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由自然風轉型成荷蘭式的水族造景:國際大都會

由自然風轉型成荷蘭式的水族造景:國際大都會

養魚,造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

水族圈!



來源:沼澤缸之家 


作者:Sylvain van Waerebeke(www.paysages-aquatiques.com/inc.php)
翻譯:Erich Sia

前言

我的姓名叫做 Sylvain van Waerebeke,
是個法國人且很喜歡法國式的水草缸。
雖然我在五年前就已經設立了第一個水族缸,
但我認為自己在水族造景方面還是個新手。
我是因搜尋網路如何栽培水草的資料時,
才開始接觸水草缸的。
我在無意中發現一些水草缸的照片,
很快的就明瞭了,
水族缸之所以對我的吸引力,
是因為水族缸所能展現出來的藝術美學。
我很清楚我所要創造的水族造景,
就是能感動我的造景。

從那個時候開始,
我就從觀察數以千計的水草缸來學習,
並且模仿其中的一些風格。
我練習了水草修剪的技術,
也增進了栽培水草的整體知識。
自從我五年前開始接觸以來,
我的水族造景技巧大幅成長了不少。



水族造景風格與幻想

我實在想不起來是如何發展出這個水族造景的。
這個造景並沒有特別的靈感來源,
除了有某些部位的佈景是從前在網路上看過的。
這個水族缸是我第一個大型水草缸(450 公升),
讓我能運用許多不同種類的水草。
我犯下了和典型初學者一樣的錯誤,
選用了太多自己所喜歡的水草,
然後嘗試使用在一個水族造景內。

在整個佈景的演變過程中(14 個月),
造景的變化非常之大(請參考系列照片),
這並沒有完全反映出我當初所企圖呈現的設計。
有時改變是因為我自己的品味,
但有時是因為水草本身而改變,
例如水草如何成長、如何彼此搭配... 等。
應該這麼說吧,
我總是讓水草來告訴我該怎麼做。
如果水草的色彩、集團和成長符合我的品味,
那我就讓水草在水族造景內順其自然的發展。
從某方面來說,
這個水族造景是自己發展出來的。



當我在規劃並觀看造景發展時,
這個水族造景的主題,
真的是我從未思考過的。
我之所以為之命名,
是因為必須要有個名稱,
以便入選香港薏景堂嘉賓全景圖的網頁和美國 AGA 的比賽。
由於我看著水族缸時,
腦海裡並沒有浮現特殊的名稱。
我就將之命名為國際大都會(Cosmopolis),
因為水族缸的物種來自許多地區,
包括了南美洲、亞洲和非洲。

造景的方法和技術

如果讀者知道了水族缸內有三根大沉木,
可能會感到很驚訝。
讀者能夠在造景第一天的照片中看得到,
但在最後拍照的時後,
沉木由於水草的成長而看不太到了。
如果讀者仔細看左邊,
還是能看見一根沉木由水草叢中冒出來。
這和我最初所想像的是一樣的。
中央沉木在底部的地方還看得見,
並且在左半邊的佈景形成一個半凹陷狀,
但這部分在照片中是看不見的。
而右邊的沉木則完全被水草遮住了。



我很不喜歡沒有硬景觀的佈景。
我對硬景觀的意圖是要成為整體造景的一個重點,
可是讀者可以發現到,
大部分的硬景觀都被遮住了。
我認為這對我個人和我的水族造景而言都是個敗筆。
我現在還在學習(那個時候還更認真),
如何讓水草成長與凸顯硬景觀,
能夠彼此平衡的搭配在一起。

我並不是很喜歡簡潔飽滿的水草集團,
這可能又要讓很多人感到很訝異了,
因為這個水族造景看起來很有「荷蘭風」。
事實上這個佈景也不怎麼真正符合我的品味,
其實我偏愛看起來很自然的水族造景,
勝過了荷蘭式的過度剪修水族造景。
這是為何我的修剪技術包含了「選擇性修剪」,
意思就是說我經常修剪有莖水草,
以維持水草叢看起來紊亂而自然。
我也避免將整個集團的水草剪修成相同的高度,
以協助造景內看起來很自然的效果達成。



此外在挑選水草和硬景觀時,
我對如何操縱照明來營造水草缸內的色彩和陰影,
也特別感到有興趣。
在營造強光區和陰暗區之間的對比時,
我在色彩明亮的佈景區中加入暗點,
會讓水族缸看起來更自然。

我也很專注於營造景深的感覺,
況且要確保佈景的起伏輪廓,
也就是造景高度所能營造出來上下幅度。
我不把注意力放在水族造景的規則甚或數學構成原則上,
而是一直跟著「不錯的感覺」來走。
縱使不吻合所謂的「黃金比例」,
只要我覺得喜歡這個佈景的深度和高度,
我就覺得這個水族造景很成功。


困難與挑戰

在佈景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
如何讓每一種水草的成長同步化,
並且要如何修剪好讓水草同時都展現出最佳的狀態。
曾經有一段時間,
鹿角苔地毯長滿了整個水族缸的底床,
要維持鹿角苔這麼快速的成長的同時,
又要維持其外型與其他的有莖水草,
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最終我放棄了鹿角苔。
最後我必須承認,
有某一些水草品種,
我始終不能維持得很健康漂亮,
所以必須加以替換掉。

最後的想法與未來的展望

在最初的時候,
這個水族造景是打算要走「自然風」而非「荷蘭式」的,
不過最終的結局卻是完全的相反。
這讓我在這兩種風格的造景中學到很多,
也曉得如何進行創作。
在創作出這個水族造景之後,
我認為要設計和維護一個自然風的造景,
比荷蘭式的造景要來得更具挑戰性也更費力。



我對每一位水族造景新手的建議是:

?盡量利用網路。
網路上有取之不盡的知識來源和技巧,
能夠協助讀者栽培水草、
修剪並發展出自己的水族造景技術。

?不斷的尋找不同的佈景和設計,
不只是為了讓自己賞心悅目,
也要從「設計者」的角度來思考。
試著去了解佈景是怎麼做的,
也要去發掘設計者使用了哪些水草、硬景觀,
並且如何運用水草的組合已達成整體的造景。

?最後就是練習再練習。
仔細看著水草的成長,
這聽起來很好玩,
但水草會告訴我們如何修剪它們,
並在何時該施肥。
在觀察水草的時候,
我們會發覺水草喜歡被種在哪裡,
和其他的品種搭配起來,
又會有多麼的好看。



我想我將繼續沉迷在水草缸好長的一段時間。
雖然五年已經過去了,
水族嗜好對我而言還是充滿著新鮮熱情。
我會繼續進行水草缸的造景,
而且不斷的企圖要做出令讀者在第一眼看到時發出「哇~」讚嘆聲的造景。
我最近也展開了另一種風格的水族園藝:沼澤缸。
我想這是水族造景很自然的延伸,
這方面還有很多的新挑戰和概念有待發覺。

譯後語:
本文原刊載於水族造景世界 2008 年 4 月份每月一景,
圖文經原作者 Sylvain van Waerebeke 同意翻譯使用。
向陸地借景的「自然風」水族造景,
目前可說是最夯的水族造景風格,
相對而言發展已超過六十年的「荷蘭式」水族造景,
越來越受到荷蘭以外國度的冷落。
但我玩水草二十幾年來始終以為,
荷蘭式水草造景比自然風或其他種類的水族造景來得「耐看」,
本文作者的造景轉變可說是對我的看法之支持,
看來我的品味並不孤單。
或許風水輪流轉,
幾年以後水草玩家們看膩了向陸上借景的曇花一現驚艷美感,
會回頭重新探索荷蘭式水草缸。
其實荷蘭人自己都說了,
荷蘭式水草缸的水中花園造景手法,
並非從前就特意規定要這麼個佈景法,
而是經年累月由水草玩家們一起發展出來的共識。

作品名稱:Cosmopilis,榮獲 2007 年美國 AGA 國際水族造景大賽超大型缸組的冠軍。




- The End -




分享水族知識,傳遞快樂生活!


感謝每一天有魚、有景、有您的陪伴!


一切靜好,而我們一直在!


轉載請獲取授權!



 

 

 

 ●




讚賞是對水族圈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原來人工秘魯這麼漂亮,野生秘魯和人工秘魯有啥區別?
12種代表性鼠魚的產地簡析!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