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藥量和煎法看量效關係

從藥量和煎法看量效關係

從藥量和煎法看量效關係

□ 林繄依 張夏天 邱瑞瑾 北京中醫藥大學

從藥量和煎法看量效關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藥的不傳之密在劑量」。中醫專業的學生大多聽過這句話,而具體劑量如何把握,想必也是初學岐黃者共有的困惑。

古代藥量換算

《傷寒論》中藥物劑量如何折算為當世用量,自漢以降一直眾說紛紜,目前以柯雪帆經實物考證而得出的折算方法較為公允,即1兩等於15.625克。而無論如何折算,都有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即《傷寒論》方中藥物用量遠大於現今的臨床藥物常用量。

大青龍湯中麻黃6兩(93.75克),白虎湯中石膏1斤(250克),大承氣湯中大黃4兩(125克),小柴胡湯中柴胡半斤(125克),葛根芩連湯中葛根半斤(125克)等,與今天臨床常見的6至15克,至多30克的用量相比,均為不可想像之多。這或許也是古方效如桴鼓,而今天卻有「中醫只長於慢慢調養」這種認知的原因吧。

《吳鞠通醫案》所載:「鞠通自醫,丁巳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先暑後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湯一帖。為君之桂枝用二兩,盡劑毫無效驗。次日用桂枝八兩,服半劑而愈。」則又可謂為量效關係之典型。

中藥煎服法決定藥量

不可忽視的是,古方中湯藥的煎服方法亦與今不同。如《傷寒論》中藥物多為一次煎煮,分次服用。據劉峰等在《煎煮過程對中藥復方湯劑臨床效果影響的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頭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約為30%,二煎為40%~50%。與今日臨床上常用的兩煎兩服法相比,每次用量以及每日用量雖有差別,但並未到動輒五六倍之多。

以小柴胡湯中柴胡用量為例,柴胡半斤為125克,一煎的有效成分約為37.5克,每次服用量為一煎的三分之一,每服有效成分量約為12.5克。而以現代的兩煎法,每服有效成分量為12.5克時,經反推計算,每劑方中柴胡用量應為31.25克,為現代臨床常用量15克的兩倍左右。考慮到《傷寒論》中多為外感傷寒疾病,傳變迅速,宜取速效以截斷病機,加之醫藥管理與醫患關係古今有別,古方中藥量較大也就不難理解了。

臨證藥量需隨證化裁

藥量也需因人制宜,如十棗湯中「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四逆湯中「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等,均提示要根據患者體質,靈活調整藥物劑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古方的服用、停葯、換藥,是要在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基礎上進行的,典型如桂枝湯:「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可以說將中藥服法的隨證變化闡述得淋漓盡致。

《吳鞠通醫案》中多有一二日即更方,乃至一日間三變其方之病例。如風溫篇中一例,初六以辛涼解表;初七以玉女煎合銀翹散表裡兩清;初八邪氣還表復又解表;初九邪氣入里,又以增液承氣湯下之;初十以玉女煎加減清陽明熱;十一日邪少虛多,以二甲復脈湯補虛復脈。讀來真頗有臨陣用兵之感,正如文中所言:「善攻病者,隨其所在而逐之」。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的這段話,其實並不僅指針灸時醫師應小心謹慎,專心致志,而是對所有杏林中人的要求。

深究先賢立方之用意,量效之關係,嚴守辨證論治,三因制宜之原則,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林繄依 張夏天 邱瑞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針刺拔火罐治療踝扭傷
「老寒腿」的運動療法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