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根本不是西施,而是自己的親閨女

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根本不是西施,而是自己的親閨女

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天空群星璀璨,百家爭鳴,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墨子等聖哲以永恆的智慧之光普照天宇普照芸芸眾生,深刻影響著人類發展的走向和進程。然而,在這個聖賢輩出、令人心馳神往的時代,天子公卿侯王將相卻並未汲取聖賢的思想甘露和智慧瓊漿,世界的東方依然是諸侯紛爭,殺伐不已,民生凋敝,禮崩樂壞的凄景慘況。亂世出聖賢,也出佳人,因為聖賢微微蟄伏,佳人得以亭亭玉立,妲己、褒姒、驪姬、西施……這些長袖善舞的美女,被政治黑手推上了歷史的舞台,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元前494年,興兵伐吳的越王勾踐,反被吳王夫差戰敗,被迫向吳國稱臣,為吳國奴。三年後,勾踐獲釋回到越國,在范蠡、文種等人的鼎力幫助下,卧薪嘗膽,實施滅吳九術,以圖東山再起,滅掉吳國。九術之一,是以美色迷惑夫差,消磨夫差的意志,對夫差的思想和專斷施以有利於越國崛起吳國衰落的影響。

諸暨苧蘿山下有東、西兩個村子,西村頭有一條小河蜿蜒流淌,遠望河床似細腰圓臀酥胸隆起秀髮飄逸的側睡美人,河水如輕盈的白練綴滿蓮花飄進伊的夢境。范蠡踏遍水千重山萬座,人似黃花瘦,終於在苧蘿山下西村的河邊尋到了正在浣紗的絕色美女西施。

西施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予筆力不逮,用文學語言描繪西施之美,無非是「膚如凝脂、面似桃花、眉目含情、唇紅齒白、玉樹臨風」之類的美好詞句,難免會落進美女臉譜化的俗套。無法想像西施怎麼美,但可以知道西施多麼美。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還有史料云:西施每入市,人願見者先輸金錢一文。大文豪蘇東坡也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大詩人李白更具想像力: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鏡湖浩瀚,荷花吐發,美麗西施,泛舟採蓮,人慕其名,爭餐秀色,因為舟集人聚,場面盛大,使寬闊的若耶溪都變得狹隘了。

西施進了宮中,美壓群芳,傾倒君王。對此,妃嬪們妒火中燒,一位受越王寵愛的妃子醋意十足地說,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貌美,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輕盈。西施生活在鄉村,浣衣、賣薪,忙忙碌碌度日,不挑食,不裹腳,不做健美操,因而大腳,體態略豐。楚王好細腰,宮娥多餓死。只是吳王喜歡細腰女子,為了迎合吳王口味,人們才說西施體態略豐的,實際上,在一般人看來,西施絕對是理想的身材;腳雖不是三寸金蓮,但在現代人眼裡也絕對是秀腳美足,可問題是夫差喜歡纖足巧步。對照妃子的挑剔和夫差的口味,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選人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她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越王很滿意;進而又訓練禮節,使其一肌一容,舉手投足,盡態極妍,接人待物,十分得體。將一位浣紗女打造成了修養有素的宮女。然後,又精心打扮西施,使西施更加嫵媚多嬌,分外迷人——烏黑油亮的髮髻,高聳而蓬鬆,羊脂玉做成的雙笄,頂端雕刻著鴛鴦戲水的圖案,栩栩如生,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捲髮齊肩,香風氤氳,白皙的頸項掛著一串晶瑩剔透、流光溢彩的玉珠飾物,並配上裁剪和制衣大師新製作的華麗適體的宮裝,宛如仙女下凡。越王勾踐覺得西施的一切已無可挑剔,方進獻吳王。

西施進了吳國宮中,起初,如履薄冰,心情非常緊張。因為,在她的腦海里吳王夫差是一位喜怒無常的暴君,蠻橫無理,薄情寡義,頭腦簡單,動輒殺人。西施沒有忘記勾踐和范蠡的教誨,在盡心服侍夫差的同時,處心積慮地想幫越國做點事。然而,夫差是一位感情細膩而又善良的人,很喜歡西施,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腳穿木屐,裙系小鈴,立於其上,當舞姿翩翩、梨花帶雨時,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夫差對西施百般呵護、寵愛,以致於與西施一同進宮的美女鄭旦因受夫差冷落,不久鬱鬱而終。

可能因為感情的原因,西施在吳國的滅亡上並未起到什麼作用。如王安石詩云:「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基。但願君王誅宰嚭,不愁宮裡有西施。」夫差以「正義之師」標榜自己,東征西伐,也是夫差為爭取霸主地位而自主做出的主張。很多人把伍子胥被投入江中,說成是西施說服夫差的結果,其實不然,夫差力主北伐,這是他不可動搖的稱王稱霸的意志體現,為此他還不惜大費國力在自己統治的疆域的北方挖掘了河渠,也就是邗溝,以運輸戰爭物資,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一千八百年修築一千八百公里京杭大運河的接力賽序幕,而伍子胥認為消滅心腹禍根越國比北伐齊國更重要,「越不為沼,吳其泯也」,只有除去越國這根背之芒刺,吳國才能高枕無憂。君臣的政治主張不同,伍子胥對夫差頗有微詞,夫差也對曾經為吳國強盛做出卓越貢獻的伍子胥心存不滿,更令夫差不能容忍的是,伍子胥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改姓王孫氏,在太宰伯嚭的誣陷下,早已厭倦伍子胥的夫差遂賜其名劍屬鏤,伍子胥被逼自殺。性格決定命運。伍子胥是個復仇惡魔,他率軍剛剛攻陷楚都郢時,就匆忙掘開已於十年前死去的平王之墓,拋屍地上,鞭之三百而後已。伍子胥的摯友申包胥聽說此事後,派人對伍子胥說:「縱然天道因畏於人勢而一時退避,然而總有恢復之時。天道再現時,你的暴虐行為,一定會受到懲處的。」伍子胥性格固執,行事激烈,註定他在宦海沉浮中難以壽終正寢。夫差最大的愚蠢,是他為勾踐和范蠡所蒙蔽,過分自信,輕視越國,使得越國韜光養晦,國力日盛,並趁機滅掉了吳國。

吳王夫差被俘,勾踐念自己走投無路時,夫差產生惻隱憐憫之心,免其一死,並允許他回到越國,故決定讓夫差到舟山島當百家之長,並派男女各300人侍奉他,但夫差覺得愧對列祖列宗和他的子民,無顏再活在世上,便刎頸自盡。范蠡有意領走西施,與其幸福地生活,但已今非昔比的勾踐和王室族親認為西施是亡國的禍水,決不能讓她活下去,便不顧及范蠡的感受,決定把西施拋入江中。閱盡人間冷暖的西施,去意已決,欣然赴死。後人感慨西施不得善終,於是,編了個故事——於吳國滅亡之際,范蠡偷偷救出西施,藏於家中。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並且早已看出越王頸長嘴尖,是個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之人,於是,帶著西施從海路逃到齊國。此舉卻招致唐人韓愈的不滿:「為人謀而不忠者,范蠡其近之矣。」范蠡和西施在齊國海邊多年從事農耕和實業,成了腰纏數十萬金的富翁;後又在陶暴富,財產達數億之多,西施過上了無比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編得很美,讓人蕩氣迴腸,為何會編出這樣一個故事呢?還是讓作家沈從文回答吧!「不管故事還是人生,一切都應當美一些!丑的東西不全是罪惡,可是總不能令人愉快。我們活在這個現代社會中,被官僚、政客、銀行老闆、理髮匠和成衣師傅,共同弄得到處是醜陋,可是人應該有個較理想的標準,也能夠達到這個標準,至少容許在文學藝術上創作那標準。因為不管別的如何,美應當是善的一種形式。」

西施,一個美麗、淳樸、善良的村姑,享盡人間富貴,又死於無辜,讓人扼腕嘆息。在家天下的國度里,女人不要走進政治,政治是政客的天地,女人只是政客手中的一粒棋子,隨時會被丟棄;女人是感情的尤物,被視為紅顏禍水,絕少會因美人計功成而位尊身榮。

唐代詩人 皮日休有詩云:「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不僅振振有詞地證明西施確有其人,而且還把西施當作越王滅吳的最大功臣。事實卻不然。西施之名並未見記載於《春秋左氏傳》和《史記》等正史,只出現於後漢時代編纂的《吳越春秋》等野史中。有學者從《國語?吳語》和《國語?越語上》、《國語?越語下》中考證出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根本不是西施,而是自己的親閨女。《國語?吳語》記載,勾踐慘敗時,他的兒子諸稽郢作為使者,在夫差面前說了這樣一段話: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箒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一介嫡女,就是勾踐的親生女兒;一介嫡男,就是諸稽郢本人。《國語?越語上》、《國語越?語下》記載,(越大夫文種)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婚配講究門當戶對,戰敗國向戰勝國「貢獻」女人亦如此,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可見,西施無緣嫁吳王。直到東漢時期紹興人寫了兩部書——《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才有勾踐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夫差之說,併流傳至今。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大事我先知 的精彩文章:

「崑崙奴」是何種人?為何在唐朝貴族們不惜千金?

TAG:文玩大事我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