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知道老子指點過孔子,你應該不知道老子的老師是誰

都知道老子指點過孔子,你應該不知道老子的老師是誰


文:易道禪


【上篇?老子推演】

老子正興緻勃勃地誦讀周武王時傳下的金文《天亡簋》:「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佑王。殷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傣上帝……」

這時,周景王與一行隨從悄然走進守藏室,不動聲色地察看著守藏室珍藏的古籍典章和青銅九鼎,興趣盎然。老子聽聞王冠上的旒冕玉珠叮噹作響,回頭一看是天子,正要行稽首禮,景王伸手一攔曰「免禮」,然後問道:「伯陽賢士擔任守藏室史有多久了?」老子躬身答道:「回大王,前後相加,已十年有九了吧。」景王道:「孤王是王道天下,賢士乃文道天下。不易,都不易啊。孤王再封你為柱下史如何?俸祿加倍。」老子答:「大王厚愛,卑職遵旨。敢問大王有何期許?」景王道:「若能將歷朝歷代的甲骨、鐘鼎如《散失盤》、《毛公鼎》等一類銘文匯總,並作輯錄考證,可好?」

老子回說這事工作量太大,然也正是卑職的追求。周景王滿意地點點頭,走向一捆龜甲問老子是什麼,老子告知是《三墳》《五典》和《八索》《九丘》;景王翻看了一下,又走向一摞絹帛問是什麼,老子回告是《河圖》《洛書》與《連山》《歸藏》。景王若有所思道:神農炎帝作連山八卦,軒轅黃帝作歸藏八卦,這些先古聖君的遺著太深奧,孤王聽聞先帝文王有一後天八卦演繹,伯陽賢士能否整理一個綜合版本,作為我們周室的鎮國之寶?

老子似有顧慮,略微遲疑後回稟景王:「卑職遵旨從命,不負大王重託。」

於是,自領聖旨以來,老子就日夜辛勞,開始了他艱深的考證訓詁工作。他將那些祀典、賜命、詔書、征戰、會盟、契約等眾多龜卜、帛書、竹簡、木牘等典籍分門別類匯總成集,並寫下《記》,親述匯考緣起及思考見解。

一日,周景王讀完《記》後對早朝的公卿大夫們贊曰:「伯陽御史的《記》,是一篇追古撫今包羅萬象的大文章。孤王很欣賞其中兩句話:『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觀其義則千古明,不言信則天地亘。』這是大道理大智慧啊。孤王認為伯陽將是宗周以來的最大智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自此老子在周室遇到前所未有的禮遇。一天,他的好友、觀象學家兼宮廷樂師萇弘來到守藏室借閱一本舜帝寫的音樂著作《簫韶》,他對老子說:「伯陽兄,你現在的名聲是越來越大,但我聽說那些三公九卿卻在私下詆毀你,老兄一定要小心才是。」

老子坦然道:「愚兄也知曉那些傳聞,他們是怕大王封我為爵,搶了他們的飯碗和地盤。我無法拒絕來自天子的賞賜,而那些不過身外之物。但天子之重託,我還得完成,就是詮釋先帝文王的卦象,這個事情做完之後,我或許會離開這個爾虞我詐的是非之地。」

萇弘非常驚訝地看著老子:「你要編篡先帝的文章?搞不好那可是有殺頭之罪的啊!」

老子悵然嘆道:「我何嘗不知。自天子命我修葺整理先帝遺作始,我就深知,一旦完成使命之日,也就是公卿們置我於死地之時。

不過,我一直也有一個願望,就是將伏羲的原始八卦與文王的後天八卦,來作一個有關天地人文的全新推演。

萇弘兄,你來得正好,關於天體與地勢之變化規則,你是方家,因為這些龜卜涉及到不少天文地理,我需要你的協助。」

萇弘道:「禮樂與天象,是我所長,除此之外,我不能幫你。你對我說過禍福相倚福禍相伏的道理,你若倒霉了,也會殃及於我。」

老子目視著萇弘:「你怕啦?」

「嘿嘿,念你也幫過我不少忙,我也只能無所慮無所懼了。」

萇弘博學多才,正直忠義、疾惡如仇,是老子的至交。他在周室的職務是太卜,觀天象、研地理、演曆法、占吉凶,以陰陽卜筮之法,對王室的起居出行、祭禮戰事等做出預測,對自然變遷、天體變化進行推算和解析。他與老子同為周室的大賢士,但萇弘卻最佩服老子慎密的哲思和破解人生大義的智慧。

他們先後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叫商容。商容是東周名震四方的學問大師,他的學生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萇弘和老子。

老子很清楚地記得年少時與老師的一段對話。老子被久病不治的商容叫到病榻前,只聽得氣息奄奄的商容問道:你看我的的牙齒和舌頭還在嗎?老子答:舌頭還在,牙齒已沒了。商容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老子想了想說道:堅硬的東西往往容易遭到摧折,柔軟的東西卻反而更有生命力。

商容滄桑的面容上露出一絲微笑:聃兒啊,天下的道理盡在此中,你要好好把握修身立命之真諦。說罷含笑而逝。

這個往事,他對萇弘講過,萇弘也感嘆吁噓不已。現在萇弘提到禍福相倚福禍相伏的道理,老子未嘗不知其深意。不過他了解知己的脾性,為了朋友他一定會義不容辭。

萇弘將《河圖》與《洛書》分別展開,開始了他的堪輿解析。老子拿起《連山》和《歸藏》,與文王卦象對比,尋求三者之間的異同。

相傳遠古時有龍馬出於黃河,背負河圖,有神龜出於洛水,背負洛書,伏羲據此作先天八卦,叫做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在《連山》和《歸藏》中,伏羲原始八卦被分別重疊為六十四卦,不過兩者的卦形與卦序全然不同,卦辭的理義差別也很大。周文王大概是不太滿意兩者的各盡其說,在被殷王囚禁於羑里期間,重新將原始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但是囿於囚室條件的限制,文王沒有辦法寫出新的卦辭和爻辭,或文王實際上就是一殷商諸侯部落長老,其文化修養還不足以寫出寓意深刻的卦爻辭。老子躊躇著,他在思考文王的卦序與《連山》《歸藏》卦序的區別,以及這種排序有何深意。

茶膳時,老子對萇弘說,來,你我以文王卦象來嘗試各佔一筮?

萇弘看了看文王卦象及卦序,然後執一青銅空首布(幣),往空中一拋,空首布叮噹掉落地上。萇弘連拋六次,口中念道:二正一反,少陽,是為初爻。二反一正,少陰,是為次爻。三反老陽……得一豐卦。

老子點頭道:隨風而遇。

接著老子拋青銅空首布,連拋六次。口中念道:一反二正,少陽,一爻。一正兩反,二爻。三正老陰……得一隨卦。

萇弘拱手道:隨遇而安。

二人相視大笑。

萇弘再拋,得一復卦,老子驚嘆:盛極必衰!

老子再拋,得一否卦,萇弘驚呼:物極必反!

二人默然不語。

少頃,老子猛擊書台,大呼:「有了!我要將伏羲八卦大象與文王六十四卦大小象作運勢推演、法則推演和命理推演。宇宙運行,自然淵藪,社稷人倫,無一不在其中。

不能讓卦爻僅僅成為巫師算命方士看風水的淺薄工具,我要讓它擁有天地之奧義,人本之大道。天地即乾坤,人本即陰陽,我這部書,就叫它『易』。」

萇弘頻頻頓首:易字由日月組成,天地時光、人事陰陽、時勢規律囊括殆盡,蘊涵很多精義,妙哉妙哉。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老子夜以繼日的求索《河圖》之術、《洛書》之數、方圓經緯、奇偶陰陽,解構其與伏羲八卦的內在聯繫。萇弘給他的數據和圖解自然幫了他很大的忙。

然後給文王卦象合兩儀、定六爻。給每一卦撰寫卦辭,給每一爻撰寫爻辭,共計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四爻辭。這一切與《連山》、《歸藏》的卦爻辭形式上類似,但內容上有本質不同。老子最重要的工作在於給每一卦辭和爻辭對應題寫彖辭和象辭,這是《連山》與《歸藏》所完全沒有的全新演繹。「陰陽之道」成為老子「道源」思想的基礎。

若干年後,全書大功告成,老子將其定名為《周易》,並對新晉天子周敬王解釋道,周為周而復始之意,非為周室之名,易為簡易變易和不易。敬王不悅,曰:焉知周莫可為周室之義?

此時噩耗傳來,萇弘因被佞臣陷害而遭朝廷車裂,其死後七月飛雪、赤血化碧,成為周朝的千古奇冤。老子聞訊潸然淚下,知周室衰微,禮崩樂壞,長嘆:「觀卦曰:觀我生,君子無咎;觀其生,君子無咎。」

於是憤然離開周室,「執大象,天下往」,傲然彳亍獨立於青天大道。

【下篇?老子出關】

孟春時節,老子決定西行。

周王室內訌加劇,諸侯爭霸愈演愈烈,老子感到隨時都有朝廷的姦細到相邑活動。形勢逼人,不走不行了。

在老家隱居不是萬全之策,應當去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講學也罷,周遊也罷,總之遠離周地,行走於原野山川方為上。

從周室回到老家已數年了,若非為了老母,或許早就有西行打算。老母既逝,自此心無掛礙。其間不少名士絡繹不絕前來拜訪,更有謙謙學子投師問學,他均婉言謝絕。唯獨對孔子的到來抱有期待。他似乎是專等孔子到來,將自己在周室編篡的《周易》本經親傳與他,告知藏於官府不如藏於民間。他一直認為孔子是代表民間,而忘了孔子最喜歡與官家打交道。也許他清楚這一點,但將經典交與智者總比交給方士強多了,再加自己一心想早日出行,將經典留在老家空屋或裝入行囊上路,都不是好辦法。孔子帶走《周易》後,老子終於決定啟程。

夏曆四月初八,清和日。老子本打算輿馬出行,但一想到孔子是騎馬來見他的,而孔子本就習六藝,善騎馬御車。再說自己年紀已大,不適合奔跑騰躍,不能跟孔子相比,還是騎牛合適,優哉游哉且樂且行,多好。老子讓書僮牽來一頭骨架結實的老青牛,準備給它沐浴洗禮。老青牛見書僮來牽它就使出火爆脾性,當場就把書僮掀了個四仰八叉,獨獨見到老子走近,立馬溫順敦厚起來。

這頭老青牛是老子二十年前從集市上高價贖回來的。那時老子從周都洛邑回鄉探母,路過一個宰牲場,見到幾個屠夫正舉刀要屠宰一頭青牛,老子見到青牛的眼角上流出兩行淚滴,心中震撼,大叫刀下留牛,於是跟屠夫討價還價,從行囊中取出五枚周幣空首布扔給屠夫。這是老子半年的俸祿。屠夫驚訝老子的奇怪舉止,最終讓他牽走了青牛。老子牽著青牛走到一座山林,對青牛說「你自由了,你走吧,這座青山是你的樂園」。老子放生後繼續獨步返鄉,誰知走了十里地後回頭一看,那頭青牛卻不緊不慢地跟在身後。老子上前撫摸著青牛的額首和犄角,青牛兩眼再次流出淚水。老子心裡一熱,牽上青牛一直走回老家。自此青牛在老子家安居下來。現在,老子老了,青牛也老了。但這兩個老者,卻心有靈犀。

初九,老子西行。

到底去哪裡呢?西邊有荒漠流沙,也有險山惡水。有豪宅凶犬,也有野寨刁狼。老子拍拍老青牛的頸背說:「吾將何往,爾定奪之」。老青牛看看遠方,甩圓了牛尾,邁開四蹄徐徐前行。

老子領會,這是順應天意,走自然大道。

行走數月,輾轉來到黃河岸邊。老子從牛背上翻下來佇立於岸。望著峽谷危巒和洶湧波濤,有感於社稷滄桑、世道險惡,及之風餐露宿、饑渴相困,心裡陡生悲情,一首千古絕唱的詩篇誕生於黃河之畔——應當說這是華夏最早的一篇「離騷」: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揚兮若無止……

洪濤滾滾拍擊著山岸,不遠處一塊危岩轟然坍塌。老青牛躁動不安,以犄角抵老子之身,然後扭頭便走。老子意會,尾隨著老青牛的腳步不緊不慢地穿行於阡陌田疇之中。

行至數里,隱約可見一關隘。關隘兩旁是雙峰聳峙,深險如函。老子在周守藏室就研習地理,知道函谷關到了。過秦必經函谷,此為東西咽喉要塞。

忽然從城關大門跑來幾個衛兵,將老子團團圍住,嘴裡嘀咕道:這個老傢伙肯定是楚國的姦細,先綁起來再說。

老青牛一見,猛然發怒向前一拱,兩個衛兵便被牛角頂下田埂水窪,餘下一個見狀趕緊往回逃,邊跑邊喊:快來人啊,我們遭襲擊啦!

城關大門驟然打開,一隊人馬沖了出來。領頭的騎一匹高頭棗紅馬,旋即奔至老子身邊。這人從馬上連滾帶翻跳下馬鞍,對著老子磕頭便拜:

「卑職尹喜,乃此關令。特恭候老師多時,今番被小役驚擾,還望老師見諒。」

老子一片茫然,但聽關令說「恭候老師多時」,便問:「你為何叫我老師?你怎知我要來此?」

尹喜道:「卑職原是周室觀象吏,是萇弘的屬下。曾在帝都學壇聽過您的講學,也在守藏室向您問過學。只因萇弘大師被朝廷誅殺,為避禍端,特請自貶調任函谷關令。今晨起觀天象,因見東方祥雲縈繞,一片紫氣虹光穿透雲霞,向西邊遨遊翱翔。卑職預知將有聖人到來。果然,我所崇敬的老子先生蒞臨舍下,弟子倍感榮幸。」

老子聽完尹喜的自我介紹恍然大悟。弟子太多,面見得少的不太容易記得。既然是萇弘的門徒,不由得多了一份親近感。心裡一高興,便調侃起尹喜來:「看來你的道法很有精進,竟可預知未來事物了。」

尹喜恭維道:「這不還是根據老師您的易大象觀測的嗎?萇弘把您的易象卦爻運用來推算天文氣象,由此我也學到很多東西。」

「這麼說你讀過《周易》?」

「萇弘借我讀過。」

尹喜為老子接風洗塵,處處安排周到。晚膳之後,還帶著老子到關城四周轉轉,並眺望黃河。尹喜問道:

「老師準備要去哪裡?」

「不知道。我想,道,在西方。我就去西方尋道罷。」

「老師什麼時候回來呢?」

「沒有打算回來。沒有回來的時候。」

尹喜一聽萬分悵然。老子不再回來,豈不是今生不能再相見?那麼請老師留下一部著作也好。對了,就是那部《周易》,如能得到全卷,今生也無遺憾了。

老子告訴尹喜,《周易》已經交給孔子。早知你要,帶來給你好了。

尹喜心裡不快,嘟嚷道:就是那個四處求職要官做的孔子?可惜可惜!

老子道:有什麼可惜。孔子的學問已快登峰造極了,只是有些遊離於大道的東西。我送書給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研讀此書,用以糾正他的誤區,建樹他的正確觀念。

「那麼老師,您能送我另外的書嗎?只要您寫的。」

「抱歉得很,確實沒有了。」

尹喜很失望。半晌,他忽然想,何不幹脆叫老子把《周易》默寫下來,豈不更好?

老子卻說:「我對《周易》中自己的一些觀點,而今也有不同的思考。周易中的道,是陰陽之合,我現在思考的道,是萬物規律。如果你實在想要,我可以把感想寫下來送你,如何?」

尹喜大喜過望。趕緊送老師回關樓,備夜宵,備書案,備筆簡。

老子給青牛添加了夜草後返回寢榻,然後坐在書案前苦思冥想。子夜一過,文思泉湧。老子若有靈光,奮筆疾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發不可收拾。一氣呵成,竟寫了三十七章。

天亮後交給尹喜,自去睡覺。尹喜讀之,手舞足蹈,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恭恭敬敬等到夕陽落山,還不見老師起床用膳,便推門拜見。房間已空無一人,行囊不見。尋視青牛,也不見。知老子已悄然離去,當即嚎啕大哭。

老子已在秦關路上。他不想麻煩尹喜,只求趕快西去。至於到何處,他只靠老青牛引路。

老青牛引至終南山。正值山口,忽聽背後傳來馬蹄聲和尹喜的呼喊:「老師等等我,我要陪老師一道,周遊也罷,歸隱也罷,總之,我要追隨老師。」

老子感動不已,便與尹喜一同上山結草為廬。終南山萬籟俱寂,老子極目遠望,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尹喜告知老子,三十七章,實在是天下第一文章,定將名垂千古。

老子從尹喜手中拿過三十七章重讀,竟覺意猶未盡。子夜時分,在終南山麓的茅廬中,老子就著石板伏案揮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尹喜讀到新的四十四章,喜極而泣。

不久,老子見青牛坐卧不安,遂撫角相問。青牛伏地,老子騎背而行。

尹喜再也沒有尋找到老師的下落,他傷感地朝著西方跪拜良久。

一天,他忽然頓悟,將老子兩卷命名為《老子經》,函谷關所作三十七章為上經,終南山所作四十四章為下經,共計八十一章。

自此,老子行蹤無人所知,老子八十一章天下皆知。

作者:

易道禪,魚羊秘史簽約作者。詩人、作家、自由撰稿人。出版有詩歌、散文、小說、專著等多部作品。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史上最悲催皇太子,不僅沒有繼承王位,還被親生母親和弟弟逼得流亡在外
歷史上的三次驚人巧合,莫非真有輪迴穿越?!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