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們的日子,真的比父輩更難過嗎?

我們的日子,真的比父輩更難過嗎?


每個時代都一樣


機會從不缺席



今日,周四。



2019年1月31日,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之夜不到四天。



聚集在北上廣深的Abbott、Bruce、Candy、Devin、Eric、George、John、Peter……早已紛紛收拾起了行囊,準備踏上返鄉的歸程,但是回首這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他們的臉上洋溢的卻滿是……悲……慘……


@Abbott王:從2013年畢業到2018年年底,辛苦工作五年多,除去房租、交通、生活等必要花銷,這幾年的積蓄就只有二十來萬,二十萬如今別說在北京了,就是在老家的十八線小城,也是不夠一個首付的,你覺得我是在賣慘?不,我是真的慘!

@ Bruce陳大發:在外我是Bruce,在家我就是陳大發,一個在爸媽眼裡工資還沒有他們退休金多的人,或許這就是八零後的宿命,一個自娘胎裡帶著衰氣的群體——在我們出生前,一家是可以有好幾個孩子的,在我們出生時就遇上了計劃生育;在我們上大學前,工作是包分配的,在我們上大學後,工作是要自己找的;在我們想要買房時,房價是坐著火箭往上升的;在我們想要穩步跨入中年時,二胎的政策又讓我們開始蠢蠢欲動……今年回老家,免不了又要被議論一番,工資、房子、孩子總有一款是鄰里鄉親們喜歡的話題。

@Candy硬糖:前段時間有篇火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寒冬中,我突然被裁員了》,感覺說的就是我,一個站在風口上,然後被風吹下來的人。互聯網風潮下出現的996的工作制,除了讓我的髮際線不斷地往後發展外,還順帶結束了我三年的戀情,如今我們作為公司內部不賺錢的部門,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遭到了裁員團滅。寒冬之下,被裁掉的我,還不知道該如何回去面對父母。



以上案例中的情景可能有點喪,與過節的氣氛全然不對路子,可是這全部來自於真實採訪,「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掙得還比爸媽少」,正在成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困境,不管怎麼努力,日子的難過指數似乎絲毫沒有下降的趨勢。


Abbott王甚至一度感慨:「那種父輩們工作三年就能分配一套房子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是我們能力差,是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的努力價值一路在貶值,所以我們的日子過得比父母難多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那些所謂「吃過的鹽」比我們「吃的飯」還多的父輩,真的只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那麼簡單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父輩們」是怎麼說的。

講述者:下鄉3年終於等來1977年高考的陳伯伯

陳伯伯:

要說難,其實每個年代,甚至每個年頭都是一樣的,沒有誰的日子天生過的就輕鬆的。



我當年因為家庭成分原因被流放下鄉,從來沒幹過農活的我第一次到鄉下,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天不亮就要下地干農活,天黑了還要喂牲口,沒有一刻得閑的時候,那時候我就在想我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與田地為伍,與牲口作伴,那些數學公式、物理規律、大師巨作統統都要與我無關了?



說服自己接受現狀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而說服自己改變現狀則是一個更痛苦的過程。第一年,我在說服自己接受現狀的痛苦過程中渾渾噩噩的渡過了,結果是手勁大了,腦袋木了;第二年我決定要改變,雖然當時壓根就看不到任何前路,但是與其等待機會,不如先把那些我喜歡的課本和課外讀物撿起來,在別人晚上聊閑話的功夫讀一讀看一看。


結果就是在我這樣堅持了兩年後,高考制度恢復了,我成功地考取了自己最喜歡的物理專業。這段記憶後來成了我很多時候做事的準則,套用你們現代年輕人的話,那就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時代給人們的機會雖然是有限的,但是捉住有限的機會,去完善自我的成長,機會或許就在下個路口,不期然間遇到。



講述者:借錢也要下海的劉大爺



劉大爺:

對財富的追求是每個年代永恆的主題,我當年就是鐵了一顆心的要致富。


因為窮這個字基本貫穿了我的整個前半生——小時候家裡孩子多,作為老小,我從來沒穿過一件新衣服;因為窮,小學也沒有上完,所以你們說的那些分房的事,壓根就輪不到我頭上。



靠著親戚的關係,我17的時候在當地的一家國營廠當上了一名小工,一個月工資30塊,要養活我們一家七口人,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這樣的生活,你們還覺得我們那個年代要更好嗎?現在的年輕人,至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有自己選擇崗位的機會,那時候的我,幾乎是沒有任何選擇的,我只能逼著自己往前拼。所以在哥哥、姐姐都成婚後,我立馬選擇了辭職,借錢去做生意。



那時候我差不多借了半個村子的錢,才勉強湊夠了一萬,在城裡開了家電線電纜的檔口,起早貪黑,吃饅頭就鹹菜,一年下來,才把一萬塊的債務還清,現在的年輕人,有這樣的魄力嗎?每月掙著一萬塊錢的工資,夢想著買得起1000萬的房子,那不是痴人說夢嘛。



我們那時候講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很多時候吃了苦,也不見得能成為人上人,但如果連苦都吃不了,只會做無謂的夢,那哪個年代對於他而言都不是一個好的年代。



講述者:用小酒館支撐全家生計的張阿姨

張阿姨:

我的經歷很像前段時間熱播的一部電視劇——《正陽門下小女人》,劇裡面的徐慧珍靠著一家小酒館成功進入了房地產行業,賺了個盆滿缽滿,與她相比,我的經歷要生活化很多。



作為下崗女工,那段日子真的是這輩子都不想再提起的,全家的生活一下子過的緊巴巴的,老人孩子都不敢生病,如果說那個時代曾經給予我什麼饋贈,那就是告訴我要堅持與真誠。



下崗後,我賣過早點,開過摩的,因為一次給小酒館送貨的機會,讓我結識了後來的小酒館老闆,可能是看我比較實在,也著實可憐,他們請我回來幫忙照看店面,還傳授了我釀酒的技術,因為下崗前我做的是財務崗,所以小酒館的賬面後來一直沒有出過任何問題。


在老兩口移民後,小酒館便轉到了我的名下,很多人說是我賺到了,可是他們誰都沒有看到我當年早上四點起床翻酒糟,五點去批發市場買菜,早上七點開始做早市,晚上10點別人都打烊後,我還在整理一天的賬目……


這樣的日子,我重複了十七年。



如今,上文中的陳伯伯、劉大爺、張阿姨在經歷過時代的考驗後,已經成為了我們口中的成功人士——著作等身的陳教授、前呼後應的劉老闆和叱吒餐飲業的張總。



所以當我們開始認真對比年輕人的生活困境,回顧父輩們的艱苦歲月時,我們才會發現,時代好像從來沒有「善待」過誰,對於時代機會的把握,最終都取決於個人的選擇。



正如全球領先的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領英)近期發布的亞太地區領英機會信心指數(LinkedIn Opportunity Index)顯示,在把握機會方面,不同代際的職場人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人(18-29歲)雖然對中國內地對經濟前景最為看好,但在談到個人成功獲取機會的信心時,年輕一代則明顯信心不足,反倒是50至60歲的職場人表現出了比其他代際更強的信心。



這個結果很值得我們深思,

這背後是年輕人對當今變化時代里尋求職場成功路徑的焦慮。

其實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困難和機會,這是代際機會差異,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與其抱怨時代機遇,不如在時代中尋求個體機會,規劃好自己的職業通道。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的日子真的比父輩過的更難嗎?如果回到他們那個年代,我們有能力比他們過的更好嗎?



先不要著急回答,現在就叫上父母。點擊"

閱讀原文

",或

掃描下方二維碼

,參加

《領英代際職場大PK》

,和爸媽來一場竄越時空的職場比拼!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2035年,雄安將成為全國現代經濟新引擎
還原陝西「行政抗法」事件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