶茶喝起來跟袋裝衝出來的一個味道,即使你開在黃金地段,生意一樣也會被其他奶茶店搶走。



規模化經營重不重要?重要。



但你連一家店的服務都做不好,顧客抱怨連天,你去開100家店只能把你的麻煩放大100倍。



想要做一家受人歡迎的奶茶店,要麼你去提升顧客使用產品的愉悅度(不僅僅只是喝奶茶,而是整個購買和體驗的過程),即公式的上半部分;



又或者,你可以想辦法降低顧客付出的成本,即公式的下半部分(如下圖):



找到這個關鍵,接下來就可以列出行動計劃,安排資源,一切順水推舟。



但這還只是店鋪的對外經營。對內的管理,又會有一大堆問題。篇幅有限,這裡就不作展開。



其實豈止是開奶茶店,賣任何產品不都是這個道理嗎?



在這個例子中,效益成本比就是一個高維問題。它是對影響奶茶店成功的低維問題(人流,口感,服務等)的高度概括總結。



當我們將不同的低維問題進行梳理和簡化,再用一種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時,這就形成了一個高維問題(如下圖):

這種方法適用於任何複雜問題的分析中。很多時候我們找不到關鍵問題,是因為只看到了一部分關鍵,而非全貌。



有個成語很好地形容這個現象:

盲人摸象



在片面的現象上糾結不清,一條路走到底,那是永遠找不到正確答案的,因為你的問題一開始就搞錯了。



不想做「盲人」,就要學會看全貌。看完了全貌,接著去做總結。



總結出來的東西,不用唬人,也大可不必「牛逼」,只要能完整對應和解釋所有的現狀就好。



如何去訓練這個能力?



很簡單,多去看一些商業案例的分析文章,甚至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博弈,這都是很好的思維訓練素材。





  • 第二種「關鍵問題」:導火線問題



導火線,顧名思義,就是點燃一切的源頭,它是所有原因的原因。



導火線問題和高維問題的區別在於,高維問題是對現有問題的高度概括總結,是一種囊括與被囊括的關係。



導火線問題不需要做總結,而是已經擺在那裡,你要用火眼金睛把它揪出來。



如果用邏輯思維中的兩種基本框架來類比,高維問題類似於歸納思維;導火線問題類似於演繹思維(如下圖)。



下面我同樣舉個例子來說明。



我經常收到一類年輕讀者的困惑,就是為什麼一份工作堅持不下來,自己也總是不受重視。



很多人一份工作做了幾個月就跳槽,再找下一份依然不滿意,於是接著跳。



縱觀他短暫的職業生涯,沒有一家公司呆過超過一年,也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技能。什麼事情都只知道三四成,專業就更談不上。最後,他迷茫了。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我們用「導火線問題」的思路去探究,就很容易發現癥結所在。



表面上看似乎有許多問題。用他們的原話說,「感覺老闆不器重」,「就像個打雜的」,「接觸不到核心工作」,「沒有成長空間」......



但這都不是關鍵。因為任何一個年輕人,在剛畢業的時候,都會面臨這樣的對待。這是普遍共性,大家都這樣,不只有你面臨這些。



這時我們可以往後推理,為什麼老闆不器重?為什麼接觸不到核心工作?為什麼沒有成長空間?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你覺得是什麼?



這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你如果器重一個人,願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做,他身上什麼特質才會讓你做出這個決定?



我的答案是

潛力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一定想得到這個答案。




因為沒有表現出自己的潛力,所以老闆不重視你;

因為老闆不重視你,所以交給你的工作都很普通;

因為交給你的工作都很普通,所以讓你覺得沒有成長空間;

因為覺得沒有成長空間,所以你馬上跳槽到下一家公司;

因為你沒有意識到關鍵問題所在,所以你在下一家公司繼續上一個輪迴。



我們按照正向的邏輯捋一下,就不難發現,「沒有展示潛力」這個導火線問題是如何引發一系列連環問題的(如下圖):



此時,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呼之欲出,那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想辦法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性和行動力,這些都叫潛力。



如何去做,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篇幅有限,今天不作展開。



當然,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思維方法,所以簡化了許多外在條件。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有時並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原因,比如展示了潛力但對方裝作看不見,這時的導火線問題就變成「老闆眼瞎」,你的解決思路也要隨之改變。



這就是導火線問題的推導方法:



打破沙鍋,層層追問,最終抓住所有問題的源頭。

以上就是兩類關鍵問題的特徵。我強烈建議大家,在開始任何一段分析的時候,先多花點時間去尋找正確的關鍵問題,這比你去找答案還要重要。



就像開車一樣,找問題是「方向」,找答案是「抵達」。先有方向,才能抵達;沒有方向,那是亂開,得回駕校重新學。



那麼如何保證自己找對了關鍵問題?最後Boy 分享三個「靈魂拷問」,幫助大家做檢查:



  • 它囊括了所有的已知問題嗎?



  • 它是導致所有問題的源頭嗎?



  • 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問題是否都能迎刃而解?

2018已經過去,2019我們再接再厲!

本文作者張良計,一個左手乾貨,右手雞湯的真性情

boy

。轉載自微信公眾

號「張良計」

(id:zhang_liangj)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和pixabay。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ofo前城市經理:我這一年啊,裁掉了27個員工,包括自己
知乎年度高贊:其實2019的許多答案,早已寫在2018的問答里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