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日本入殮師的眼中,什麼才是死亡的真實?

在日本入殮師的眼中,什麼才是死亡的真實?





電影《入殮師》讓入殮師這一特殊的

職業瞬間受到人們的關注,也被入殮師這一直接與死亡接觸,並且要擔負死者家屬的哀痛、社會的不解,同時還要以嚴肅的姿態與禮法為死者送上最後一程的職業所震撼。


原作

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

也透過電影的宣傳與獲獎而廣為人知。看過《入殮師》的人都會對這部電影印象深刻,卻很少有人提及電影的原作小說,《知日》在《向日本人學禮儀》特集中,專訪了這位小說家,他也向我們道出拒絕成為電影「原作者」的原因。


作為真正凝視死亡的人,他如何理解死亡呢?



 本木雅弘與《入殮師》


《入殮師》主演本木雅弘因《納棺夫日記》的啟發而

有了改編電影的想法,當時,他登門拜訪了青木新門,但青木最終拒絕了成為原作的邀約。


青木曾經談到他與本木雅弘的交往,關於本木是如何與《納棺夫日記》結緣的故事,聽起來頗為魔幻。



1993 年,《納棺夫日記》剛出版不久,青木接到來自本木的電話,電話中,本木說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印度旅行書中引用《納棺夫日記》中的一段,青木同意了。


隨後,青木收到本木寄來的印度旅行書

《Hill Heaven》

,在恆河邊上本木赤裸著上身,手上捧著送靈火的一張照片旁,引用了青木在書中的一段,這一段描述了小說主人公為一具放置了一個月的遺體納棺的經過。



「雖然不用打掃地板上的蛆也沒關係,


但想到這裡有可能會舉行葬禮,


就開始打

掃起來。


在把蛆掃在一起時,一隻只蛆蟲竟露出鮮活的樣子。


蛆蟲為了不被抓


住,開始拚命地逃走,甚至爬上了柱子。


蛆也是有生命的啊。


猛然一想,蛆也好像

在放著光芒。」



本木雅弘去旅行的瓦拉納西是印度教

的第一聖地,印度教徒都希望死後能夠在這裡火化,並將骨灰撒入恆河中。


人們在撒過骨灰的河流中沐浴,岸邊燃燒著死者遺體的煙霧中,乞食者和巡禮者在徘徊,聖者與牛悠然而坐。

這裡彷彿是生與死的混沌之所。


站在那樣的地方,本木雅弘

感受到了青木在《納棺夫日記》一書中

寫到的「蛆之光」的體驗。

之後,本木雅弘與青木保持著書信往

來,本木強烈地希望將《納棺夫日記》拍成電影,而青木則認為

主演人選非本木雅弘莫屬。


 青木新門與《納棺夫日記》



而讓本木雅弘魂牽夢繞的《納棺夫日

記》究竟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呢?



1993年出版的《納棺夫日記》全書以日記的形式寫就,以作者青木新門自身擔任入殮師的經歷為基礎。青木曾說這本書既不像日記,又不像小說,也不像佛教著作,前半部分像是真實的生活記錄,到書的最後一章,則充滿佛家思辨與箴言,也引發了讀者的爭議,但青木卻覺得

「我只是把自己認識並理解的東西記錄下來而已,即對『死亡是什麼?死後的世界又是什麼?』這個命題的理解。」



《納棺夫日記》的主人公在他四歲時被

帶到滿洲國,在難民營目睹了自己的弟弟

妹妹的屍體被拋入死屍堆的場景。


在安保運動後,主人公從大學退學,回

到故鄉,一開始繼承了母親的酒館,而天生沒有經營頭腦,又愛在自家酒館請客,酒館生意一落千丈。

懷有文學夢想的他,偶然在酒館遇到了文學家吉村昭,通過吉村在文學雜誌上發表了小說,算是進入了文學界,一心想要在文壇有所建樹的他,埋頭寫作,酒吧破產,債務纏身。


妻子和他大吵後,將招聘啟事扔給他,在這份招聘啟事上,他看到了「冠婚葬祭互助會」的招聘啟事,雖然不明白具體要做什麼,但為了賺錢還是去面試了。

雖說職業不分貴賤,但視死亡為禁忌

的世人,對於納棺夫和火葬場工人有著本能的排斥,連家族的親戚也憤怒地說:「為什麼選擇這樣一份職業?簡直是家族的恥辱。」


為了打消社會的成見,他購齊了一身醫療行頭,以不卑不亢的態度開始工作,這樣一來周圍的態度也改觀了。

每天面對死亡的納棺過程讓他不得不

思考死亡。宮澤賢治的作品給了他極大的安慰,他總是被宮澤賢治的詩中充滿慈悲之光的思想感動,

透過宮澤賢治以雪雨比喻人生無常的變幻,他開始反思現代人對生的價值的認可,對死亡價值的蔑視。


他發現近來浮腫的身體越來越多,回想起自己剛做納棺夫那會兒,屍體多是黑瘦、乾癟的,而隨著醫療的進步,人們的死亡形態也在變化,現代醫療作為人延長生命的工具,卻幾乎不給人以思考死亡的機會,垂死的病人在一堆冰冷的器械中與死亡對峙,被醫生與家人告知「要加油啊」,而最終逝世時,身體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針眼和莫名其妙的導管,像是被強行劈開的樹,讓人一點也聯想不到秋天落葉的靜美。

普通人一生中參加葬禮的機會可能不

多,而他卻總是身處葬禮現場,在觀察葬禮的過程中,他漸漸明白,

葬禮實際上就是一些支離破碎的迷信的拼湊,而這個以迷信構成的儀式卻長久地、嚴肅地矗立在人們的生活中,這是人們長久以來對於終極問題的迷思未得到解決的表現。





說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

們將去往何處?」這些問題,不知不覺之中,他已閱讀了大量宗教方面的書籍。


日本現行的佛教葬禮的種種形式實際上將人死後的靈魂視為無所依託、四處飄蕩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在死者枕畔點燃的一支線香、死者的牌位,以及伴隨死者「上路」的六文錢串、手杖、草鞋等一系列道具和作法。


這與釋迦牟尼「無我」的觀念其實相去甚遠,沒有了對於自我的執著,何來死後的種種儀式?

他視

親鸞

為釋迦思想的真正體悟者,

這位有過「光」體驗的宗教家,曾經說過:


「當我閉眼後,請把我的身體扔進賀茂河

里餵魚。」



他曾在納棺時有過數次光的體驗,他

看見自己和屍體被光包圍,也曾看見從屍體長出的蛆蟲發著光,還有在入殮後,看見豆娘蟲卵發著光,讓他欣喜落淚。


而垂死之人,面目安詳,也多是因為他們在生死交替的時刻有了光的體驗,這時生命變得渺小,死亡不再可怕,對於世間的一切都可以以一顆感恩與慈悲的心來面對。



歷史上的不少宗教家、詩人,也都經歷過

光的體驗。


死亡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活著的

人對於死亡的種種猜測進而衍生出的種種做法莫不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


美國的精神科醫生、臨終關懷作家屈布勒—羅


斯女士認為:「最能使絕症晚期病人感到

安慰的是能有一個擁有戰勝死亡經驗的人陪伴在身邊。如果有一個類似『菩薩』一般的人在身邊就最好不過了。」


而探索終極問題的宗教,那些經歷過光之體驗的宗教家,則可以給予臨死之人以莫大的安慰。這也許就是現代社會中,宗教的作用吧。



現代科學的出現,宗教式微,在討論「

科學與宗教」時,他談到愛因斯坦的名言:

「不符合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沒有宗教的科學是危險的。」


宗教界人士不應該只是看到後一句「沒有宗教的科學是危險的」,更應該反思「不符合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一句的含義。

 interview

 青木新門 


「偏見的產生就是因為沒有站在死亡的現場。」


青木新門


1937 年生於富山縣,從早稻田大學退學後,回到富山市一邊經營飲食店一邊進行文

學創作。1973 年, 進入冠婚葬祭公司成為一名入殮師。1993 年,以入殮師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的小說《納棺夫日記》出版。2008 年,以《納棺夫日記》為原本改編的電影《入殮師》上映。

知日

 

現在人們怎麼看待入殮師這一職業呢?


青木 

我開始從事這一職業是在20 世紀70 年代,

在火葬場工作的人和從事與死亡相關工作的人都是被忌諱的。所以,當家人知道我是在做和納棺相關的工作時,都罵我是「家族的恥辱」,受到白眼。我只有藏起來,自卑地工作。


現在入殮師的工作漸漸被社會認知,人們

對這個工作也不那麼冷眼相待了。特別是《入殮師》獲得奧斯卡獎之後,讓更多人了解了這份工作,社會對它的偏見有了很大改觀。而且,從前叫作「納棺夫」的用語,因為有女性也在從事這項工作,所以改作「納棺師」了。


------------


知日 

在納棺時,你考慮最多的是什麼呢?


青木 

最初我很害怕,就一直忘我地工作。漸漸地,

在與死者的接觸中,我開始思考:死是什麼?人死之後會變成什麼樣?會通往天國還是凈土?那將會是什麼樣的地方?當時,非常認真地在思考這件事。有一天我讀到了宮澤賢治的詩《用眼睛訴說》(目にて雲ふ):


不行了


無法停止


咕咚咕咚地湧上來


昨晚睡不著覺


血液一直湧上來


我不久就要死了


(??)


這種無憂無慮的舒適感覺


是因為魂魄跑了一半出來吧


但是因為流血的關係


沒有辦法言說


從你的方向來看我的樣子應該極為慘淡


而我看到的卻是異常美麗的藍天


和透明的微風



當我發現這是詩人的臨死體驗時大吃一

驚。

原來面對臨死者的生者看到的和死者本人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想必,死者表情的柔和美麗是因為死者看到了美麗的藍天的透明的微風吧。


這之後,我在納棺時會注意死者的臉,漸

漸發現,柔和美麗的死者之顏,肯定和宮澤賢治的詩所描述的那樣,看到了美麗的藍天和透明的微風。



------------


知日 

成為納棺師讓你變化最大的是什麼?


青木

對死亡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前認

為死亡是忌諱的、不凈的,後來覺得死亡其實也很美。


日本的詩歌總是歌頌春天的新綠、夏天的綠色、秋天的紅葉、冬天的樹木,但是對於我們的生命卻只是歌頌青春的美,而認為衰老是醜惡的,並且忌諱、厭惡死亡。


我也曾經是那樣,但是想法漸漸改變,覺得青春固然很美,衰老、死亡也很美。讀到宮澤賢治的詩時正是轉變的開始。


不再恐懼死亡,體諒死者,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同情心。並且,既然能夠超越死亡,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夠超越的呢。


------------


知日  

世上的人們對待死亡的看法各不相同,人們

死後所進行的儀式也各種各樣。在日本,葬禮的

做法都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青木 

日本被認為是一個佛教國家。現在進行的葬

禮有八成是佛教葬禮。佛教是從中國傳來的。遣唐使帶來佛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葬禮的禮法,當時的中國樣式禮法也留到了今天。比如死後界的十王思想等也以四十九日法要的形式在現在進行著。為死者送行的做法也根據每個國家的生死觀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俗。在日本,

古老的日本神道的影響很大,死亡曾一度在法規上被認為是不凈的事物。現在也有在葬禮後撒鹽清理的風俗。


我在做納棺的工作之初,受到社會的排擠

也是由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死亡不凈」的思想。


死亡的真相,並不是不凈,羅馬哲學家塞內加

曾說「比起死亡人們更害怕的其實是死亡的伴隨物。」我現在很確定死亡並不是不凈的事物,我想難道不能改變自古以來固定下來的生死觀嗎?於是就有了這本《納棺夫日記》。



知日  

以《納棺夫日記》為靈感源泉的電影《入殮師》

獲得了第81 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入殮師》

在世界上獲得如此高評價的原因是什麼呢?


青木 

在世界上來說,有人會認為那是因為日本是

發達國家才會出現這樣的入殮師,而印度,還處在一有了死者就出動全體親族進行處理的狀態,所以電影在印度就沒有得到好評。


在發達國家,普遍形成了近代以來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社會範式。完全相信人類理性,將死後的世界看作不科學的世界。「死後就是什麼都沒有的無。」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越來越多。那樣的人在直面親人死亡時,束手無策。對於死亡的悲哀沒有任何辦法。


《入殮師》這部電影能夠治癒擁有這樣價值觀的現代人的心靈。但是,治癒只是一時的,沒有徹底解決死亡的問題。


在美國,將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移入棺中,在處

理時禁止家人進入。遺體被怎樣地進行處理,親人也不知道。人們自然就會被《入殮師》中被親人包圍起來進行納棺的場面感動。對死者和納棺師產生同感。




------------


知日 

拒絕成為《入殮師》的「原作者」的原因是什


么呢?


青木 

在納棺的現場,死者讓我明白了

「生命的接

力棒」

的重要性。但是,在電影中,入殮師被擺在了前面,去掉了我在《納棺夫日記》中傳達的「生命的接力棒」的部分。


人必有一死,所以必須要有生命的接力棒。


一個臨死的人說出「謝謝」,生者也以「謝謝」

來回應,這就是接力棒。


對於死亡不忍直視的人也許會錯過,在目光交匯的一瞬間就是生命的接力棒。


但是,在看到電影腳本的時候,最後一個

場面中,主人公的父親僵硬的身體握著石頭。


那個石頭的象徵意義是通過石頭向遠方的人傳

遞自己的思念,我認為這種感情並沒有超越親子情愛的範疇。

而僵硬的遺體也沒有表現出生

命的接力棒。就算說不出「謝謝」,但至少希望能用眼神向主人公傳達出「謝謝」,並握著主人公的手以此結束,我向製作委員會表達了我的想法,但並沒有被採納。


我在《納棺夫日記》中用了六七成的篇幅來寫關於佛教的事情,這部分也被去掉了。中國唐代的佛教高僧道綽禪師(562~645)有一本《安樂集》,其中「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昉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這條聖句,或許就是生命的接力棒吧。如果沒有生命的接力棒這一主旨,即便是要放棄著作權,我也不能接受成為原作者。


------------


知日 

在《納棺夫日記》中,你討論了什麼是「美麗的

死」,對你來說「死亡之美」 是什麼?


青木 

我認為美麗的死,是在臨終時微笑著說「謝

謝」,給世間留下美好的印象。當佛陀知道自己死期將近時,朝著絕命之地拘屍那伽走去,對跟隨的阿難陀喃喃地說:

「阿難陀啊,樹木好美麗,這個世界好美麗,人的生命是美好的。」

也許我們不能做到像佛陀一樣的死亡方式,但微笑著說「謝謝大家了」,然後死去,這將是最好的死亡吧。這時死者臉上會蕩漾著微光,安詳美麗。美麗的死就是美麗地迎接死。



------------


知日 

現代人對於死亡有種種偏見,通過《納棺夫日

記》你最想傳達的是什麼呢?


青木 

希望人們能夠了解死亡的真實。這樣或許就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了。

死亡的真實就在生與死交替的瞬間。


現代人,特別是現代的知識人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到現場去,只在頭腦中空想。偏見的產生就是因為沒有站在死亡的現場。如果用自己的五感去感知,就會了解死亡的真相。我想向人們傳達這一點。

張藝

?

interview & text 


青木新門

?

picture courtesy 


劉佩佩

?

illustration

知日ZHIJAPAN

北京站&成都站


 2019 招募指南  


內容編輯/視頻製作/社交媒體運營…click!


點擊

『閱讀原文』

直達購買鏈接


-------------------------------


?點擊圖片,直達歷史熱門文章?


?日漫里最時髦的女孩兒,就在她的漫畫里!



?

如何畫出一萬種美少女的側面


?

歌舞伎不是藝妓!是時候認識日本國粹歌舞伎了!

--------------------------


〖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



石田徹也

/坂元裕二/諫山創/坂本龍一

/樹木希林 /BGM之魂/拉麵/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源氏物語

/東京 /日本製造 /優良設計獎 /

枯山水

/櫻花入魂/是枝裕和/

增田宗昭/蔦屋書店/

beams

/昭和顏/日本酒/山口組/庵野秀明/ 腦洞 / 

小野洋子

 / 

天明屋尚 /

火花 

/ 現代霓虹藝術力 /上田義彥/ 岡崎京子/ 樹木希林/

雜誌研究所

/J-POP進化論/日式笑點/富士山攻略/

工匠達人

/喫茶店/

字體設計

/動畫與卡通的區別

太宰治

/是枝裕和/天野喜孝/川上量生/橫濱瑪麗/

志村健

/北野武/三谷幸喜/倫敦靴子/又吉直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日 的精彩文章:

鈴木親:日本時尚攝影的「新標準」
為什麼說京都是「百鬼夜行」的必經之地?

TAG: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