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

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清涼,感文殊光相,燒一指供養,如京謁徧融禪師,從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余於東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余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余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調伏者期年。一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棲於壘壁者數月。余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一義,心忽有歸省之思。余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見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回視向之跋涉艱難,閑關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

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拚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則為人天師表,非苟然也。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殷勤若是。苟能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周遍恆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來源:《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氏,俗家姓蔡。十九出家,受具足戒。萬曆元年游五台山,愛憨山之奇秀,遂以憨山為號。先後住持青州海印寺、曹溪寶林寺,宣揚禪宗,倡導念佛與看話頭雙修。天啟三年示寂,世壽七十有八,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學通內外、著述等身,圓寂之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今天這篇故事,介紹憨山大師參禪悟道傳奇經歷。

念佛感應不可思議,參禪悟道際遇神奇

憨山大師,明代著名禪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安徽人氏,俗家姓蔡。年方七歲,叔父染病而死,其嬸撫屍痛哭:「天哪!你到哪裡去了!」他滿腹疑團地問人:「叔身在此,他又到哪裡去了呢?」不久,嬸生下一嬰兒,他又好奇地問母親:「這嬰兒從哪裡入嬸腹中?」母說:「那你是從哪裡進入你娘腹中?」至此,死去生來之疑,耿耿於懷。古人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是入道第一法門。

十二歲時,聞金陵西林無極大師有大德,遂投大師門下,深得賞識。因讀《中峰廣錄》,立志修習禪宗法門,脫離生死苦海。十九歲依無極大師剃染,專心參究向上一著。因久不得要領,改為專心誦持阿彌陀佛名號,逐漸打成一片。一日,夜夢阿彌陀佛出現西方,相好莊嚴,了了分明。又欲見觀音、勢至二菩薩,二菩薩即現半身於空中。此後三聖時現目前,他想:「時時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一日聞無極大師講《華嚴懸談》,至十玄門中「法界海印森羅常住」時,了悟法界圓融無礙之旨。

二十歲時,憨山大師往天界寺,參加雲谷大師主持禪七活動,雲谷開示審實念佛公案。憨山禪師從此參究,一念不移,如在夢中,了不見同參亦不知有日用事,乃至行於都市不見一人。

二十九歲,憨山大師校訂《肇論》,從前對《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岳」之旨不明,讀至梵志幼年出家修行,皓首而歸,鄰人見後問道:「過去的梵志還在嗎?」梵志答道:「我和過去梵志相似,但又不是過去梵志!」恍然了悟「諸法不遷」之旨,當即下床禮佛,雖然一起一伏地拜著佛,卻沒有起伏相可得。來到院中,風吹庭樹,飛葉滿天,卻又了無動相,憨山想道:「這不正是『旋嵐偃岳而長靜』嘛!」後來小解,不見有流動相,則曰:「這不正是『江河競注而不流』嘛!」於是生死之疑從此冰釋,乃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次日同參妙峰問道:「師兄近來修行有進步否?」憨山大師答道:「夜裡看見河邊兩頭鐵牛斗入水中去了,至今絕無消息。」妙峰笑道:「恭喜師兄住山有本錢了!」

三十歲時,憨山大師前往五台龍門靜修,單提一念,勇猛精進,直至一字不識之地,身心洒然,如入極樂世界。至次年夏,大風猛吼,萬竅怒號,溪水奔騰,聲如驚雷,憨山大師定中受擾,乃向妙峰禪師請益。妙峰開示:「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圓通。』」憨山大師於是每日坐在溪邊修行,初則水聲宛然,時間一長,動念即聞,不動念即不聞。一日,忽然忘卻身心,一切音響頓時消失,自此,即使聲音如雷,也再不能擾動大師靜寂心境。

一日憨山大師飯後漫步,攝心歸一,忽然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然,如大圓鏡,山河大地盡現其中,及出定則智慧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道:「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從前疑慮,當下冰消,及視飯缽,則已蒙塵。

大師初悟後即刺血泥金,抄《華嚴經》一部,上結般若勝因,下酬父母之恩。其間曾做三個與禪修有關的嘉夢:初夢清涼國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所謂佛剎互入、主伴交參、往來不動之相;醒後自見心境融徹,無復疑礙。次夢彌勒親授經書,並開示道:「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凈。染有生死,凈無諸佛。」自此識智之分,瞭然心目。次夢文殊菩薩請浴,浴後飲菩薩送來的腦髓;覺後五臟洞然,輕快無喻。

四十一歲,憨山大師隱居東海牢山。一夕靜坐夜起,但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三昧現前,無入無出,即說偈道:「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花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取《楞嚴經》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全經觀境瞭然心目,遂書《楞嚴懸鏡》一卷。

四十四歲,靜中機發,不因心念,意在舌端,即述偈曰:「煙波日日浸寒空,魚鳥同游一鏡中;夜半忽沉天外月,孤明應自混驪龍。」

「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開悟方法多種多樣,唯有念佛一著最為簡捷,古德有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如果我們都像憨山大師那樣,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單提一念,待到工夫綿密、打成一片,何愁不能開悟?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清涼,感文殊光相,燒壹指供養,如京謁徧融禪師,從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余於東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余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余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調伏者期年。壹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棲於壘壁者數月。余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壹義,心忽有歸省之思。余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誌壹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見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壹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裏還家,入門壹步,慶快平生。回視向之跋涉艱難,閑關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

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誌,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拚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壹日者,所以光明廣大,壹發則為人天師表,非茍然也。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殷勤若是。茍能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周遍恆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冰凍窗花,美輪美奐!
南懷瑾老師:年輕人一生沒有事業不是問題;沒有事業心才是問題!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