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二戰德國士兵眼中的蘇聯紅軍

一個二戰德國士兵眼中的蘇聯紅軍

原著 :[德]戈特洛布?H?比德曼 [美]德里克?S?贊布羅 著

譯者 :小小冰人

蘇軍士兵被證明是一個極難對付的對手,他們能承受最為惡劣的條件……

剛開始進入蘇聯領土時,我們對自己面對的敵人一無所知,他們的作戰方式、抵抗力或忠誠度都無從預測或估計。我們不時會遇到少數蘇軍士兵的拚死抵抗,他們會戰鬥至最後一顆子彈,即便彈盡糧絕也決不投降。但在另一些情況下,敵人只進行了輕微的抵抗便全體投降,似乎沒有可確定的原因。對俘虜的審訊表明,這些變化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或政治傾向沒太大的關係。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士兵會進行頑強的戰鬥,而一名受過訓練的軍官也許剛遇到我們便舉手投降。但下一場戰鬥又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似乎沒有固定模式或可供判斷的原因。

蘇軍的一群軍官和士兵被困在刻赤附近的一座銅礦里,他們頑強抵抗,直到整個半島被我們佔領為止。據點內儲存的水耗盡後,他們便舔舐潮濕的牆壁上的水滴,以免自己脫水而死。儘管東線戰場上的這些對手殘酷無情,但與之交鋒的德軍士兵卻對這些不肯投降,頑強抵抗了數周、數月乃至數年的生還者充滿敬意。

戰爭初期,我們面對的是一支龐大、笨拙的軍隊,他們已喪失了專業的軍事領導,經歷了政治清洗。1918年的革命使蘇聯的政治人員相信,只要靠堅定的政治思想就能贏得戰爭,就像革命期間曾證實過的那樣。維持紀律是為了確保政治可靠性,而不是軍隊的戰鬥力。斯大林的偏執給蘇聯軍隊帶來的變化,在1941年導致他們遭受到數百萬人的損失。

大片國土被佔領,嚴寒和酷暑的惡劣氣候伴隨著不停的降雨,在春季和秋季將道路變為無法通行的泥潭,最終,俄國人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門前以鋼鐵般的決心阻止了我們的前進。這些因素為蘇聯提供了一個喘息之機,儘管這個國家的政策給他們的軍隊造成了毀滅性影響。隨後,他們的政策發生了改變。

蘇軍重新引入軍官團的理念,帶有金色飾帶的肩章和高筒馬靴再度出現。傳統的軍銜和職務重新恢復,以便為這支焦頭爛額的軍隊灌輸紀律、榮譽和傳統。現在的口號是「為俄羅斯母親和養育自己的祖國而戰」。在紅軍中佔據重要職位的政治官員,很快便發現自己被具有軍事素養和才能的軍官取代了。德國軍隊取得全面勝利的幾個月後,絕望的蘇軍中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紅場上的紅軍

戰爭初期獲得的勝利告一段落後,我們發現自己在維持機動性和補充部隊損失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相反,蘇聯的實力卻越來越強大。其巨大的工業產能集中在武器生產上,形成了龐大的規模,而這些工業中的很大一部分已被轉移至烏拉爾山區的保護下。大批食物和作戰支援裝備也開始從美國運來。面對敵人在兵力和物資上這種壓倒性優勢,德國軍隊無法佔據上風。

俄國人還採用了德國軍隊的戰術,戰術優勢本來是我們的軍事制度所固有的,現在卻被蘇軍充分加以使用。相反,柏林的領導人卻以「不惜一切代價守住」的命令犧牲了大批士兵,而同樣的這種心態曾在1941年幾乎令蘇軍灰飛煙滅。局勢發生了逆轉,但希特勒頑固地不肯讓出已佔領的土地,從而改善我們的戰略態勢,因而蘇軍能以其新募集來的力量洞穿我們的防線,並包圍大批德軍部隊。出於政治原因任命軍隊指揮官,這一點已被蘇軍證明是對戰鬥力的巨大妨礙,但在德國軍隊里,這種情況卻愈演愈烈。面對不利的局面和軍事上的挫敗,希特勒依靠政治忠誠的軍官來監督執行不明智,有時候甚至是荒唐的指令,這幾乎是戰前斯大林式軍隊的翻版。

蘇軍士兵已與我們當初遇到的戰士完全不同,他們從當初的冷漠、漠不關心的人變成了熱烈的愛國者。這支精銳的部隊被灌輸了將整個世界從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救出來的觀點,軍隊中消失已久的自豪感重新回到他們身上。

蘇軍士兵被證明是一個極難對付的對手,他們一旦被激發起鬥志,就能承受最為惡劣的條件。配發給他們的夏季軍裝中包括一件寬鬆的卡其色軍上衣和一條面料很輕的褲子。冬季給他們配發的是衍縫棉軍衣,抵禦嚴寒非常有效。不分春夏秋冬,他們還攜帶著厚厚的軍大衣,既能充當一條毛毯,也能根據情況需要作為一件軍裝。

蘇軍士兵還配發了靴子,幾個尺寸都偏大,這就能讓他們在嚴寒的冬季往靴子里塞入乾草或報紙。這是一種簡單但卻實用的辦法,能讓雙腳在冰天雪地里得到保護,而嚴寒卻使我們的軍隊遭受到嚴重減員。戰爭的後幾個月里,蘇軍士兵們還配發了大大的氈靴,防凍效果極佳。不幸的是,發給我們的靴子太合腳了,我們在克里木暗自慶幸,因為我們所經歷的冬季遠遠比不上在北部戰線飽受煎熬的那些部隊。

演習中的紅軍戰士

我們對手所攜帶的武器設計簡單但卻實用。戰爭初期,我們遇到的敵軍步兵,配備著與我們的卡賓槍相類似的手動步槍。隨著戰爭的繼續,我們開始裝備新式的自動武器,這種武器的射速很高,主要被用於近戰。這種戰術同樣被蘇軍採用,帶有大容量彈鼓的衝鋒槍很快便成為蘇軍士兵的象徵。

蘇軍士兵都是些尋找食物和自給自足的高手。隨著戰爭的延續,德國軍隊一路敗退,俄國人的補給線也隨之加長,在很大程度上,蘇軍依靠佔領的土地實行自給自足。端著帶有大容量彈鼓的衝鋒槍,穿著與環境相符的軍裝,帶著微薄的食物,蘇軍士兵確實是最難對付的敵人。

德國國防軍與蘇軍的這場殊死搏殺持續了近四年,這段時間裡,兩股力量之間的差異,開始時非常顯著,隨著戰爭的繼續,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德軍士兵學會了即興發揮的藝術,隨著後勤體系漸漸崩潰,他們同樣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腳下的土地維生。出於實用性和必要性,就連雙方的軍裝、武器和戰術也變得越來越相似。德軍士兵最後發現,他們更加了解這個正與自己展開殘酷無情戰鬥的敵人,而不是很早前在德國所知道的那支軍容整齊、訓練有素的軍隊。

本文摘自《致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恩尼格瑪密碼機,破譯它讓盟軍在西歐的勝利至少提前兩年
德機槍手戰地筆記:一場激烈的短兵相接防禦戰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