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有約君說

患上糖尿病,

堅持規範監測血糖

是防止疾病進展惡化的重要技能,

然而臨床上,

不少人對監測血糖還存在誤區……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教授提醒:這四大誤區要避免——

誤區一:偶爾測一下血糖就行

不少病友在服藥過程中,每周或更長的時間去醫院測一次血糖,而且大多測的是空腹血糖,並以此判斷血糖控制情況,自己調整藥物劑量。其實,這種偶測血糖是不可靠的,且空腹血糖好也不能算達標

影響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情緒、睡眠及服藥等多種因素,都可對血糖產生影響。衡量血糖控制是否達標,需要將空腹血糖、餐後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慮噢。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誤區二:

自我感覺良好就不監測不就醫

有些病友,自我感覺良好就不去定期檢查、複診。這種「自我感覺好」,有可能血糖正好控制在正常水平,還有一種可能是一種假象:即血糖水平稍高於正常,卻沒有任何癥狀,這種情況身體可能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可能細胞和血管已經受到了損傷。

因此,自我感覺並不可靠,糖友不要有僥倖心理,一定要以血糖監測為準。

誤區三:沒必要測糖化血紅蛋白

有的病友覺得,只要有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就夠了,3個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沒用。實際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反映了近2-3個月內整體的血糖控制水平,代表了這一段時間內的平均血糖。

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降低糖化血紅蛋白一個百分點就可顯著降低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是監測的金標準,是評價病情控制不能缺少的一環。

誤區四:只測餐前,不測餐後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都存在餐後高血糖,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高血糖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更高。血糖越是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後高血糖對治療的意義越大。因此,不能只測餐前,不測餐後。

餐後高血糖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如心血管危險、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變、老年糖尿病人認知功能損害及增加腫瘤風險。因此,更好控制餐後血糖,也應該成為選擇胰島素治療方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監測血糖該這樣做

沈潔說,全面的血糖監測應包括空腹、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動態血糖。空腹、餐後血糖反映瞬時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反映一段時間內血糖水平,動態血糖監測反映血糖波動和整體水平,只有將這三者結合,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情況。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瞬時血糖最常選的監測時間是空腹、餐前(午餐和晚餐前)、餐後2小時和睡前,這類監測往往是患者在家裡完成的,需要注意測量時間和測量頻率——

餐前血糖:在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風險時(包括老年人、血糖控制較好者等);

餐後2小時血糖:空腹血糖已獲得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紅蛋白仍不能達標的糖友,需要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影響者;

睡前血糖:注射胰島素糖友,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的患者;

必要時還應監測夜間血糖。監測夜間血糖適用的情況是:胰島素治療已經接近達標,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間低血糖者;

另外,出現低血糖癥狀時應及時監測血糖,劇烈運動前後應該監測血糖。總結來說,最常用的就是三餐前、三餐後與睡前這7個點。

自己在家測量的血糖值,患者最好詳細地記錄下來,建立自己的糖尿病管理日記,拿著日記就診,便於醫生掌握治療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反映過去2~3個月血糖平均水平,治療之初至少每3個月一次,達到目標後每3-6個月測一次。

動態血糖監測,連續自動監測皮下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24小時可獲得288個血糖數據(每5分鐘自動測一次血糖),可獲得72小時血糖圖譜(共864個血糖數據),可同時標記飲食、用藥、運動等事件,提供全面的血糖信息。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游華玲

編輯:李津

圖:視覺中國、網路資料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哪些葯+酒=生命危險?年底聚會多,這些知識趕緊了解一下

過年回家看老人,這點「小心機」你要有!

低頭族小心了,除了交警罰單,還有這些病可能找上門

聚餐圍爐吃年貨,當心兩個「隱患」找上門

監測血糖,糖友要避開這四個「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的精彩文章:

吃壞肚子竟牽出隱匿大病 人過45歲建議加多一項篩查
冬季腰腿痛?食補有妙招!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