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野夫:有欲無望待余年

野夫:有欲無望待余年



慾望會催生思想,而這兩者都是危險的



有欲無望待余年



文/野夫


 

本文首發於總第886期《中國新聞周刊》

古語贊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這是歷史不斷重複的宿願,


自然也是我輩心底始終埋存、

時信時疑的信念。


只因還信理性必將漸次取代愚昧,


所以還會饒有興緻地活在余年。


在黃昏的餘光里,遙遠的海,濤聲如故,


每一個生命都還在竭力歌唱



從2018年1月開始的又一次遷徙,至少註定了我這一年的兵荒馬亂。

那一天,因為諸般不堪言說的細故,我不得不揮別定居了十一年的大理,驅車於彌天風雪中,孑然回到一去三十三年的故鄉。原本準備千里單騎,大理鄉親的送別宴上,一兄弟在微信上號召——有人願陪野哥一程嗎?立馬有本土畫家張良留言:次日大早高速路口見。古人所謂的桃花千尺,雲天高義,大抵就是這樣的情分吧。

鄉關千里,由暖入寒,兩個男人別有些微傷感。有時熱議如辯經,偶爾又沉默似深雪。陸遊當年云:世態十年看爛熟,家山萬里夢依稀。我這一去,雖曰垂老還山,葉落歸根,但闊別幾十年的家,早已片瓦無存。久違的故土,實未有半分的宅基。前輩還鄉要衣錦,我只是披著這一身的辱,黯然而返者。

且更不知,陌生的家山,是否還能遮蔽我的倦歸。

暮靄沉沉楚天闊,怎麼忽然到了這樣的年份,竟有些長亭短亭不知歸程的倉皇。

沿途依舊有故人,置酒下榻,留一夜微醺。

聊起世事,問及未來,沒誰看得清前程。

彷彿朝野江湖,一時都進退失措。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去意彷徨而又出處兩難。蒼茫大地,忽有無處安放靈魂的惆悵。

要像土撥鼠一樣,穿越無數個漫長幽暗的隧洞,才能接近故鄉。一踏過渝鄂地界,故鄉的暮色被紛飛大雪照亮。遍野鑲銀,凜冽中的溫軟地被,彷彿迎接我的歸來。正要出口時,我接到了一條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簡訊。告訴我,一部拍攝我及藝術家高氏兄弟的紀錄片《漫漫回家路》,將在今夜於瑞士首映。

這個消息,讓我這趟感傷的旅程,隱然有了一點喜感。

毛潤之寫過: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那是他的感懷,其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那種勝利者的豪言,是確有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氣概的。世上的人,青春許國,歃血出山的多了去。多數的拋屍戰野,餘下的混得遍體鱗傷,片甲不留地歸老田園;半夜酒醒,躲在被窩喊痛。真正像這樣志得意滿的還鄉人,必定是寥若晨星的。三十三年前的我,扛著箱子擠上那一輛命運的大篷車,搖晃走向大平原時,也曾躊躇滿志。而今想來,蕭條異代,唯剩下悵望千秋而已。

出山那年,

二十三歲,正是心雄萬夫的輕狂浮浪年紀

。那也正好是這個國家,改革開放的高潮期。那時的我輩,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慾望。或者說,整個1980年代,吾族正是因著這種對理想社會的強烈慾望,而支撐著一路狂奔。叔本華說,人的一切慾望的根源在於需要和缺乏。

對那一個初初開禁的時代來說,每個人窮得只有理想和渴望。

當然需要上路,需要求知,需要親身體驗一切文明的生活。

然而人的命運,最終都與國運相關,往往不期而遇的都是一個荒誕。恍如歌中所唱——這樣飄蕩多少天,終點又回到起點……似乎半生的努力,一夜打回原形;童年經眼的世界,夢醒忽然再現。背井離鄉卅三載,原以為我們始終憑著一些煩惱、憂傷和慾望在成長;就像船隻需要壓艙物,來確保方向。

結果輪迴近乎甲子,慾望依稀無存,煩憂依舊滿地。

記得某一年,某個同齡的訊問者,筆錄結束之後抽煙閑聊。他應該是真誠地對我說:因為你,我幾次往返於你的家鄉。那些山路之險峻漫長,讓我非常驚異,你竟然是從那裡走出來的……聽罷他這些不知褒貶的話,我只好笑著說:我也想出生於都市,錦衣玉食。但故鄉如母腹,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我沒有說出口的,

可能正是故鄉那些貧瘠僻遠的山河大地,造就了我的慾望和反叛。

何謂慾望?欲者,本能也;望者,期冀也。孔夫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基於本能,降生之初伴隨著的種種渴求,便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必需。譬如飲水糧食,空氣陽光,以及交配生育等,這是不能被剝奪的需求。由此衍生的對平等自由文明的權利渴望,構成了人類進步的原始推動力。

我們都是被慾望催逼出發的人,像飢餓的野獸,逡巡於自己的命途。

唯一有別於獸者,乃在活命的物質之外,人還有精神和權利的追求。少年時的我接觸這個社會,最初看見的多是觸目驚心的貧苦,以及人與人之間莫名其妙的相互迫害。這種殘酷記憶,奠定了我一生的方向——就是想要改造這樣的世道人心。

然而這樣的慾望,卻是與世相違的動念。佛門的燈語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一個人度己尚難,更何談濟度眾生

。魯迅先生當年在東瀛,一日觀影后忽然棄醫從文,意欲救治華夏的族性。在他看來,醫術救活的,不過是給獨夫增添一個奴隸。老話說上醫醫國,他寄望於文章醒世。

哪知道幾十年在恐懼中輾轉書寫下來,他最後的絕望竟然是四個字:亡有餘辜。

三家村文人在「文革」後唯一倖存的廖沫沙,在挽老友吳晗的詩中說:

豈有文章傾社稷,從來佞幸覆乾坤。

這是遲來的醒悟,也是文人的無奈與悲催。沙皇時代的俄羅斯,一批批懷抱救世意識的文人,最終卻走在西伯利亞的路上。到了前蘇聯,別說救世,但凡想保持一點獨立寫作人格的,基本要被流放和處死。

慾望會催生思想,而這兩者都是危險的。

文人在任何時代,其實都沒有一個合適的位置。滑鐵盧兵敗時,傳令官請示撤退序列,拿破崙口諭:讓傷兵在前,文化人和驢子走在中間,士兵斷後!那時隨軍的有文化人,當然也有負重的驢隊。

這件當時聽來原本嚴肅的軼聞,傳諸後世,頗有了幾分幽默。讓文化人「走在中間」,顯屬對文化人的關照。因為,他們既不能衝鋒,又難以斷後,當然是需要照顧的。只是被皇帝無意中安排和驢子一個序列,這才讓後世人在回味中忍俊不禁。

實不知在法皇眼中,文化人和驢子有何相似,竟如此並重。尋思起來,或亦有可舉之處:其一,忍辱負重而不怒;其二,倔,一條路走到黑;其三,在創建功業的征戰中,二者還不可少。所以當初高崗罵知識分子,三天不打屁股,就要翹尾巴。這都是比著毛驢說的。

所謂中間位置,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可能是孔孟那一代開始,讀書人就想保有的立身處世狀態。其實,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是鮮有「中間」這一位置的。一百年來,歷史似乎總處在大是大非的急劇矛盾之中,迫使個人總要陷入非此即彼的窘境。

反觀一下三四十年代「第三種人」或「中間派」的道路,即知「中間」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始終並無這一空間。那些像驢子一樣企圖「走在中間」的人們,最終卻連驢子也不如。這就是革命時代的選擇:非左即右,非激進則反動;不倒在敵人的槍口,則斷送於同志的刀下。

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歷來不能寬容獨立不倚的客觀觀察者。

晉代的某個宰相張翰,秋風起時,忽然對故鄉的鱸魚蒓羹充滿慾望,竟要掛冠歸去。人皆不解,詢之,答曰: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他這當然是託詞,也許朝中官場的險惡,讓他頓生急流勇退之心。

我的故鄉亦算中國蒓菜的最優產地,每年出口到日本的,都成了東瀛最珍貴的饌食。而在本土,無論怎樣的鮮嫩粘滑,卻廉價得令人齒冷。

牆內開花牆外香,說的是自然現象,比喻的卻是人生的炎涼尷尬。

這十幾年來,我在滇西借一枝棲,也曾滿懷希望地去努力踐行少年的理想。在與這個世界的淺斟低酌中,力圖有所推進社會的改良。人或譏嫌浪得虛名,我亦自嘲虛得浪名。其實很多時候,忍把浮名換取的,卻是更多的暗箭明槍。

今年之冬意尤顯濃烈,當年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憂懼沉重地問——這個世界還會變好嗎?梁漱溟先生孤耿的一生,窮究天人的探索思考,未知晚年是否能夠回答其父的天問。但淺薄如我,約略已到了有欲無望的槁木心境。杜甫大約在我這個年齡,也是想通了一些類似的困惑,最終自我寬慰曰: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這種看似頹唐的言行,彷彿苟全性命的犬儒。但

羅素先生認為——

忍耐主義的自由,只是慾望的屈服,而不是思想之屈服。

慾望之屈服可發育忍讓之美德,思想自由則依舊可以誕生藝術和哲學,以及我們對征服世界的美麗憧憬。

身處今日之中國,無論從何種角度考察,皆可謂大異於前。轉顧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國,恰值戊戌,群臣奏議「憲政變法」,結果卻是「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個多世紀過去,我們仍在經歷各種滄桑之變。也許一個開明盛世的建成,一個開放社會的確立,還要經眾多銳意改革者的努力,才能散枝開葉。

在時間之流的裹挾中,我們又來到一個新歲。古語贊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這是歷史不斷重複的宿願,自然也是我輩心底始終埋存、時信時疑的信念。只因還信理性必將漸次取代愚昧,所以還會饒有興緻地活在余年。在黃昏的餘光里,遙遠的海,濤聲如故,每一個生命都還在竭力歌唱。而在西南山地的村居里,親手熬制的蒓羹,還足夠餵養我的老懷。

人類只是憑藉一些簡單純凈的願力,就能抵達想要的世界。

對此,我毋庸置疑。

作者本名鄭世平,著名作家、出版人


值班編輯:孫雪池


▼ 



推薦閱讀


女主播月入百萬,每個人都活在慾望共和國



996刷屏,中國為什麼是「加班大國」



80萬獲諒解,官員醉駕撞人死亡能花錢免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發現神秘信號就聯想到外星人?這不是第一次
加強養狗管理是進步,但豈能一限了之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