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火鍋,不周末:滿人入關,帶來火鍋

沒火鍋,不周末:滿人入關,帶來火鍋

文:黃金生

「烏蘇城,三樣寶,蘇子葉,黏豆包,還有寒蔥在山腰。」滿族喜吃黏食,這與滿族的生活條件及習性有關。東北地區天氣極寒,黏食耐餓,便於遠程外出從事狩獵活動和軍事征戰。

黏豆包又稱「黏餑餑」,是用大黃米或小黃米磨成麵粉做成。其做法是,將面發酵後,包上豆餡,上鍋蒸熟即可。若包好後用油炸,就變成既焦、又脆的炸糕。

此外,流傳至今的還有年糕,糕又稱切糕、黏糕。將糯米或黃米淘凈碾碎,與豆餡交替疊層上屜蒸熟,面上或綴以紅棗,切食。在今天的東北以及河北、北京地區,黏豆包、年糕仍然是過年時期不可或缺的食品。

酸菜滿語稱「布縮結」。過去,滿族人長期生活在東北比較寒冷的地區,一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寒冷季節,吃鮮菜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冬春兩季要靠窖藏和腌漬的菜過日子。

滿族漬制酸菜已有很悠久的歷史。酸菜醇香不膩,風味別具,吃了讓人讚不絕口。若在滿族人傳統的「涮鍋」內,配上酸菜和粉絲,就成最佳菜肴。

滿族人喜歡吃肉,尤其是豬肉,這是因為滿族及其先人家畜飼養相當發達,豬是當時普遍飼養的家畜之一。經過多年的飼養實踐,滿族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豬經驗與烹調製作豬肉的技術,諸如燒、烤、炸、燉、蒸、煮、炒等。

在清宮廷菜譜中有一道「肉片汆酸菜」。據《盛京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在東巡盛京時,就吃過這道菜。「肉片汆酸菜」的主料就是豬肉與酸菜。今天,豬肉酸菜燉粉條香噴噴,酸滋滋,醇香可口,肥而不膩,已經成為東北的一道「名菜」,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人吃火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其先人女真時,狩獵野餐時就常用篝火燒陶罐煮食物,一邊燒,一邊添,一邊吃,這就是最早的火鍋。隨著生產的發展,食物品種的增多,火鍋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起來。滿族入關後,就將這種習俗帶到了北京地區。

沒火鍋,不周末:滿人入關,帶來火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銀壽字火鍋,清光緒,高30 厘米,直徑32 厘米,現藏故宮博物院。滿族人吃火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生產的發展,火鍋種類也越來越多,清朝入關後,便將這種習俗帶到了北京地區

當時把涮羊肉叫作「鍋子」。涮火鍋在清宮廷和王府中也很盛行。睿王府的後裔、滿族學者金寄水等人所著的《王府生活實錄》一書中就寫道:

「王府冬至上午要吃餛飩,晚上照例吃火鍋,不僅冬至這天要吃火鍋,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甚至到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鍋,就是說,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種火鍋十種不同的內容。

頭一次吃火鍋照例是涮羊肉。一從『一九』過後,以後的八個『九』吃的火鍋各不相同。有山雞鍋、白肉鍋、銀魚、紫蜊蝗火鍋,狍、鹿、黃羊、野味鍋等等,九九末一天,吃的是『一品鍋」。此鍋為純錫所制,大而扁,因蓋上刻有『當朝一品』字樣故名。它以鴿蛋、燕菜、魚翅、海參為主,五顏六色,實際上是一大雜燴菜。」

在清宮中不僅冬至吃涮火鍋,宴席上也吃。如嘉慶年間宮中的「千叟宴」共享火鍋1555個。北京地區吃火鍋就源於滿族的飲食。徐凌霄《舊都百話》中說:「鍋子之類甚多,有菊花鍋子……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

今天,北京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火鍋店,即使在家裡人們也可以吃上味美適口鮮嫩的涮羊肉,已經成為北京人的大眾食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評價冀中軍區的反「五一大掃蕩」?雖不果斷,但有一重大意義
卐字旗籠罩的巴黎:希特勒情結讓她被特殊對待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