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羲之《大報帖》(摹本),25.7×10.1厘米。日本私人藏。

《大報帖》帖文三行二十四字(繁體):

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2013年1月8日清晨,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作品的唐代雙鉤精摹本,並將其稱為「世紀新發現」。據報道,摹本寫在長25.7厘米、寬10.1厘米的紙上,共3行24字,紙張為畫有豎線的縱簾紙。從上有王羲之兒子的名字「日弊」和整個字的風姿來考證,應屬於王羲之的早期臨摹本。專家鑒定該摹本是由遣唐使帶到日本的,隨後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完好。該摹本於1月22日至3月3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書聖王羲之特別展」上首次亮相。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單國霖表示,如確為真本,無疑為稀世之珍。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真跡早已不存於世。一種說法是,唐太宗愛極了王羲之的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後便以其作品陪葬。如今人們能夠看到的王羲之作品只剩歷代書法家的摹本,其中,唐代的精摹本被當作準真跡看待。

單國霖表示,「如果日本此次發現的唐摹本王羲之帖為真,無疑可稱之為稀世珍品。確有唐摹本王羲之帖早在唐代就傳至日本,比如幾年前上博從日本借展的《喪亂帖》。目前已知的王羲之帖少之又少,在中國不超過10件。其中寶島台北故宮藏有《快雪時晴帖》、《遠宦帖》,《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裝),上博藏有《上虞帖》。2010年《平安帖》現身拍場時,以3.08億元拍出令人震驚的天價。」 (據《文匯報》)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最近發現的一件精摹本作了鑒定,結論是從字跡與內容判斷,應屬7到8世紀由唐代宮廷製作的王羲之書跡精摹本之一。

2、 此帖摹本長25cm、寬10 cm、三行共24字,為尺牘的一部分。摹本為日本私人收藏品,去年秋天以來由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富田淳先生對此帖作了鑒定,命名為《大報帖》(圖1)。

3、 鑒定的根據為:(1)摹本文字部分是以高超的「雙鉤填墨」的技法精緻製作而成的;(2) 文中出現了王羲之有一子名「期」(小字)以及王羲之尺牘常用的「日弊」語;(3)書法與《妹至帖》(圖2)非常相似。

4、帖文解讀作:「(便)大報期転呈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大意解作:「從期那裡得到了有關大(親友名)的消息,看樣子他心情不甚愉快,我想還是隨心所願順從情感比較好,我每日身體疲憊,如此度日只是為了你! 」

5、摹本為縱簾紙,帖前附有幕末至明治時期的古代筆跡鑒定權威、古筆了仲鑒定的「小野道風朝臣」之筆的紙條。根據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判斷,有縱紋的縱簾紙當為遣唐使們所帶回來的。

6、據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富田淳先生稱,王羲之的精緻摹本數量極為稀少,世上最多也不出十件,而此件應列入其中。此摹本水準極高,字跡應接近真跡。

相關資料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縱25.3厘米,橫5.3厘米。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

釋文: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視之。

《妹至帖》為唐代根據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雙鉤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兩字而得名。2行,17字。草書作品。作品無題跋和收藏印記,亦未見著錄。1973年在日本五島美術館「昭和蘭亭紀念展」上首次公開於世。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中展出。

富田淳撰文介紹《妹至帖》:「被貼在『手鑒』上」的「手鑒」,是鑒定家鑒定古代墨跡時的比較資料。鑒定家將歷代著名書跡分割成數行,收於冊頁,作為比較資料。

《妹至帖》曾收於手鑒,並被切斷成二行十七字,然後與《喪亂帖》、《孔侍中帖》運用同樣紙張、同樣技法製成為王書響拓本。源高名(914-982)《西宮記》中有醍醐天皇駕崩記錄。據載,祔葬品中有王羲之書法三卷,即《樂毅論》、《蘭亭序》、《羸》等三卷,原本此三卷並非原跡,醍醐天皇於917年(延喜十七年)借覽保管於宜陽殿的「累代書法」,並令人模寫之。富田淳表述:「有人指出,此處所見之《羸》或許是指《妹至帖》」。若《西宮記》記載是指《妹至帖》,《妹至帖》則也許亦與《喪亂帖》、《孔侍中帖》同樣,是於公元710年至794年奈良時代舶載來日本的王羲之帖之一。因收於手鑒,保存狀態良好,在探討向拓本技術上亦為珍貴材料。由於中國歷代著錄不見此文,作為王羲之研究的新資料甚為重要。

2007年11月26日舉行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妹至帖》起拍價不到2000萬元,立即有人叫價至2100萬、2200萬,但之後卻沒有人繼續喊價。由於該價位尚未達到拍賣底價,最終導致流拍。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羲之楷書師法鍾繇,草書學張芝,亦學李斯、蔡邕等,博採眾長。他的書法被譽為「龍跳天門,虎卧鳳闕」,給人以靜美之感,恰與鍾繇書形成對比。他的書法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後代尊為「書聖」。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他所書的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陞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他出身於名門望族(琅琊王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14歲時,家族助晉室南渡建立東晉於江南建康(今南京市),與陳郡謝家同為東晉著名家族,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句。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鑒相中為「東床快婿」。初為秘書郎,後由征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

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衛夫人(鑠)學書法,後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初目貼》、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日本NHK電視台宣稱發現中國「書聖」王羲之《大報帖》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拓本(77x215c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