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琴」就是「琴棋書畫」里排第一的古琴。我們在電影電視劇里都見過古琴,它有七根弦,身型修長,大概一米長,一般會擺在一個專門的琴桌上。古琴最經典的亮相,應該就是在《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了。諸葛亮一個人、一炷香、一張琴,就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這個故事完美地體現了古琴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氣定神閑、高雅神秘,琴音還會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文藝作品裡要是想表現人物氣質不凡、品位高雅,或者兩個人物之間心意相通,古琴就是一個特別好用的道具。金庸先生就把這招用得出神入化。在《笑傲江湖》里有一個關鍵情節,名門正派的劉正風跟邪教的曲洋有一段超越世俗善惡的友誼。金庸就安排他們倆以琴相交,用琴簫合奏《笑傲江湖》曲來表現他們的友誼。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古琴的意象反覆出現在《笑傲江湖》這部小說里。甚至可以說,《笑傲江湖》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庸把古琴這個符號用得太好了。古琴可以快速調取出本來就寫在中國人心中一系列的意義,比如「知音」「琴瑟合鳴」。對於中國人來說,古琴早已經不是一個樂器那麼簡單,它是中國文化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同時,古琴也成了最能代表中國的聲音。上個世紀,美國的一艘太空船「旅行者號」曾經帶著一張唱片從地球起飛,向整個宇宙播放人類的聲音,尋覓外太空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意義

我們都聽過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兩個人物,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是他的知音,能聽懂他的琴聲要表達什麼。這就是知音的字面意思。後來子期病逝,伯牙傷心欲絕,一狠心把琴摔了。摔琴這個極端的行為,把知音的內涵引申到了知心。子期不在對誰彈?我們平時用「知音」這個詞的時候,用的也都「知心」是這層引申意。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這個故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了。說明在那個時候中國人就認為,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就是古琴的第一個初始意義。古琴能有這樣的能力,當然是因為它是一個優秀的獨奏樂器。上古的時候,古琴本來跟編鐘、陶塤等上古樂器一樣,是宮廷祭祀中的合奏樂器。古琴有很多優點,讓它從眾多上古樂器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奏樂器。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音樂表現力特別好。表現力強有一個條件,就是音域要廣,這樣在樂曲選擇上就不會受太大限制。即便是跟西方主流的獨奏弦樂器相比,古琴在這一點上也毫不遜色。古琴有7根弦,在弦樂器里算是很多了。我們常見的表現力強的弦樂器還有吉他和小提琴,吉他是6根弦,而小提琴只有4根弦。對於弦樂器來說,每多一根弦,就意味著樂器的音域會擴大。所以小提琴還得有其他兄弟來幫忙,像大提琴、中提琴,幫它完成更低音域的曲子。另外,表現力強還要求樂器能夠有更多豐富的表現效果。古琴的琴弦很長,所以彈一個音,它在音高上就可以有很多變化。你可以想像一下搖滾樂吉他手炫技的畫面,他們會用左手在琴頸上從頭滑倒尾,讓一個音跨越幾個八度。古琴琴弦能夠發音的有效長度是110厘米左右,比吉他還多了40厘米左右。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不過,琴音可以表達心意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高羅佩說,古琴跟其他99%的樂器都不一樣。它不僅跟西方樂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類的中國民樂也完全不同。大部分樂器在演奏的時候旋律性都很強。說得形象一點就是,能跟著哼出曲調來。所以,一般人欣賞的時候不會有什麼障礙。而欣賞古琴就難在這裡,它的美不體現在旋律,而是體現在單音的表現力上。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會覺得不好聽。因為古琴音樂美在一個音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這有點像戲曲里的唱腔,一個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變化、拖好長時間。在琴曲中,每一個音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傳遞彈奏者的情緒和意境。所以作者說,古琴的本質,就是用音響來寫意。

古琴單音的表現力靠的是複雜的指法。作者在書里列舉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個之多。如果你想學彈古琴,基本上前幾年的時間你都得學習指法。右手食指怎麼撥動琴弦,左手又怎麼能配合右手製造出不同的效果。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因為指法複雜,古琴還有一套專門的記譜法,叫減字譜。這個記譜法記錄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類似的記譜法,不過比古琴要簡單多了。而且吉他譜可以換成五線譜,也不影響演奏,但是古琴譜就不行。因為光記錄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彈。有了減字譜,古琴曲就可以流傳下來。但是流傳下來的琴譜,因為只記錄指法,而沒有節奏等等其他的標記,就給後來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創作空間。推薦你聽一下《酒狂》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節奏快的、節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兩首不一樣的曲子啊。

總之,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演奏者才可以通過用手指觸弦這個動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轉換成琴聲傳達出去。琴音是可以表達心意的,這不僅僅是古琴作為一個樂器的功能,更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底層邏輯。也就是說,彈琴不僅成為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成了人表達自我的一種隱喻。中文裡和表達內心有關的詞很多都跟琴有關係,除了「知音」,還有「心聲」「心弦」等等。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不過,古琴想要獲得後來那麼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還不夠。它還需要另外一層更重要的初始意義。它不只是一種樂器,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工具。這就要從先秦兩位重要的琴人,孔子和周文王說起了。

孔子和古琴的淵源很深。可以說,古琴在中國能有這麼高的地位是因為孔子的推崇。《史記》里說,孔子跟著師襄子學彈琴。師父三次跟孔子說,你可以學新曲子了,都被孔子拒絕了。第一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掌握方法;第二次他說,自己還沒領會曲子的意境;第三次他說,自己還沒有感受到作者是誰。突然有一天,孔子好像頓悟了,對老師說:我知道作者是誰了。那人就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寫出這樣的樂曲呢?這下可把老師震驚了,師襄子趕緊起身拜了兩拜,說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文王操》就是周文王做的曲子。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為什麼孔子的這個頓悟那麼重要呢?《論語》里有另一個故事正好能解釋這個問題。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在魯國的武城當官的時候,遵從老師的教導,用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績。孔子來到武城,聽到四處都是弦歌之聲,對子游很滿意,覺得他不光理解了自己的思想,還能身體力行。這個故事叫作「子游弦歌」。

我們知道,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堅持恢復先王之道。在學琴的故事裡,孔子從琴中聽出了周文王的聖德之聲,於是,先王之道有了一個非常具體的呈現方式,就是琴聲。而在子游的故事裡,孔子在琴聲中,看到了禮樂教化之下的理想社會,先王之道又有了一個非常可行的傳播方式,也是琴聲。這就讓古琴成了「聖王之器」,成了文化傳統的載體,琴的音樂也被稱為「太古遺音」。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在孔子的故事裡,琴擁有了高於音樂本身的超能力,它能夠實現禮樂教化,成為統治的工具。當然,古琴在後來的發展中並沒有真的成為統治工具,但是由於它跟禮樂教化發生了關係,它成了雅正之樂的代表。到了漢代,出現了一股復興神話傳說中上古榮耀的潮流,古琴作為雅正之樂唯一象徵的地位,也就更穩固了。

音樂的雅正是儒家的觀念。儒家認為,雅正的音樂可以呼應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制止不好的一面。所以音樂就成了一種工具,讓聖明的君主把他從上天感應到的美德傳遞給他的子民。除了教化他人,音樂也可以教化自己。這樣,古琴就不僅可以作為教化的工具,也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在儒家看來,古琴之所以能有這個功能,是因為它的音樂有兩個特點——禁和順:禁則去欲淫之邪心,順則養中和之正氣。這個觀念跟道家思想不謀而合。道家也跟儒家一樣重視自我修行,道家有一套宏大的宇宙觀,核心就是「道」。而人想要理解道,抵達道,就得修行。道家也相信,彈奏古琴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能驅散低俗的情感,讓自己的心性更純潔。有人甚至因此對琴棋書畫這個排序憤憤不平,覺得彈琴是修行,怎麼能跟下棋這種娛樂項目相提並論呢?古琴成了修行的工具,還讓它進一步跟佛教也能扯上關係。高羅佩覺得,彈琴真正成了一種可以能跟神秘力量進行交流的儀式,就是受了佛教密宗的影響。

古琴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在這三千年中,儒釋道三家合流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整體趨勢。琴道的發展,剛好伴隨著這個過程。它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讓它能夠為三教所用,而它也因此得到了三種文化的滋養。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古琴的雅文化

如果請你列舉一下在中國歷史上什麼東西算是雅事,除了琴棋書畫,你可能還會說焚香、掛畫、插花、點茶。把這八件雅事排序,是宋代人乾的。在時間上,琴在四藝里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你想想,先秦的時候,毛紙宣筆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呢,琴的樣子就已經跟現在一樣了。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是琴的特點決定了成為雅事的標準,甚至可以說琴的氣質,決定了中國人對雅的理解。

什麼是雅?我們一般會覺得,文藝片雅,娛樂片俗,古典音樂雅,流行音樂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藝片和古典音樂費腦子、門檻高。古琴也一樣。我們前面提到了,古琴很難學,古琴音樂不好懂。這除了源自古琴自身的特點,也是後來文人刻意營造出來的感覺。在文人對古琴的塑造中,不僅強化了古琴在音樂上的「難」,還給它創造了一套複雜的意義系統,讓外人進入古琴世界的門檻越來越高。據琴界名家回憶,抗戰前,全中國能彈奏古琴的人竟然不到300人。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琴是有名字的。文人一旦給琴取了名字,琴就像獲得了生命,它不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物品,它自己就能夠跟人產生情感聯繫。古琴有一些常用的名字「龍吟」「大雅」,還有表現情境的「石上清泉」等等。古代還有那種像英雄譜一樣專門羅列名琴的書。南朝的《雅琴名錄》里記載了古代的「四大名琴」,裡面包括東漢蔡邕的那張「焦尾」琴。這張琴在金庸的小說里還露過臉。郭襄在少室山的時候聽到崑崙三聖彈琴,彈的就是這張「焦尾」。這個詞的寓意就來自蔡邕和這張琴初遇的故事。

《後漢書》里說,蔡邕聽到別人家燒柴火時有特別的聲音,認定這柴火是一塊良材,於是就把它救出來,做了張琴,果然是張好琴。但是這塊木頭被燒焦了一點,所以叫「焦尾」。後來「焦尾」就成了一個成語,比喻受盡磨難的良才。所以,很多琴名和琴曲的名字,都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典故。如果不熟悉這些典故,就很難進入古琴文化的世界裡。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文人愛琴還不止如此,他們還給琴的每一個部位都起了名字。琴的尾巴後來乾脆就都叫焦尾了;兩個支撐琴身的腳叫作「雁足」,就是大雁的腳;其他的還有「鳳額」,就是鳳凰的額頭;龍齦,就是龍的牙齒等等。除此之外,琴的形狀也有名字。如果你去過古琴商店,你肯定知道買琴跟買別的樂器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一般我們挑樂器,會挑品牌、挑做工。而挑古琴,你首先得確定你要一個什麼形的琴,有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等等。每一個名字,都是品格或者審美的象徵,寄託了一種美好的寓意。

不過這其實都不算什麼,文人不過是起名的時候多花了些心思,搞得複雜了一點。但是如果告訴你,文人居然還給琴的不同聲音也都起了名字,你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放到音樂史上看,這也是一個獨特的現象。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為什麼這麼說呢?人在描述音樂的時候,其實語言特別匱乏。如果請你描繪一下小提琴曲《梁祝》,你會怎麼說?凄美?動人?不管你怎麼描繪,都很難讓聽者體會旋律帶給你的感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古代的文人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音色也取個名字。作者高羅佩在書里介紹的是影響最廣的《琴聲十六法》。書里用了松、脆、高、古等等16個字來描述音色。這樣的描述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點不明覺厲。比如說「高」,《琴聲十六法》里說,「高」跟「古」的音色聽起來相似,其實不一樣。「古」是從韻味出發來說的,而「高」是一種聲調,簡單說,就是輕輕地彈,但是聲調又能很高,這樣聲音能夠傳達更微妙的意思。

我們很難說清楚「高」和「古」到底是什麼樣的音色。不過,你應該可以感覺到「松」「脆」是味覺感受,「高」「古」是視覺感受。給聲音命名,實際上就是靠通感,把聽覺轉化成了其他的感覺。這是在建立一種聯繫,把彈奏的方法、單音的音色,以及這種音色傳遞出來的感受和意義給聯繫起來了。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文人給古琴的方方面面都起了名字,這就讓一般人對古琴望而卻步。你想買一把琴,先得搞清楚,仲尼式和伏羲式有什麼不同。你去聽琴,多少得了解一下琴曲名背後的寓意。這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行話。行話本來就是一種門檻,但是古琴的行話還要更難一點,因為一般的行話你搞清楚定義就可以了,但是古琴的行話靠的是用典、象徵、通感等等修辭手法。這樣,文人就把古琴勾連到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系統里了。

如果說命名是從內部把古琴的門檻抬高,想要保證古琴雅得純粹,還得克服外在的威脅,也就是要防止通俗文化「污染」了古琴。不管哪個時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聽到的肯定還是通俗音樂。如果你走在街上,周圍放的一般都是流行音樂,要是想聽古琴或者西方古典音樂,得到專門的場所聽。古代也一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會接觸到很多通俗音樂。這些通俗音樂一定會影響到文人,也會影響到古琴。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正常情況下,這些影響會滲入到古琴音樂之中,因為雅俗之間會相互轉化,是文化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但是,古琴似乎是一個特例。高羅佩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俗樂、異域音樂越發達,文人越要強調古琴雅的屬性,好讓古琴跟俗文化劃清界限。這其實是古琴作為修行工具的意義決定的。

古琴是修行的工具,跟聖人孔子,上古賢王緊密相關。對文人來說,彈琴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管是表達心意,還是感化他人,最終都是為了和古人崇高的思想對話。所以,保護古琴的「雅」,不是在保護一種音樂,而是在守護整個文化傳統。文人肯定不能讓承載著文化傳統的古琴被俗文化給污染了。這就讓古琴成了一塊俗樂不能侵犯的精神聖地。

尤其是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帶來了異域音樂,唐人的生活中充滿了這些音樂。我們今天熟悉的民俗樂器,比如琵琶、二胡都是西域傳過來。於是,文人就會刻意不讓古琴演奏異域的通俗音樂,防止它被俗文化給同化了。比如在傳統戲曲中,你就幾乎看不到古琴的身影。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挺難的。文藝片雖然有深度、有營養,但看著很累,所以也需要有爆米花電影讓人覺得愉悅放鬆。古代的文人肯定也會覺得聽俗樂更輕鬆愉快,也需要俗樂來娛樂。在這樣現實的困難中,古琴又有了另外一個功能。用高羅佩的話說就是,古琴甚至成了文人自我辯白的工具。欣賞俗樂讓文人覺得有負罪感,所以他們就得時不時地把琴搬出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品位高雅,而且有道德操守的人。這可能還真不是裝,文人在社交場合聽完歌妓唱歌,回家或許真會把琴掏出來彈上一兩曲。因為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也相信,雖然一時為俗樂所樂,但那無非只是消磨時間,事實上他崇尚的只有先王的聖樂。

這樣,古琴作為雅文化象徵的意義就越來越被放大,甚至大於它作為一個樂器的實際意義了。文人即便是不會彈琴,書房裡也要掛一張古琴,給它起個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成了一種身份象徵,一種少數人的特權。

古代真的有過具體的規定,說歌女和演員是不能演奏古琴的。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古琴越來越曲高和寡。你可能也聽過《廣陵散》的傳說。這個故事之所以這麼有名,就是因為古琴只有少數人才能懂的這種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傳說嵇康有一次半夜彈琴,彈得太好,把鬼都感動了。這個鬼就是「焦尾」琴的主人蔡邕。他覺得嵇康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懂琴人,就把自己密而不傳的《廣陵散》教給了嵇康,條件就是他不能教給別人。後來嵇康被害,死之前最後的感慨,就是《廣陵散》要失傳了。《笑傲江湖》里,曲洋把曲子傳給令狐沖,就是化用了這個典故。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廣陵散》失傳,象徵著文化傳統的失落。從孔子以來,中國文人一直都有這樣的恐懼和擔憂。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是越來越繁榮了。到了今天這個時代,這種擔憂似乎變得更重了。因為像古琴這樣古老的文化,它紮根的文化土壤已經鬆動。很多人擔憂,門檻高會不會成為古琴延續下去的障礙呢?

但是,如果你關注今天傳統文化的發展,你就會發現,在揚州等好多地方,生產古琴已經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已經有了博士點;頂級的古琴音樂會有時候會一票難求。即便你沒有注意到這些,你也會發現在電影電視里,古琴的出鏡頻率越來越高了。因為古琴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早已經寫進中國文化的基因里,跟整個文化傳統的網路都編織在一起。不管我們從哪一個點進入傳統文化都會遇到古琴,這就是古琴強大生命力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