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能」時代,華為雲的ToB基因能做些什麼?

「+智能」時代,華為雲的ToB基因能做些什麼?

To B or Not to B,that is not a question.

風向已經轉變,當阿里、騰訊、百度在2018年紛紛完成事業群組調整,而且是以雲和AI能力為核心,你很難忽略行業重心向B端遷移的事實。

  • 阿里: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

  • 騰訊: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

  • 百度: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ACG)。

不同於BAT,另一家行業巨頭華為從一開始就是做To B業務出身,作為少有的既能做好To B行業,同時在To C行業也能做得風生水起的巨擘,華為雲也承擔了華為以雲和AI賦能產業,做好智能世界黑土地的任務。

To C求快,To B求穩

To C求快,To B求穩。以To C的方式做To B業務已經被證明不是健康可行的可持續模式。ToC業務以快打天下,快速收割人口紅利並形成後來者的屏障,用規模換效益,高額投入在前期確實發展較快,但是天花板來的同樣早。以至於互聯網企業最終還是要轉向對企業客戶應用場景的研究,注重產品和技術長期儲備等B端要素。

「+智能」時代,華為雲的ToB基因能做些什麼?

基於具體應用場景的落地才是企業客戶的實在需求,行業場景實踐架起的是產品技術和生態賦能的橋樑。華為雲不止一次地清晰描述AI落地的三大場景:

  • 海量重複型場景:比如圖片/圖像鑒定,單據審核等,重複的,目標明確,但是海量任務。AI應用在該類場景的核心價值是提升效率;

  • 專家經驗型場景:很多行業因為關鍵專家稀缺,比如醫療行業,全國只有不到5000名達標的宮頸癌篩選專家,需要20年才能把全國適齡女性篩查一遍。採用AI輔助,可以提升效率5-10倍;

  • 多域協同的場景:也是最複雜的場景,比如城市智慧交通系統,現代化製造等等。一個交通信號燈的控制,與時間、天氣、車道、路網、以及重大活動等等多個維度變數有關,靠人腦顯然無法做出分析和判斷。

華為雲EI正著眼於這三大場景,在基礎計算能力之上提供從基礎平台服務到通用API、高級API到預集成方案的全鏈條服務,目標是為全行業企業提供更加普惠的全棧全場景智能服務,2018年間,華為雲在8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智能探索,並且發布了AI全流程開發平台和工具,以最落地的方式使能產業向智能化平滑演進。

在醫療領域,華為雲EI團隊通過AI技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幫助金域醫學在宮頸癌病理檢測方面取得階段性突破,敏感度超過99%,特異度超過80%;在物流領域,華為雲通過AI智能分析系統能夠自動識別揀貨員在揀貨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分揀行為,這項技術大量地減少了人工監控成本,且有效地降低暴力分揀行為的發生,華為雲選擇的還是AI應用能切實帶來價值的場景。

雷鋒網觀測到,業界對於AI的發展方向已經基本達成共識,AI是產業倍增器,而不是憑空再造一個產業,這就要求相關企業具備充足的行業洞察力。B端客戶不比C端,個性化需求明顯,同樣是提供AI能力的廠商,如何挖掘差異化的功能就成為「及格」與「優秀」的分水嶺。

從互聯網能力向下落地到傳統行業,或者從傳統行業向上衍生AI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由於行業know how、數據等核心要素掌握在客戶手中,企業客戶更青睞於一個熟悉B端的廠商,To B廠商做的都是商譽,對於數據安全邊界、服務能力等更為熟稔。

「+智能」,To B機遇

從企業服務市場大環境來看,在上一波技術浪潮中,美國既誕生了谷歌、蘋果等公司,同時也有Salesforce、GE等企業的身影。而近幾年,互聯網行業的風頭完全蓋過了產業互聯網,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側,依靠國內人口紅利期,廉價的勞動力使得企業級業務需求不強;另一方面是供給側,商業模式驅動的效果大於技術驅動帶來的成效,資本投資意願不強。

伴隨近年來這兩方面條件的變化,企業服務也開始逐漸回暖。有業內人士將當下的AI發展階段稱為後AI時代,其實主要區別就在於AI開始走出實驗室帶來實際效用。現在的企業服務大概率要結合人工智慧技術,這與華為雲所預判的「人工智慧是一種通用目的技術」一致,To B產業在人工智慧技術浪潮中迎來了新機遇。

在2018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公司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闡述了華為的主張:平台+AI+生態。首先,技術領先是平台的基礎,華為基於優勢的ICT技術,不斷擴展AI的技術能力,實現持續的技術領先;第二,華為的平台必須保持開放性;第三,華為的平台必須保持公平性;華為與生態合作夥伴基於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關係,共同打造生態。

根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AI市場空間將達到3800億美金;其中90%來自於企業市場,未來十年,AI的主場在行業。華為雲表態,將貫徹場景是起點、行業智慧是突破點、價值是回歸點的次序,推動AI應用帶來商業價值、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To B趨勢,回歸本質

華為雲曾表示,「做To B的生意沒有那麼容易掙錢,客戶的需求多、差別大。華為原來做To B出身,做To B最苦的生意賣設備雲服務對我們來說是越來越舒服的生意。」

在雷鋒網看來,這裡還有一層意思,是包括B端客戶的複雜性。面向C端客戶的產品可以是一款通用產品,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即可,但是面向B端客戶的產品則不同,一方面客戶需要更精準、有針對性的產品服務,另一方面採購成本高、使用周期長等特性又讓採購部門慎之又慎,B端客戶的前期獲客成本更高。

以雲服務的覆蓋範圍為例,雷鋒網此前接觸一家視頻會議公司了解到,其選擇雲服務商的首要條件就是是否有儘可能多的可用區,因為目標客戶可能遍布全球。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對於雲服務商來說,全球節點數量也是考驗雲服務商實力的硬指標。

「+智能」時代,華為雲的ToB基因能做些什麼?

華為雲泰國AI開放日上為泰國數字經濟與社會部部長介紹泰國OCR服務

華為雲的全球化甚至早於其成立時間。華為本身是一家全球公司,母體基因讓華為雲自帶全球化能力,往往僅需月余,海外大區就能夠具備開服能力。另外,華為雲還以「華為夥伴公有雲」的方式在全球同合作夥伴向客戶提供一致性雲服務能力,包括天翼雲、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法國電信等,進一步拓寬了華為雲的邊界。

近日,華為雲泰國大區舉辦了為期5天的AI開放日活動,將華為雲EI在各行各業落地實踐經驗展現給泰國企業用戶,泰國數字經濟與社會部部長比切·杜龍卡韋羅也在現場表現出對華為雲EI的濃厚興趣。此前於2018年9月,華為雲泰國站就已經正式開服並上線提供雲服務,泰國是華為雲在東南亞部署的關鍵一環,也進一步填充了華為雲全球版圖。

「+智能」時代,雲服務的競爭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考驗的是雲服務商的持續服務能力和長線作戰能力,實戰型選手華為雲已上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面向數據科學和AI的開發庫推薦:Python、R各7個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