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國教育熱點與趨勢

美國教育熱點與趨勢

如何看懂未來的教育?如何把握教育的趨勢?這是許多人都在追問的問題。今天,教育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藉助信息技術,大數據可以給出答案。《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揭示了美國民眾最關注的20個教育熱點,其中大部分與超越傳統學習的方法或形態相關。

美國很多數字化公司熱衷於倚重數據和社交媒介的互動來預測未來。「教學思想」是美國一個致力於教育創新的研究機構,通過思想引導、資源策劃、課程開發、數字出版以及學校面對面的專業發展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教師的新式教學方法和探索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前不久,該機構頒發了《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揭示了美國民眾最關注的20個教育熱點。

美國大眾關注的教育熱點

《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展示了今天美國人最關心的教育話題和最新的教育趨勢,研究者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數據,提煉教育熱點和趨勢。數據主要來源是那些民眾瀏覽或搜索最多的公共網站,還有包括「教學思想」在內的最受人們關注的教育網站。這些數據反映了人們在網站上搜索、下載、瀏覽的主要內容或者主題。「教學思想」研究機構網站的資深編輯們根據工作經驗和個人研究判斷什麼最受人們熱捧或關注。

究竟哪些是最受關注的教育方式,哪些是美國教育的發展趨勢?

報告從海量的信息和數據中,按照滿分是10分的分值從高到底排序,排出了20項內容——成長型思維(10分)、創客學習(9.7分)、布魯姆目標分類法(9.7分)、信息素養(9.4分)、個性化學習(9.0分)、項目化學習(8.8分)、為了學習的團隊學習(8.6分)、混合式學習(8.5分)、天才時光(8.2分)、同理心(8.0分)、教育技術支撐學生學習的適度性(7.8分)、社會情感教育(7.5分)、創新型學校(7.2分)、機器人或編程(6.9分)、多元評價(6.8分)、基於腦科學的學習(6.5分)、遊戲化教學(6.3分)、自適應學習演算法(6.1分)和移動學習(5.8分)等。

成長型思維影響成功與幸福

在這20項教育內容中,顯而易見,沒有一項是學科知識、考試內容或教學課件,也沒有美國國內宏觀的教育改革政策,而是超越傳統學習的方法或形態。令人驚訝的是,人們一直很關注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STEM)也沒有羅列在內,與其相關的創客、機器人和編程學習卻名列其中。

相對來說,創客教學或者機器人和編程教學更加具象,容易操作,課程的歸屬感會更強。有時,教育會在理念和實踐中存在「鴻溝」,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會存在差異,儘管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理念令人心潮澎湃,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能力確實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其內在的要求與現實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

排在第一位的是成長型思維,還有其他入選的如基於腦科學的學習、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等,都是屬於學習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成長型思維理論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他發現思維模式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與固定型思維不同的是,成長型思維有助於培養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還能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國教育重視學習科學的研究,科學家和教育者研究大腦是如何學習的,研究思維是如何發展的,研究認知是如何發生的,會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和行為學等多種學科。所以,在美國,教育是一門科學,觀察、分析、跟蹤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和行為方式,然後建構理論,建立模型,再建範式,供教師們教學使用。「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就是很典型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近幾十年里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與成長型思維相似的還有社會情感教育,同樣屬於非認知領域範疇,被認為是影響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關鍵因素。社會情感能力主要是責任感、自信、批評性思維、動機、持久力和創造力、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很多研究證明,人的成功或幸福,越來越受制於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水平。這是面向21世紀的核心能力,這是一種移情能力,把自我暫時放下,投入到對方的世界中去,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依賴於智商或者認知水平,還有思維和情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非智力因素,在今天的語境下,就是所謂的核心能力,這些能使人們在充滿不確定和複雜性的未來,坦然地面對挑戰。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幸福能力培養永遠是教育的關鍵。他們相信人的幸福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在排名中,個性化教學也不容忽視。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滿足不同個體和學生的需要一直是世界教育的難題,也是美國教育者關注的內容。個性化學習排在第五位,還有天才時光、多元評價、自適應學習演算法等,都是個性化教學更為具體的實踐。這是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匹配學生學習程度的學習資源或稍微有些難度和挑戰的資源,以促進學生學習。

在信息技術的時代,教育早已經與科技融合為一體。儘管喬布斯曾經提出,「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然而,不難從大數據看出,美國的教育者對於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很感興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和遊戲化學習都成為學習的主流模式,尤其是雲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機器學習、穿戴計算紛紛取得突破,互聯網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更是讓教育的信息化和個性化搭乘上快速飛馳的列車。

從報告中,我們也依稀看到美國人對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的謹慎、理性和冷靜。「教育技術支撐學生學習的適度性」排在第十一位,說明教育無法抗拒信息時代的到來,但是學生絕不能成為信息技術的工具或奴隸。適度性是信息化時代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精神追求不能被忽視

在智能化時代,我們常常討論科技如何解放人類,智能如何服務人類,然而人最不能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是人性,正如這些大數據中所顯示的社會情感能力和對於失敗或成功的積極思維。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對於自我和世界感知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我們要擁抱時代,擁抱科技,然而斷不能被科技所奴役,忽視對於精神的追求。

學生,不是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無法統一定製,也無法大規模地生產。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學生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和認知空間。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順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是個性化教育的必須,也是在科技日益發達、知識複製極其容易、學習工具迭代迅速的今天,我們所依然必須珍惜的。

傳統的教育模式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服務。發展技術,是為了支持人的個性化學習,尤其是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的挖掘,從而更好地服務個性化發展。如此為學生造就多樣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方式,而不是更多學習內容。這或許才是教育創新的基礎。

而且,今天的學習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學生學習的內容關注的是生活本身,運用知識在真實的場景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緯度。整個學習過程是在問題驅動中發生,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團隊合作,融入社會責任、交流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的培養,超越知識的傳遞,最終走向未來生活,塑造未來公民。

(作者單位:上海市三林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01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
做好發展學前教育的「南京答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