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桑錦龍:見證教改波瀾20年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桑錦龍:見證教改波瀾20年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人物名片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桑錦龍:見證教改波瀾20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桑錦龍,甘肅臨洮人。1998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畢業,教育學碩士,在職研究生(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教育學博士,研究員。曾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現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教育發展戰略、規劃與政策研究。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桑錦龍:見證教改波瀾20年

//

20年感受一所學校快速趕超的步伐

//

1995年,桑錦龍自西北師範大學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攻讀碩士學位。1998年7月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工作。

「記得1998年我從北師大畢業時,教育系畢業生總共只有200人左右,其中碩士大概27人,博士18人。2001年,我到北師大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博士畢業時,教育系已經改名為教育學院,畢業生達到400餘人,其中博士60人,碩士200餘人。」回首自己前後兩次在北師大讀書的經歷時,桑錦龍感觸頗深。

2018年,桑錦龍作為北師大教育學部的校友代表參加了學部的畢業典禮。「全場大概680餘名畢業生,來源更加廣泛,有大陸學生、港澳台學生,還有外國留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北師大教育系和北師大的發展來看,我的感受是這二十年來,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多樣,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桑錦龍說。而他的這種深切感受正是一所大學乃至整個北京教育領域近四十年來發生的滄桑巨變的一個縮影。

據桑錦龍介紹,1998年剛參加工作時,他參加了北京市一些城區教育發展規劃的研製工作。「總體上感覺當初北京市基礎教育的發展水平在全國來說還是比較高的,但和現在發展狀況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當時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每年不足90億元,而到了2015年已達到了900多億元。」

他表示,當初北京教育界更多的還是關注教育信息化設施等硬體的配備和辦學條件的改善,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問題。也正是在那時,大概2000年前後,北京市修訂了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制定了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

「當北京的教育普及程度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並已進入後普及化發展階段,因此北京教育界更關注教育的轉型升級,關注內涵發展、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桑錦龍說。

//

參與課題研究感受首都教育發展現狀

//

科班出身的桑錦龍與北京教育的深度結緣,還是通過參加一系列北京教育改革發展的課題研究。

他參加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北京市初中入學辦法改革的社會評價及分析」,對當年北京市實施的「三取消和一保留」的初中入學辦法改革政策進行評估。[這項課題的直接背景就是1998年北京市為推進中小學整體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了所謂的「三取消和一保留」的初中入學辦法改革,包括小學生畢業生全部免試就近升入初中;取消重點初中,市、區重點中學原則停止招收初中新生或只招免試就近分配的小學畢業生,加快重點中學初中高中分離,取消「市級三好生」保送升入初中制度,「三好學生」只作為榮譽稱號,不再與升學掛鉤;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取消擇校生;文藝、體育、科技特長生按有關規定深入傳統校(試點校)等,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此後不久,他又參加了「北京市基礎教育公辦『轉制』試點學校研究」,隨市委教育工委領導到若干所「公辦民助」學校調研。

「通過深入參與兩項課題研究,我對當時北京市教育改革發展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具體來說,就是認識到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既是北京的城市特徵和比較優勢,也是市民最為關心的民生福祉。」桑錦龍認為,上述兩項課題,其實質就是反映了伴隨著北京市1993年率先在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九五」期間又率先在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全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99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的)的背景下,北京的教育普及程度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伴隨著教育普及任務的基本完成,市民的教育需求正在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市民的選擇性教育需求日益高漲成為教育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同時,21世紀以來北京市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等發展趨勢,尤其是產業結構變動、人口流動、城市發展戰略選擇等因素對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總之,自那時起,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市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首都教育供給能力不足、供給過程不均衡、供給方式單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桑錦龍表示,「而如何破解這一矛盾也越來越成為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

親歷三次重要大會政策文件籌備

//

作為北京教育部門的專家型領導,參加工作20年里,桑錦龍先後見證或親身參與了北京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些重大政策制定或重大變革,而談到其中感受最深的工作時,他表示,「還是新世紀以來曾參與的最重要的三項工作。」

他向記者詳細回顧了自己參與這三項重要工作的過程及所思、所感。

第一,參與2004年北京市教育大會文件籌備工作。這次會議在2004年4月召開,會議的重要成果有兩項:其一,會議發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首都教育發展戰略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和《首都教育2010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首都教育發展戰略,到2010年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其二,發布了《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同推進教育現代化實驗城市建設的決定》,這使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推進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地區。

「可以說,這次會議的召開,特別是明確提出首都教育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內涵發展、人才強教、資源統籌和開放創新』,對於此後較長一段時間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桑錦龍認為,這也標誌著首都教育發展戰略重心開始從以規模擴張為主向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為主轉變,由相對封閉的發展狀態向更加開放發展的狀態轉變,由面向學齡人口的一次性學歷教育體系向面向全體市民的終身教育體系轉變。

第二,參與2011年北京市教育工作會議文件籌備工作。這次會議在2011年3月召開,主題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會上正式頒布的《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教育資源已成為北京最珍貴的資源,人才優勢已成為北京最突出的優勢」,並進而對2020年前的教育發展提出了規劃,強調「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的首都教育和先進的學習型城市,進入以教育和人才培養為優勢的現代化國際城市行列」。

桑錦龍表示,從這個時期開始,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總體上開始從以實現教育普及化為根本標誌的「基本教育現代化階段」向以更加強調協調發展的「全面教育現代化階段」邁進,「促進首都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內在統一、協調發展的任務日益迫切」。

第三,參與2018年10月中旬剛剛召開的全市教育大會文件的籌備工作。他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績,實現了新的跨越,教育總體發展水平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從一些可量化可監測的指標來看,北京教育的發展水平整體上也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首都教育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桑錦龍表示,為了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特別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呼應教育部相關工作的安排,最近一年多來北京市也就2035年教育改革發展的遠景規划進行了大量調研。

「參與這些工作,使我能有機會全方位、跨領域、立體式、多角度地了解把握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狀況,從而也有幸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最快最好、波瀾壯闊的20年的變革。」桑錦龍說。

人物觀點

教育改革須扭轉「部門化」「碎片化」「短期化」傾向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改革既是一個歷史進程,也是系統工程。特別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由於改革舉措越來越多地涉及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價值觀念的衝突,越來越多地涉及各級政府以及多個部門職責,越來越多地涉及與其他社會領域改革的協調配合,因此,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扭轉改革「部門化」「碎片化」「短期化」傾向,努力實現教育改革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調同步已成為新時代的迫切要求。

//

梳理首都教育改革發展五條成功經驗

//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目前首都教育正在從基本現代化階段向全面現代化階段加速邁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事業已經歷史性地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原因在於首都教育系統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能夠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首都教育。具體來說,需要總結提煉和進一步發揚的經驗和做法包括:

一是始終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促進首都教育與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是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破解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

四是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持續完善教育體制機制,努力推進首都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五是始終堅持教育資源整合發展,強化市級統籌和區域協同,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動員全社會積极參与支持首都教育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桑錦龍:見證教改波瀾20年

作者:本報記者 蘇金柱 蘇珊

編輯:現教君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劉彭芝:人生為一大事來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斌平:孩子不必當學霸,但一定要有精氣神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烈:「以愛育愛」的教育人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金初:40年,邁向「人生中心教育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張華禮:有情懷的校長,做有溫度的事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楊志成:三尺「初心」成就教育恆心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李希貴:一路尋找,重新定義學校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吳穎惠:30年教育研究路,從未有職業倦怠感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陳立華:32歲當校長,43歲獲批正高級…傳奇還在繼續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翟小寧:樹立基礎教育的「中國標杆」

【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專訪】馬芯蘭:跨越半個世紀的數學追夢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