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是孩子的媽媽還是姐姐?同宮異代的倫理糾結

我是孩子的媽媽還是姐姐?同宮異代的倫理糾結

pixabay.com

撰文 | 王一方

責編 | 陳曉雪

據新華社報道,1月20日18時19分,曾於2015年接受全國首例人子宮移植的患者楊華(化名),在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平安產下一男嬰。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四年前的2015年11月20日,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專家團隊運用首例機器人輔助子宮切除術成功將43歲母親的子宮移植給22歲「先天性無子宮」的女兒楊華。移植前,專家團隊使用輔助生殖技術幫助楊華形成14枚胚胎並凍存,為後續孕育子女做好準備。一年前的2018年6月13日,該專家團隊通過對楊華移植子宮連續監測,改善其子宮內膜情況,為胚胎著床做好準備。在超聲「慧眼」精確指引下,冷凍胚胎被植入。14天後,復甦胚胎著床,楊華成功妊娠,這已是第五次嘗試。妊娠早期,楊華出現妊娠劇吐、先兆流產的癥狀,妊娠中晚期出現胎兒生長受限,先後4次住院進行保胎等治療。為避免足月的胎兒對移植子宮造成壓力,使分娩風險增倍,專家團隊選擇在孕33 6周進行剖宮產手術,手術圓滿成功,歷時1小時6分鐘。據了解,新出生的嬰兒身體各指標正常,體重2kg,身長48cm。剖宮產手術結束後,專家團隊沒有立即摘除子宮,楊華夫婦還計劃著孕育二胎。

據介紹,該專家團隊已經不是第一次嘗試該項新技術,已成功實施2例人子宮移植。只是另一例的子宮供體不詳。但是,楊華的子宮明確來自其母親,細究起來,楊華與她初生的兒子都出自母親的子宮,如果將這一子宮命名為「英雄」,「英雄」孕育了楊家兩代人。於是,同宮異代的倫理問題便浮出水面。

其實,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遭遇同宮異代問題。十年前的2009年11月26日,在東京, 27歲的飯島夏美女士和她53歲的媽媽阿部陽子舉行新聞發布會,呼籲政府趕緊制定相關法律,解決她們遇到的生殖倫理問題。背景是這樣的,飯島夏美1歲時因病摘除子宮,無法妊娠,又不願接受「無後」的現實,決定借腹生子,但商業途徑遇阻(談判中遭遇對方溢價,費用無法承受),便改由母親阿部陽子代孕生育。孩子即將出生時,阿部陽子、飯島夏美感到事情並不簡單,她們與孩子的關係出現了困惑,阿部究竟是孩子的媽媽還是姥姥?飯島是孩子的母親還是姐姐?雖然遺傳學關係十分清楚,但生育關係則是混亂的。「同宮異代」 這個新的家庭倫理關係出現了。

很顯然,楊華與飯島雖然同屬同宮異代,但具體情形卻不一樣,子宮「英雄」經歷過一次人工(技術性)搬家,從母親身體移植到女兒體內,按照中國人「娘肚子」生育的認知,子宮雖為一個,但娘肚子換了。而飯島的困惑在於娘肚子沒換,是同一個。於是,飯島屬於借(母)腹生子,楊華屬於自主妊娠。

在當下,借腹生子的代孕有兩種,一種是商業性招募,一種是親人(母親、姐妹)供體,前者受到更大的輿論非議(如出租子宮的代孕與出租陰道的賣淫有何差別),各國的法律許可也存在種種阻礙(在美國也只有少數幾個州法律許可),在我國,法律並未許可開展這項服務。很顯然,子宮移植的道德爭議相對少一些,如果是家庭內解決供體問題,家庭商業代價問題也相對減弱了,但倫理問題依然存在。

比較而言,人們似乎更加傾向於子宮搬家。子宮從母親身體移植到女兒體內,也要承擔巨大的生理風險(需要三次手術,母親一次摘取子宮手術,女兒兩次,移植與摘除各一次),雖然相較於第三方供體的移植手術排異風險小一些,但手術風險依然不小,楊華妊娠的成功得益於西京醫院優秀的多學科團隊全程監護。這裡也凸顯一個隱形的困境,那就是第三方供體的稀缺,阻礙了子宮移植技術的推進(目前全世界也不過39例),器官移植的供體類型不外乎活體(29例)與瀕死患者(10例)兩類,時間性與技術成熟度(成功率)都很苛刻,供體的年齡必須是20~45歲健康女性的子宮,瀕死期器官捐獻的時間窗口更短。況且,沒有誰家的子宮是多餘的,因此,子宮移植手術相對於子宮性生殖不能來說,及其稀罕,被稱之為「曇花手術」,因為該供體器官存在唯一性,不像肝腎,可以捐贈部分(一葉肝,一隻腎)。相對而言,親屬供體是便捷通道。姐妹之間捐獻子宮的案例尚未出現(或者未報道),母女之間捐獻子宮的案例也很稀缺,這有待於生殖敘事(敘事醫學的一支,專門記錄人類生殖歷程的現場境遇)的發達,才會有更多子宮供體的故事浮出水面。

回到楊華案例,如果她效仿飯島女士將冷凍胚胎種入43歲母親的子宮之中,讓母親為其代孕,結果會如何?生理風險顯然變小了,但輿論壓力、倫理困惑會讓她焦慮,無法挺起胸膛做媽媽。倫理困惑相較於生理風險而言,天平倒向何方?當事人、旁觀者都各有思量。當然,楊華與家人最後選擇了冒險做子宮移植,不僅僅只是規避母親隔代生育的倫理困惑。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看,楊華體驗了十月懷胎的生命歷程。

總之,在我國,約5%的子宮性妊娠不能患者要抵達自主生育的福地,存在路徑與方案的選擇問題,怎樣才明智,怎樣選擇才符合倫理規範,自我修復(子宮移植)方案與借(租)腹生子方案,孰優孰劣,理論上可以自由爭論,實踐層面還需要法律的引導。

作者簡介

王一方,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參考資料

1. 新華網:國內首例 女兒移植母親子宮孕育「添宮寶寶」2019-01-24 07:20:07 源自科技日報 2019-01-23

2. 王一方 方益昉:治療性代孕的機遇與挑戰:瓶頸不是醫學上的,而是倫理和道德 澎湃新聞 2017-11-27 10:58:00,源自《環球科學》2017年11期

3. 王一方:試管里如何爬出嬰兒《財新周刊》2017年第10期

更多內容:http://www.zhishifenzi.com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據傳被查封實驗室的賀建奎,瘋狂實驗如何收場?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TAG:知識分子 |