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先生:「道德」的真正內涵,搞不清楚會誤入歧途

南懷瑾先生:「道德」的真正內涵,搞不清楚會誤入歧途



愛讀南師國學的朋友們,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

南師國學堂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

設為星標

 ★ 



 

南師說:

 

道是道,德是德。道是指明心見性之體,德是指明心見性以後的入世起用

,也就是「盛德之至」。在佛家而言,就是功德圓滿,學道有成就智慧圓滿。



——《孟子與盡心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四個階段,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生生不已。中國道家的思想文化,把這個生命的根本叫做道。

在西方哲學上可以說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或者是主宰,或叫做神,叫做如來、真如、佛,很多的代名詞。中國文化中的代名有兩種,一種叫道或者叫它天,還有一個用數理的代名叫做易,實際上都是同一個東西。



「道生之」,道為體,有體必有用

,就是本身具備了這個生命的功能。但必須要加上「德」,「德」是用來保養它、培養它的,即所謂「德畜之」。有「道」沒有「德」來保養,這個「道」就不可能修成。我們看佛家以及其他比較宗教的書,

講到「道」時,都要注重行為的道德;沒有行為的道德,「道」是修不成功的。

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打坐修道,除了坐而言之,坐而定之,還要起而行之。所以道德行為是修道的基礎。子思在《中庸》上說,「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沒有真正的善行,沒有道德的成就,那個「道」是修不成的,所以「道生之,德畜之」。

「道」便是生命「生」的力量,等於有了動力能源。但是這個能源,如果沒有相當的工具去好好把握它,就會被浪費掉了。要想把這個能源用得適當,就是「德畜之」。



體和用兩方面何時起作用呢?「物形之,勢成之」

,宇宙萬有的這些物質,是「道」與「德」形成的形象而已,有其第三種功用,所以

有體有用,然後生出了萬物的形象

。形成萬有形象以後,就構成了「勢」,那是一股力量,形成了一種生命,完成一個生命的所需。比如一顆種子,種在泥土裡,這是「道生之」,但是必須要得到日光、空氣、水來培養他,這就是「德畜之」。慢慢這顆種子由泥土中抽芽,開花而結果,最後我們可以吃到果實如蘋果、芒果等,是為「物形之」。但是今天種下一顆種子,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實,必須要有一個力量形成,那就是「勢成之」。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成長,所以在其用上,「勢」有極重要的地位。


——《老子他說(續集)》

我提出讀古書須先理解「道」「德」「天」等字

,以及「大人」一辭是什麼意思呢?這也與漢代文字學的「小學」「訓詁」很有相關之處。因為我們要研究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的諸子百家書籍,尤其是儒道兩家的書,對以上的幾個字,用在不同語句、不同篇章里的涵義,並不可只作同一意義的理解。

否則,很容易把自已的思維意識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遠了。

「道」字的五個內涵

  

是道路的道。換言之,一條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書上的註解,「道者,徑路也。」就是這個意思。

  

是一個理則,或為一個方法上的原理、原則的濃縮之名辭,例如,《易經·系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醫藥上的定理,有叫醫道,或藥物之道。用於政治上的原則,便叫政道。用于軍事,叫兵道。又如《孫子》十三篇中所用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甚至自古以來,已經為人們慣用的口頭語,所謂「盜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個特定法則的道。

  

是形而上哲學的代號,如《易經·系傳》所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質世界有形有相的東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東西而言。那麼,超越於物質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個本來體性,那個能為「萬象之主」的又是什麼東西呢?它是實在唯物的,還是抽象唯心的呢?這是我們自古祖先傳統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兩樣,也還是它的作用現象而已。這無以名之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書,首先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從形而上說起。其實「大學之道」的道,也是從形而上而來的理念,且聽後面慢慢道來。

  

是講話的意思,這是古代中原文化習慣的用詞,你只要多看看中國古典民間通俗小說,就處處可見,「且聽我慢慢道來」、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隨手拈來,多不勝數。

  

是漢魏時期以後,這個「道」字,又變成某一個宗教或某一個學術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義的代號和標誌。例如「俠義道」或「五斗米道」等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來作代號,如「道在尋常日用間」。道家(教)更不用說,把它視為唯我道家獨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學說學派之外,卻另立一「道學」名詞,自以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別有薪傳於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學」的道,豈不奇而怪哉!

「德」字的內涵

我們現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道德」,而且毫無疑問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其實,把這兩個字聯繫在一起,是漢魏以後,漸漸變成口語的習慣,尤其是從唐代開始,把《老子》一書稱作《道德經》。因此,道德便成為人格行為最普通,又是最高的標準了。但是,根據傳統的五經文化,又有另一種解釋,「德者,得也」。這是指已經達到某一種行為目的,便叫德。《尚書·皋陶謨》篇中的定義,共有九德——九種行為的標準:「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在《尚書·洪範》篇中,另外說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在《周禮·地官》篇中,又有講到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另外有關「德」字,在魏晉以後,因為佛教、佛學的普及,提倡「布施」,教導人們必須將自已所有,盡心施放恩惠,給與眾生,這樣才有修行的功績基礎。由此採用《書經》上一個同義辭,叫做「功德」。後代人們有時講到「德」字,就慣性地與「功德」一辭連在一起,所以附帶說明,以便大家的了解。

我們了解到上古傳統文化對於「德」字的內涵以後,把它歸納起來,再加簡化一點來講,

「道」字是指體,「德」字是指用。所謂用,是指人們由生理、心理上所發出的種種行為的作用。這對於研究《大學》一書,尤其是最重要的認識。

不然,到了「明德」和「明明德」關頭,就很容易模糊、混淆不清了。因為古文以簡化為要,到了現在,中國人的教育,不從文字學入手,搞得自已不懂自已的文化,反而認為古人真該死,自已的傳統文化真糟糕。

——《原本大學微言》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同修|公眾號平台已開通留言功能,


歡迎同修師兄

在文章底部

留言評論,也讓我們做的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今日臘八,最美祝福送給您!
「五福臨門」究竟是哪五福?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